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惠民品牌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2015-09-10张本成黄迎周
张本成 黄迎周
青岛,一个品牌城市,更多被赋予经济意义,其实,享誉全国的文化品牌在青岛也层出不穷。不仅电影、电视、音乐、戏剧等领域出现过许多引人关注的优秀作品,在公共文化服务、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政府工作层面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
近年,善于创新的青岛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先行一步,其中,作为青岛“文化点亮生活”系列活动之一的市民“五王”才艺大赛,不仅铸造了一个创新文化品牌的良好胎体,更成为青岛这座著名城市的新名片。
全城文化热聚
当全国各地还在为如何降低门槛、如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尽快提升百姓文化消费水平争论不休时,青岛用自身严肃的思考和实践探索给出了答案。
2014年10月至2015年1月,青岛开展了以海选“歌王、舞王、戏王、琴王、秀王”为载体的首届市民“五王”才艺大赛。短短几个月,大赛吸引参赛选手4万多人,参赛节目4300多个,举办晚会200多场,现场观众20多万人,通过网络点击关注的网民达598万人,在全市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全城欢动的群众文化盛典,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
这种文化全城式“热聚效应”,如今在全国已不多见。这其中蕴含着普通市民的内心赞誉和强烈幸福感,使得他们可以在自家门口就体会到不同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包含着不同行业广大参与者的才情绽放和个性释放,在政府搭建的这一全民参与的平台上,尽情挥洒各自的才艺。
本届市民“五王”才艺大赛,真正面向全体市民,不设任何门槛,内容形式自定,五大艺术门类同台竞技,自下而上海选草根达人,做到了“把舞台放给群众,把资金投向基层”,成为全国第一个面向市民同时在一个平台进行5项艺术门类海选的市民才艺展示舞台。
从最初设计到结束,市民“五王”才藝大赛仅用时4个月,时间紧张,但效果令人称赞。其实也不奇怪,整个活动设计就是一次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体实践活动,立意高远。
城市文化建设需要深植一方创新的土壤,市民文化梦想需要依托一个展示的平台。持续4个多月的线上线下同步进行,此次大赛正是消弭了舞台上下的界限,把老百姓推向舞台,点燃普通百姓参与文化生活的热情,激活了青岛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
当下,百姓和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错位由来已久。已有不少先行的所谓“文化品牌”,屡见报端。但是,很多品牌经不起时间检验,经不起百姓口舌之咂,要么不顾实际、要么生拉硬套、要么远离百姓、要么高高在上,没有过多地考虑文化消费载体的实用性。
与此同时,不少公共文化设施长时间闲置,当初投入不小,利用率却不高。所谓的“文化品牌”也只是一个美丽的花环,一个随时可能消失的符号,不经风吹雨打就破败不堪。这成为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透过青岛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实践,有一条主线始终清晰可见,即发展文化的思考点和落脚点始终充分反映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针对群众文化建设出现的问题,政府主动查找原因,深入实际,精心调研,发现群众对现有文化服务状况并不满意,下乡配送的演出互动性不强,观看热情不高,参与度较低。百姓文化需求已然发生巨大变化,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欣赏者,他们要从台下走到台上,从幕后走到台前展现自己。政府“端菜”、“配菜”,甚至文化超市的“点菜”方式也满足不了,群众自己主动要“秀菜”,要比一比看谁最会做菜,谁做的菜最好吃,这一变化无疑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对此,政府只需搭建一个文化平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维护好平台的有效运转即可。基于此,青岛全市上下,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征集文化金点子,借机打造青岛文化的“中国好声音”,争取实现文化服务模式的创新、文化服务理念的转变。
将选择权交给百姓
实践证明,以市民“五王”才艺大赛为代表的文化服务模式探索是成功的,值得借鉴和推广,其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首先,坚持“先看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再为他们量身定制文化活动”原则, 建立“自下而上、以需定供”的互动式、菜单式服务方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反之,需求与供给之间脱节,又不聆听百姓的需求,没有真正将选择权交给百姓,很难想象公共文化服务能真正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那些冷清闲置的“高贵”公共设施能被真正盘活。
其次,注重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驱动,拓展全媒体宣传发动新途径,提升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与规模,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
为使市民“五王”才艺大赛达到参赛人数最多、覆盖面最广的目标,青岛提出“全城全民全参与,展才展艺展绝技”的口号,注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对活动进行全媒体宣传发动和持续跟踪报道,既宣传大赛过程的精彩,又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主办方采取“走下去、走进去、走上来”的方法,把大赛海报贴到百姓家门口,不仅以区市为单位设立分赛区,还在学校、企业等设立行业分赛区。
这不仅有效扩大了赛事的影响力,而且大大提高了赛会的服务效能。本次大赛报名人数规模空前,参赛选手还包含数百种职业,既有80多岁的长者,又有五六岁的儿童,既有常住居民,又有新市民,活动的影响力甚至波及海外,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青岛籍学生专程回国参赛。
大赛还吸引了成千上万热情参与的普通市民,聚集了数百万级的粉丝群,不论是表演者、投票者还是转发者、评论者,都成为市民“五王”才艺大赛的真正主人。
再次,着眼优秀传统文化创新传承,打造参赛节目古今融合新亮点。此次活动借助草根选秀这一百姓最喜欢的娱乐形式,引导参赛选手运用声乐、舞蹈、戏曲、器乐和曲艺杂技等表现方式,用艺术手段“唱响中国好歌曲,舞出中华好风采,演绎经典好戏曲,琴颂古今好乐章,展现传统好技艺”,来弘扬传统文化,抵制低俗文化,引领社会风尚。参赛节目内容涵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方面面,全面展现了青岛深厚的文化底蕴。
最后,坚持创新,创新贯穿于整个赛事活动始终。比赛创新设计理念,引入专业点评,设计者为提升大赛品质,特邀中国舞蹈家协会会长冯双白、著名作曲家付林等40多名国内知名艺术家担任大赛评委和嘉宾,专家们高端、专业、到位的点评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实时传播到全市,既拓展了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又将文化活动的穿透力扎深一层,向广大市民普及文化艺术知识,提升市民艺术素养。
活动本身也受到受邀专家的好评。冯双白如此赞誉此次活动:“这是党委政府为老百姓办的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活动把镜头和舞台给了广大群众,让他们成为舞台的主人,充分展现了岛城人民良好的精神风貌,非常接地气,希望青岛能多举办此类活动。”
此外,活动还创新了颁奖形式,邀请青岛全国劳模、“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蓝天救援队和红飘带车队代表、亚运会冠军等先进人物作为颁奖嘉宾,让城市文化草根英雄与先模精英同台展现风采。
最难能可贵的是,通过举办大赛,政府文化宣传队伍实现了角色转换,在服务大赛中历练出过硬的本领。举办市民“五王”才艺大赛,既是对青岛文化草根的一次全面发动,又是对全市文化队伍的一次全面历练。全体文化工作者因变而变,迅速完成角色转换,由过去的文化活动主导者、表演者,变为现在的宣传员、协调员、辅导员、服务员“四大员”。
文化消费,惠民先行。面对群众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城市文化需要创意、需要引领的魄力。
作为市民“五王”才艺大赛的总策划,青岛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广新局局长李明表示,此次大赛无疑是青岛探讨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次成果展示。下一步,青岛将不断拓展创新途径,加快社会化服务,加强科技渗透,逐步延展至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以更好地服务百姓。
“包括市民‘五王’才艺大赛在内,青岛文化惠民品牌创新将进入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希望将大赛打造成具有浓郁青岛情结、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通过其示范作用带动一批文化惠民品牌迅速崛起。”李明说。
猜你喜欢
——An Idea From "Etudes Metro"—the Work of Pierre Schaeff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