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关键期,如何迈过这道“坎”
2015-09-10王小广
王小广
中 篇
挑战与应对
五中全会深入分析“十三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认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要求我们要更加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厚植发展优势,破解各种发展难题:怎样适应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怎样化解收入差距过大问题、缓解社会矛盾?怎样落实扶贫攻坚战略、确保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怎样进一步巩固从严治党成果、打造廉洁高效政府?怎样落实人口生育新政、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危机?
【摘要】“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我们处于新旧交替的重要转换期,经济减速压力和结构转换压力并存。同时,各种风险显现,这些风险如果不断累积,可能形成系统性和区域性的巨大风险,从而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最终实现现代化目标。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实施新的战略举措,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
【关键词】小康社会 经济调整 转型升级 【中图分类号】F211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全面建成小康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需要着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升级,实现“中高速、中高端”的新目标,为最终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而我国在今后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特别是“十一五”末期以来,我们承受的经济下行压力和各种风险挑战呈现明显累积态势,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高水平发展构成巨大挑战。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必须实施新的战略举措,化解各种重大风险和挑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冲剌阶段的挑战和风险
习总书记讲的“新常态”正是我国“十三五”期间发展所追求的新目标,它不是“现在时”或“完成时”,而是“将来时”。即经济增长率按规律下降到中高速水平并稳定下来,同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最终实现经济的全面转型升级。目前经济发展出现的积极变化都是初步的,并没有到位,也远没有出现最终的结构优化“拐点”。我们预计这一“拐点”可能在2023年前后形成。结构优化到位(转型升级成功)的标志是:中高端制造业、第三产业、消费、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具体指标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接近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最主要的是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且拉动力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处在60%以上。制造业完成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变,一批与我国GDP全球占比相适应的跨国企业出现,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并形成极强的全球影响力。
这样的“新常态”,可不是容易实现的。“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我们处于新旧交替的重要转换期,经济减速压力和结构转换压力并存,导致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同时,各种风险显现,这些风险如果不断累积,可能形成系统性和区域性的巨大风险,从而影响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最终实现现代化目标。这些风险包括:房地产市场可能陷入周期性衰退(硬着陆),金融流动性危机(货币流动性不足,并伴随着利率上升),地方政府出现收支不平衡等。不过,最大的风险是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即与一些先行的新兴工业化国家一样,在达到中等收入水平后陷入长期停滞状态,经济增长低迷,经济结构恶化,社会矛盾爆发。
导致经济出现重大风险的原因,根据国际经验,不外乎三大问题,即需求严重不足、产业升级失败、收入差距过大。这是导致拉美国家、东南亚国家等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根本原因。这里的需求不足讲的是最终需求不足。最终需求严重不足必然导致经济增长失速,经济发展陷入长期低迷状态,失业率大幅上升,出现明显的通货紧缩问题,也可能是高通货膨胀与低增长并存。产业升级失败意味着在国际竞争上处于严重的“前堵后追”危机而难以自拔,企业投资严重不足,技术进步缓慢或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而收入差距过大,不仅意味着收入分配不均,而且意味着社会不公平的持续化,这一方面会抑制中产阶层壮大,影响最终需求的稳定增长,另一方面也会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发生各种形式的社会危机。
不仅如此,阻碍我国经济向期望的“新常态”转变还有两大难题:一是生态环境危机,二是城市病不断蔓延。生态环境危机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也就意味着经济全面转型升级的失败,同时意味着国民生活质量的持续恶化。生态环境恶化态势的扭转依靠结构升级到位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和很高的成本,“十三五”应该就是这个关键时间窗口。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则意味着城市化质量低下,城市现代化过程受阻,这会严重影响“三个1亿人”目标的实现,使城市化长期处于低水平、低质量状态,从而抑制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此,这与最终需求不足是紧密关联的。
实施六大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向“中高端”迈进
要实现高水平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必须着力解决上述问题。其中关键是要形成一套全面的解决方案。我们认为,通过过去几年的积极探索,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形成了较好的思路,“十三五”期间必须拿出规划和政策设计,着力加以实施。这里笔者重点分析“十三五”期间为中高端发展目标所应该坚持和完善的发展战略。
一是新型城镇化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既可最大程度释放农民工市民化的需求,也能提高城市现代化的水平。要彻底改变城镇化以房地产化和土地城镇化为中心的旧发展方式,尽快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化农民工为“完全市民”。还要特别注意,新型城镇化不仅要积极“化人”,而且必须按现代化的规律建设城市,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为此,我们建议应以“棚户区改造工程”为基础,实施大规模的城市更新升级规划,重新规划和整治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城市地下管网建设,提高城市的综合承载力。
二是扩大消费战略。扩大消费不仅能优化需求结构,扭转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趋势,而且能显著提高民生福祉。扩大消费和消费结构升级,不仅能消化一些过剩产能,而且能促进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扩大消费,有两个关键点,首先是释放农民的消费潜力,其次是促进消费结构升级,这两方面都能扩大消费的空间,释放我国消费增长的巨大潜力。特别是要改变“以吃住为中心”的消费观,转为“以玩乐为中心”的消费观。从需求上讲,“玩乐”弹性更大,开放性更强,如文化娱乐、休闲旅游、教育等,具有无限性,也更有品位。需求品位高,就会驱动企业创新,从而有利于创新能力提高。
三是促进服务业发展战略。加快服务业发展,不仅能显著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且是扩大就业、缩小居民收入差异的重要渠道。服务业历来是就业的蓄水池,过去每逢经济周期性调整时,服务业发展都会比工业更快,对调整期的经济起重要支撑作用,这次也如此。但这次经济调整不仅是周期性的,而且是阶段性和趋势性的,服务业发展是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服务业必须加快发展。服务业一直是我们的短板,目前发展速度仍偏低,主要是受到各种体制机制和政策的限制,必须从改革和开放两方面为服务业发展提供强劲推进力,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各级政府要像过去抓工业一样抓服务业发展,把增加公共产品供给和促进服务业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
四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战略。这是促进制造业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的关键。通过完善和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显著提高一些战略性产业(如汽车、节能环保产业、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已形成一定优势的新产业(如高铁、光伏产业、造船业和支线飞机)继续做大做强;鼓励企业跨部门、跨行业兼并重组,对民营资本的兼并重组提供更多的产业政策和金融支持;坚决压缩无效、低效过剩产能。要壮士断腕,下决心解决房地产泡沫问题,将资本和社会资源转移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战略发展轨道上来。催生房地产泡沫的社会资金退出房地产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做的是将它们导入产业升级部门和公共部门。为此,要着力发展资本市场,推动资本市场繁荣,建设资本市场与产业升级相互促进的发展机制。
五是新开放战略。我们经常把开放与改革并列,称之为改革开放,实际开放也是对封闭的改革。开放既包括对外开放,也包括对内开放。“新常态”下的对外开放是一种升级版的对外开放,既包括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业要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参与发展,也包括我们大规模的输出资本,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从资本引入大国转向资本输出大国。新开放战略包括以下重要内容:首先是开放促改革。建设一些可复制的自由贸易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建立负面清单和权力清单的新管理体制。从领域上讲,由制造业开放转向服务业开放,借此打破制约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其次是实施全面的“走出去”战略。“走出去”不能再停留在寻找资源的初级阶段,而要进入到一个以产业输出和资本输出为先导、占领全球市场、与全球一流企业开展直面竞争的高级阶段。与此相适应,我国的外交战略更多的要打经济牌,开展全面的经济外交。再次是打造我国产业经济新竞争优势的同时,通过对外的双重开放(引进来与走出去)实现金融竞争力的提升。其中最主要的任务是实现人民币的可兑换和国际化。最后是加强各类国际区域合作,参与和主导全球贸易、投资、安全规则的制定。在贸易和投资领域与全球进行深入融合,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格局,谋求我国国际利益的最大化。
六是新区域发展战略。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走的是一条非均衡发展道路,通过沿海开放,让沿海地区先富起来。随着这一目标的实现,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需要做重大的调整,应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上,形成平衡发展格局。目前我国的发达地区人均GDP接近或超过1万美元,但多数中西部省市区人均GDP不过5000多美元,刚刚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有的地区才3000多美元。这种差距也是潜力,缩小差距,就能释放出巨大的内需。新的区域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1+1+X”。第一个“1”是促进长江经济带升级发展,通过长三角的“龙头”作用,带动“龙腰”起舞、“龙尾”起飞,实现东中西协调发展,在沿江中上游形成许多新的区域增长点。第二个“1”是加快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统一布局规划,优化能源和产业结构,着力治理雾霾和大城市病这两大“顽症”。“X”就是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乃至较发达地区的欠发达地区培育一批区域性增长点、带,这也应作为区域均衡战略的重要部分。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副主任,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中国政府网,2014年03月05日。
责编/张寒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