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郑州航空港区发展中英语口译人才的培养

2015-09-10王煜

决策探索 2015年2期
关键词:航空港实验区口译

王煜

当今世界,不论是科技竞争还是管理竞争,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第一资源,是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和社会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

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根据该发展规划,到2025年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将成为具有竞争力的国际航空货运大枢纽,形成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国际合作的产业发展格局以及国际化营商环境。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一格局的建设、形成以及运作过程,既是国际航空经济领域合作、中外文化交流、国际化服务意识、国际化行业规范、国际化营商惯例与本土民族文化、服务意识、规范惯例的碰撞过程,又是其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而这一引进、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无疑需要一个可以克服语言、文化及意识形态差异的媒介。这一重要的媒介就是“翻译”。因而,翻译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翻译有口译和笔译之分,而口译人才的培养更具紧迫感。为此,本文主要针对口译,基于国内口译人才培养和口译市场服务的现状,探索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中口译人才的培养途径。

一、口译人才培养和口译市场服务现状

(一)口译人才的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口译人才的培养有两种类型:一是学历教育,二是非学历教育。培养主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官方机构,即高等院校及其下属的培训机构;另一类是非官方机构,即社会上的民间培训机构或企业。截至2013年3月,由教育部批准的开设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达到106所,但开设口译专业的院校为数极少。经过20余年的发展,尽管国内由本、硕两个层次构筑的复合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格局已见雏形,由官方培训机构和非官方培训机构共筑的学历性与非学历性培养体系初步形成,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口译专业主要集中在MTI层面上,在本科层面口译主要为英语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

目前,国内口译人才培养体系仍欠合理,人才市场上专业口译人才十分欠缺。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英语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遭遇瓶颈,越来越难;另一方面,高素质的英语口译人才奇缺,供不应求。市场需求大与人才供应少的矛盾亟待解决。

(二)口译市场的服务现状

口译队伍主要由专职翻译和兼职翻译构成。专职翻译主要包括国际会议译员、国家机关部委各大翻译室在职译员和国家级事业单位的在职口译人员。兼职翻译包括高校教师、归国华侨、留学生、高校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和在校学生等。除此之外,还有一定数量的自由职业者。

从河南省的情况看,活跃在河南翻译市场上的口译人员总数有4000多,包括职业口译和兼职口译。职业口译人员主要就职于各类的翻译公司。据省翻译协会的相关信息,河南省现有专业翻译公司50 多家,职业口译人员300 余人。兼职口译人员包括高校教师(约500 人)、少量的博士或硕士(承担部分会议口译任务,约100 人)、企业内的兼职翻译(主要负责日常工作翻译,约1000 人)、在校翻译专业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主要从事旅游、展览和日常交往方面的口译工作,约2500人)。从业人员的数量虽然看似可观,但真正受过专业训练、富有实践经验的高端口译人员不多,只有5%左右,高科技技术翻译、高端会议现场翻译、专业性极强的同声传译等更是凤毛麟角。

二、搭建复合型口译人才培养平台

(一)立足内培,积极外引

鉴于全国职场口译人才需求量大而口译专业人才产出量小,口译人才的供需矛盾难以在短时间内迅速得到解决。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从省外招聘或引进人才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对口译人才的需求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在关注省外人才供给者的同时,把目光转向省内,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内培与外引相结合的口译人才培养路子。

从目前情况看,国内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需求呈“金字塔”式的层级状态。塔顶部是为数极少的可从事(国际)会议交替传译和同声传译的高级口译人才以及以法庭口译为主的专业口译人才,塔中部为熟悉各领域主题的、水平较高的交替传译职业译员,底部是为数较多的可以在政府部门、企业机构等其他团体、组织从事日常事务交替传译、联络口译、陪同口译等并兼做其他工作的初级口译人才。鉴于这种现状,口译人才的内培和外引就必须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外引应瞄准那些位于金字塔顶部的高端人才,内培则针对居于金字塔中部和底部的中级和初级人才。

应该说,河南省内高校在口译人才内培方面已有相应的条件和优势。据大学信息网数据,河南省现有教育部承认学历的全日制大学144所,其中一本(211工程)大学1所,二本大学50所,三本大学9所,高职高专79所。在这50余所本科院校中,一部分院校,如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其英语学科综合实力很强,英语翻译专业开设时间较长,在翻译人才的培养方面积累有丰富的经验,具有口译人才培养潜在的优势和条件。基于现有的优势和条件,通过进一步合理整合人力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更新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条件,开展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是完全可能的。

内部挖潜、自主培养,既是满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对口译人才需求的一种快捷、有效的途径,也是加强河南省高校英语学科建设、完善河南省口译人才培养机制的一种有益实践,对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拓展人才的培养途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硕本搭配,复合培养

从当前国内的发展情况看,口译人才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两级培养制”,硕本搭配的英语口译人才培养机制已开始初见雏形,尽管搭配不够合理,体系不够健全。事实上,国内市场对口译人才的金字塔层级需求,已折射出高校口译人才培养多元化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硕本搭配的复合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顺应了口译市场对不同人才的要求。单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角度讲,实验区建设旨在形成国际合作型的产业发展格局,这势必涉及诸多领域不同层次的对外交流与业务合作,而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交流与合作自然需要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口译人才。因而,建立和完善省内硕本搭配的复合型的口译人才培养机制,是口译职场多元化需求下的必然结果。

国际译联主席贝蒂·科恩(2005)在中国译协第五届理事会会议开幕式上曾这样说道,我们的翻译行业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翻译在历史上从未如此不可或缺……如果一天没有翻译,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各种非政府组织、跨国公司、电视台、报纸等等,都将鸦雀无声。一旦离开翻译这一纽带,全球经济乃至整个世界都将会无法正常运转。同样,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建设与发展自被提上议事日程的那一刻起,便与翻译结下了不解之缘,口译人才培养由此成为实验区建设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当前全国口译人才奇缺、供不应求的情况下,“立足内培、积极外引,硕本搭配、复合培养”的口译人才培养机制,无疑是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快速满足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与发展对口译人才需求的最理想途径。与此同时,在口译人才培养方面所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实践,将有助于优化河南省高校的专业设置,拓宽英语人才培养路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无疑是一项功在一面、利在双方的双赢之举。

【本文系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的人才支撑问题研究” (20143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航空港实验区口译
平江县入选教育部学前教育实验区
郑州航空港区庙后唐墓地部分墓葬
中外口译研究对比分析
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临空经济发展研究
2016年国家文创实验区规上文化产业收入近2000亿元
以法治保障郑州航空港的建设与发展问题研究
EAP视听说对英语口译关联迁移的增效性——以交替传译为例
足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探索与实践——以学生社会实践为突破口
湖南新增2个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