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切开始于80年代

2015-09-10唐昊

南风窗 2015年15期
关键词:教父思潮格局

唐昊

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最近的历史也已化身为久远的传说,就连亲身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也对之语焉不详。误解或遗忘原因也很简单:对历史进行叙事的权力往往并不在当代人的手中。只要来自他者的话语传播历久弥深,真实的景象就将逐渐被抒情的画卷所取代,而那真实就像是从未存在于时间之中。关于80年代的记忆也大抵如此。

而比获得真实的历史影像更重要的是,80年代不但是一代成年人的精神故乡,也是这个国家切割过去与未来的端点,是使中国之所以成为今日中国的最切近的源头。所以,对于学校门口保安所提出的3个“哲学问题”(你是谁?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虽仍无法回答第一和第三个问题,但从80年代出发,我们将能够回答今日之中国“从何处来”这个问题。

随着“60后”、“70后”等主流人群进入了集体怀旧期,他们成长于斯的80年代话题开始被更多地谈论,对80年代的争论也在最近几年被引爆。在《中国合伙人》和《致青春》这样的影片中,80年代被解读为不可复制的黄金年代,拥有着中国最后的理想主义者;与此相反,蒙着“一块红布”但内里是“蓝色骨头”的崔健则否认80年代的特殊性,认为那只是改变的开端,时代会越来越好。不过,就我对当代史的有限了解,前者是更为真实的描述。

迄今为止,那些在80年代声名显赫的“教父级”人物,有的正在逐渐退场,有的只在舞台边缘存在,有的已悄无声息地逝去。这些都只能证明一个事实,就是他们此后的作品从未超越过80年代的自我。只要看看这些昨日的“教父”,就会明白,他们成功的主要因素实在是因为他们幸运地生活于“80年代”,而并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才华。那么,为什么80年代会是一个此前未曾出现的难得的思想解放的年代?其间既有中国自己的因素,也有国际上的因素。它们构成了人们选择的空间。

80年代的思潮开放首先来自上层的思想解放。极左的“四人帮”被逮捕后,政治高层进行了严肃的集体反思。标志性事件是1979年1月的中央理论工作务虚会。胡耀邦主持的这次会议上,党内高层纷纷发言,对八大、57年“反右”、59年庐山会议、66年“文革”等重大历史问题发表看法,有参会者甚至做了“废除领导干部职务终身制”等在当时石破天惊的发言。此后,随着改革开放的破冰,新一轮思想大解放的格局成形。可见,80时代民间的开放与官方的开放密切相关,从那时候起上层就达成共识,只有改革开放和解放思想,才是对国家和对党有利的选择。所谓时代特性,不过是人们选择的结果。

此外,人们常常忽视80年代开放思潮的来源。实际上这些思潮并非单独存在于中国。在新价值标准的内外合流下,旧的僵化局面已被打破,90年代的商业化大潮尚未来临,这才造成了一个“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决于个人体验”的年代。那时的创作者们思想活跃,想象丰富,态度纯粹,但最重要的是一种相信“意义”从而生发出来的激情。仅一部《红高粱》就奠定了莫言的文学地位和张艺谋的电影事业。事实上中国电影史上最有才华的第五代导演创作的黄金年代正是此时。当然,第五代导演此后的作品也从未超越过80年代的自己。曾以为90年代初的《霸王别姬》是一个新艺术时代的起点,想不到那实在是80年代的终点。

就奠定价值观基础的基本条件来说,80年代对于中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50年代奠定了此后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基本价值观格局一样,始于80年代的思想领域变革一方面是对50年代格局的突破,另一方面也在试图建立新的格局和视野。虽然很快被商业化潮流所淹没,但仍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迄今为止,虽然激情隐去,但80年代的价值,在一代人心中的地位难以动摇。

猜你喜欢

教父思潮格局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罗福兴:“杀马特教父”的回归
格局
段永平:从企业家到幕后教父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苏宁教父 张近东
小人物的大格局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教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