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嘉华:回归田园当“创客”
2015-09-10孙琪
孙琪
柯嘉华,是一位来自福建农村的学霸,父母供养他读书,是希望儿子跳出农门,成为都市中的白领、金领,但这个90后却选择有生态农业作为自己的创业方向,因为他知道他的筑梦希望在田野之上。
心系农村踏上创业路
“2009年,我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入上海同济大学,进入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物流工程专业。”柯嘉华告诉记者,幼时的他就有干一番事业的梦想,但一直不知从何入手。
大学期间,“开心农场”这个游戏在学生中间开始风靡,柯嘉华灵机一动,为何不能把网上的游戏搬到现实中呢?恰好他们所在的同济大学嘉定校区有非常多的空地,柯嘉华于是找到了同济“筑梦嘉园”平台阐述了自己的想法,不久就申请到了一块学校生态园里的地。在这块地上,他们开始了种各种农作物,种出的作物还卖给老师,柯嘉华“农夫”实践正式开始。
这段农夫经历,让柯嘉华结识了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的老师——朱洪光。临近柯嘉华毕业的一天,朱老师告诉他,学校想开辟一个生态农业基地。在那进行一些生态农业实验,需要一个负责人。
柯嘉华心动了。他来自农村,他太了解农民付出多产出少的现状,而他了解农产品不安全问题是都会人的心头之患。而他认为解决农民收入低,都市人农产品安全的最有效途径,就是用生态技术生产安全健康的农作物。于是他立刻放弃找工作,又找了三个要好的同学,商量起创业。
柯嘉华自己没钱,但他知道有一个上海大学生创业基金会,想要创业的大学生,都可以去申请资金。于是准备计划书,申请做农业生态项目。柯嘉华和他的伙伴们获得了15万元的股权激励。
初创遇困梦想如何照进现实
柯嘉华设想过创业不易,但没想到会这样不容易。
首先是来自父母的反对。他的父母是福建的农民,上面有三个姐姐。母亲愤怒地问:“你上了同济大学,还去务农,那上学有什么意义?!”对于家人的反对,柯嘉华早有准备。大伯是長辈中的秀才,大姐是家里第一个大学生,这两人在家族中说话一贯很有权威,于是柯嘉华请托他们说服了家人。
2013年2月,上海济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柯嘉华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们在崇明岛进行朱洪光先生的生物质能源中心项目,这个项目简单来说,是收集动物的粪便,进行发酵处理,沼气可以使用。剩下的粪便渣作为有机肥还田,经过有机肥改良过的土壤种出的有机物,与化肥种出来的农作物,品质相差非常大,所以产品较受市场欢迎。
但创业一年多,由于客户分散,种植品种分散等缘故,公司始终没有找到盈利点,15万元创业基金眼看着全部用完,柯嘉华又向父母再借了5万元。与此同时面对公司的亏损,三个“合伙人”不堪现实的压力,相继选择离开。
“老客户”呵护成最大动力
合伙人离开后,柯嘉华一个人承担起农场的所有角色,监督安全生产、采摘、包装、分销、送货……柯嘉华同时问自己:问题出在哪里?他发现,采用临时摊点销售蔬菜,目标群体不明确,产品不能有效出售造成浪费,导致公司盈利困难。原因找到了,柯嘉华开始转型,他锁定了目标客户群:收入稳定且较高的高校教师。一人单干也不行,柯嘉华又找来了当兵退伍的初中同学和童年的邻居伙伴,重新组团出发。
做生不如做熟,柯嘉华首先回到同济,向老师们兜售自己的有机蔬菜、鸡蛋、水果,每逢周二、周五送货到校,蔬菜瓜果装在特别漂亮的篮子里。这项面向高校教师的菜篮子“定制服务”,受到了大家的欢迎。
“看到我被晒黑,有女老师送我防晒霜;我生日,有位退休老师送了我一个自制珍珠生肖玩偶;有回周末,我打篮球扭伤了脚,周二无法送货。结果获悉消息的众多老师在线上安慰我,一位文体部的保健老师特地发来一大段微信,介绍如何保养足部。”这让柯嘉华十分感动,他说老师们的呵护就是他做好有机菜的最大动力。
去年第四季度,济园公司月均营业额就达到了5万元左右,创业以来第一次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公司“起死回生”!关于未来,柯嘉华希望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思维来做有机农业,他相信只要自己找准商业模式,这条有机生态蔬果之路就能走下去。 (摘自《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