推进“互联网+” 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2015-09-10曹淑敏
曹淑敏
【摘要】“互联网+”是我国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发展新动力、建立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抓手。新常态下,充分发挥互联网大国优势,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培育壮大新兴业态、增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 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G250.72 【文献标识码】A
当前,全球互联网发展正进入泛在普及、深度融合、变革创新、引领转型的新阶段,对各国经济社会运行、生产生活方式、公共服务模式正在产生根本性、全局性影响。李克强总理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我国应把握好“互联网+”的重要历史机遇,增强认识、找准方向,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各领域深度融合,打造发展新优势,加快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充分认识“互联网+”的战略意义
互联网具有创新性、通用性、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等本质属性,具有规模性、扁平性、集聚性、便捷性和普惠性等独特优势。进一步强化互联网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近些年来,发达国家围绕互联网经济的战略布局全面升级,塑造线上发展新优势的国际竞争不断加剧,互联网极有可能重塑经济结构、转换产业竞争主赛场。
“互联网+”是以互联网为经济社会运行的基本载体和关键要素,通过互联网与各领域的融合,不断创造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形成创新驱动、开放共享、结构优化、绿色发展、以人为本的新型经济形态。同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化相比,“互联网+”更侧重于跨企业、跨行业、跨领域的网络化连接和信息流动,更强调平台化的数据汇集和深度应用。“互联网+”对于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保持中高速增长和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推动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互联网+”引领经济发展新形态,是主动适应新常态的战略抓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处于集成创新和跨界融合爆发期,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信息技术与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等领域交叉融合,带动几乎遍及所有领域的群体性技术和产业革命。以用户至上、多方参与、开放共享为基本特征的互联网思维快速渗透。传统企业组织趋向扁平化、网络化,产业组织趋向平台化、生态化。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加快全面深度融合,消费互联网与产业互联网交织并进,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等新业态孕育突破,网络直销、个性化定制、线上线下聚合等新型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信息资源成为战略性经济资产,互联网经济日益成为主导经济形态。
第二,“互联网+”重构国家创新体系,是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全球创新网络深刻重构,跨领域、跨区域、协同化、网络化的国家创新平台正在兴起,数据驱动型创新成为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形式。互联网作为融合创新大平台,不断激发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活力。创新主体互动、创新资源组织和创新成果转化方式更趋全球化,促进形成更开放、更灵活、更快速、更贴近用户的创新发展模式,开启以融合创新、系统创新、大众创新、微创新为突出特征的创新时代。互联网极大降低全社会创业门槛和创新成本,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沃土,加快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第三,“互联网+”变革公共服务方式,是实现普惠民生的重要途径。互联网加速以人为本的公共服务方式创新,推动民生服务更趋普惠包容。社交网络、移动互联、即时通信、线上线下结合的广泛应用扩展了人际交往空间,网络社会加速形成。互联网成为政民互动的重要渠道,政务微博、政务微信让政府与民众实现“指尖上的对话”。“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新模式不断涌现,加速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化开放。远程医疗、在线问诊、移动医疗极大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可获取性,推动医疗资源纵向流动。便捷、智能的终端设备和一体化服务创新智慧居家养老模式。互联网促进公共服务的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高质量和效率,提升均等化水平,提高民生服务的普惠程度,让经济发展和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我国推进“互联网+”具备坚实基础
自1994年我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高速发展。网络基础设施、应用基础设施能力稳步提升,综合型应用平台、垂直型行业平台开始在经济社会普及应用,互联网产业规模迅速壮大。我国发展“互联网+”已具备坚实的基础。
第一,推进“互联网+”具备较好的产业支撑基础。宽带网络已被定位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近些年来,光纤到户建设进程明显加快,宽带网络已基本覆盖全国城乡,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4G网络,互联网骨干网架构进一步优化,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应用基础设施能力大幅增强。互联网用户规模居世界首位,2014年互联网网民数突破6.4亿,普及率接近48%,今年底4G用户预计将突破4亿。互联网业务创新优势凸显,国内如搜索引擎、即时通信等主流应用均由本土企业主导。创新要素不断积累,正在从跟随模仿向创新驱动转变,从根植本土发展到走向世界舞台,互联网产业实力迅速增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和京东等服务企业位列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10名。华为、中兴已步入世界顶级通信制造企业之列,在高端网络设备领域已取得一定优势。我国在4G商用、5G标准制定方面均为主要推动力量。联想、小米智能手机出货量位居全球前5位,终端产品竞争力不断增强。
第二,推进“互联网+”已具备一定的融合应用基础。从下游到上游、从消费到生产、从外围到核心,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融合沿价值链逆向渗透,距离消费者越近的环节,互联网融合程度越深;开放水平越高的环节,互联网创新越活跃。互联网与服务业融合的广度、深度不断拓展。互联网实现交易和流通效率大幅提升,促进网络零售、互联网金融等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蓬勃发展。2014年我国网络零售额达2.8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0.6%,高于美国4个百分点。互联网金融持续升温,移动支付、小微金融、大数据征信等应用创新异常活跃,降低金融服务门槛。以打车软件为代表的共享经济快速发展,O2O在医疗、教育等领域渗透有力推动了民生类、消费类服务业的发展。互联网正深刻改变制造业发展模式,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服务化为基本特征的智能制造开始兴起,催生多种新模式新业态,如格力空调、中联重科的服务型制造,尚品宅配、红领集团的大规模个性定制,商飞公司的网络化生产组织,以及数码大方工业云等,牵引制造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模式向智能化发展。互联网在消费品、装备、原材料等各行业的渗透应用已全面展开。
推进“互联网+”的重点方向
第一,“互联网+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正处于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关键期,应立足工业现实基础和阶段特点,充分利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加快转型升级。一是加快培育新模式与新业态。发挥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创新应用,在消费品和装备领域推广规模化个性定制、服务型制造、众包研发等新模式新业态,向价值链高端延伸。二是加快完善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围绕智能装备/智能产品、工业互联网、工业云平台、工业大数据、智能工厂等重点方向,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研究工业互联网架构、技术和标准。引导工业企业、互联网企业、基础电信企业、IT企业等形成合力,打造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三是发展产业协同互联网平台。整合现有行业平台资源,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设面向全行业的专业化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线上聚集,营造健康有序的融合创新与协同发展环境。
第二,“互联网+服务业”,壮大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方向。依托互联网的现代服务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期,互联网为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加快推动互联网在传统服务业领域的融合渗透,不仅能提升服务效率、优化服务资源配置,还能促进社会分工深化、提升居民生活水平。一是加快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互联网应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智能物流、创意研发等新兴业态,服务引领生产,带动传统产业升级。二是推动互联网在生活服务业领域的融合创新,发展智慧交通、体验式消费、共享经济、在线社区经济、数字内容等新兴业态,激发万亿级消费市场,拓展增长新空间。三是发挥互联网的创新引领和平台支撑作用,发展众创空间、开放平台、众包服务、用户参与设计、大数据分析、新媒体营销等新技术新模式新应用,推动各类创新要素和创业资源的聚集、开放和共享,打造“零边际成本”的创新创业环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第三,“互联网+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信息化总体水平落后,互联网为破解农业集约经营面临的难题提供了有效途径。一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通过物联网、智能设备等促进农业生产智能化,实现远程感知、生产监测、智能控制等精准作业,助力规模化经营生产。二是提升农业管理服务水平。发挥互联网的协作平台作用,促进农业生产主体及服务机构的网络化管理协同。发展服务于农业管理、预测、决策的云计算开放平台和大数据分析平台,提高农业经营的社会化水平。三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利用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挖掘市场需求、优化配置资源、促进农村创新创业,协同发展农业、养殖业、加工业、服务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提升增长空间。
第四,“互联网+公共服务”,惠及社会民生。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等公共服务是与大众需求联系最紧密的领域,也是优质资源分布不均最突出的领域,更是涉及部门多、政策壁垒高、协调难度大的领域。发挥互联网优势,带动和促进公共服务领域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创新服务供给模式、整合公共服务流程、提升均等服务水平,将有助于建立更加优质、高效、便捷、普惠,以人为核心的公共服务模式。在公共服务使用方面,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建立公平、普惠、便捷的智能化平台,创新公共产品生产与公共服务递送方式,提高网络化公共服务的覆盖率、使用率,提升服务效能与公共资源均等分配水平。在公共服务管理方面,推动与社会民生密切相关的公共信息资源率先开放,支持公共服务机构和各类企业充分挖掘数据,开放线上线下融合的便民应用。降低医疗、教育等领域融合型应用的准入门槛,鼓励健康、养老等领域的智能产品、服务模式先行先试,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和公民福利。
推进“互联网+”需把握好四大关系
“互联网+”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创新与传统交织、突破与保守博弈、阻力与动力消长。发展格局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行业管理边界趋向模糊,会衍生众多新问题,需要把握好以下四方面关系。
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互联网+”应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化机制调动企业积极性,转变市场发展方式,突出市场需求对技术、产品、模式、业态创新的导向作用,增强内生动力。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深化改革,简政放权,妥善处理创新与监管的关系,提升融合性业务的协同监管水平。以更加包容的态度、更加宽松的环境,激励全社会的创业创新。对事关产业全局的战略性、方向性问题,政府要加强引导扶持,避免碎片化、失去自主创新的发展。
二是线下与线上的关系。互联网在打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互联网+”的重心在被加产业,重点在融合创新,离开实体经济的支撑,“互联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国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后期,工业经济大而不强,要协同好“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自身升级的关系,要认清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企业之间的差异性,积极探索适应自身融合发展的路径。高度重视线下线上平衡发展与深度融合,以线上模式创新聚合需求,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和品牌,夯实基础,迈向中高端;以实体经济网络化转型为契机,改造传统产业,为互联网企业开辟发展新方向。
三是国内和国际的关系。互联网是新时期连通世界的重要纽带,实施“互联网+”要着眼全球化发展。结合“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整合国际、国内资源,实现国际、国内市场的协同利用,鼓励国内企业复制国内融合应用成功经验,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扩大我国产品、技术、装备、服务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全球影响力。在全球化视野中促进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利用国内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积极发起或参与全球互联网经济规则、融合性技术标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国际规则制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四是发展与安全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二者应协调一致、齐头并进。新形势下,要加快提升我国互联网技术产业、网络基础设施的服务水平,打造泛在连接、高速传送、海量存储、高效安全的网络环境,夯实“互联网+”基础,努力建设网络强国。同时,跟踪研究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互联网金融等涉及关键基础设施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应用可能带来新的安全问题,完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加强各类服务平台和数据管理,保障产业融合安全。
【参考文献】
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社,2015年3月16日。
责编/高骊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