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人心的伦理学教授
2015-09-10段玉
段玉
有学生问他:“伦理学专业对国家到底有什么用?”他回答了3个字:“正人心。”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伦理学教授罗国杰。
在罗国杰看来:“人的心正了,什么事都有秩序;人的心坏了,就总想着钻空子,法律管不胜管。”如何正人心?首先得“正己心”,儒家的修身养德之道讲求“吾日三省吾身”,而罗国杰坚持做到“四省”。“省”就是“问自己”,他以陶行知的“每日四问”加以诠释。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正人心必须先正己心,用先儒的话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罗国杰的解释是:“不骗人。”“自己讲出来的必须要做到,做不到就是骗人。”严于律己是“不骗人”的主要途径。
28岁的罗国杰作为调干生考入人民大学读书之前,已是上海市委纪律检查委员会处级干部,工资每月有100元。到了人大,他主动给单位写信,要求把工資降到40元。理由是:没有在原岗位作出很大贡献。这是“问工作有没有进步”后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罗国杰毕业后留校,后来担任副校长主管人事工作。如何对待亲情、爱情、师生情、友情等是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主管人事工作,对于一些领导来说,也许正好近水楼台先得月,让家人沾光。可是,同在人大教书的罗国杰的妻子,最后连副教授都没评上。为了不让一些“好心人”以老伴职称的事“干扰”自己的工作,他索性让她提前退休。罗国杰还禁止学校录用找工作中的儿子和儿媳。在没有担任副校长时,罗国杰有许多课题研究费,但他出门从不打的,坚持坐公共汽车。
罗国杰对名利看得很淡,“不求闻达只尚烟霞”。2014年12月,罗国杰被授予吴玉章终身成就奖,并获得100万元奖金。他却和老伴作出了将100万元全部捐作奖学金的决定,语气轻松得就好像送出去的只是一本书。可他们一辈子却非常俭朴。家里,除了必要的家具,再无一点装修;墙上除了一幅字外,无任何饰品。床上的被褥,身上的中山装,几十年来都是那一套。家中的木制旧沙发油漆已经脱落,坐上去“吱吱”作响,也舍不得换新的。
在处理师生关系上,罗国杰似乎不通人情。由于国家急需伦理学的教学人才,罗国杰从1981年上半年开始,开办伦理学骨干教师进修班。在两期的培训班中,培养的学员如同种子撒向了全国各地,如唐凯麟、陈楚佳、许广明、王福霖、唐能斌……他们中很多人如今已成为学界翘楚。学生们为了感谢老师对自己的辛苦付出,过节时送他一袋苹果以表心意,他都会断然拒绝。后来,不忍看到学生难堪,他在方式上做出了调整:以物换物。学生送他一袋苹果,他就送学生两盒饼干或两支崭新的钢笔。不要学生的礼物,他对学生却是如慈父般的关怀,学生生病时,罗国杰和老伴亲自熬鸡汤、煮粥,送到学生手里。看到一位学生骑着破旧的自行车,他还硬塞给对方500元钱,嘱咐学生买一辆新车。
在学问、工作上,罗国杰更是身体力行。他讲课从不看讲义,在他的课堂上,不论是中国古代哲学,还是西方哲学思想史的很多内容,他都能大段大段地背诵出来。讲述《春秋左传》里面的伦理思想时,他用“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一口气串起鲁国的12位君主,精妙的讲课让学生们终生难忘。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里,罗国杰被学生们称为“镇院之宝”。他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开创者,撰写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伦理学》和《伦理学新编》等著作。在他的领导和组织下,中国人民大学建立了本、硕、博三级伦理学培养体系,由此成为全国高校伦理学的研究中心。
罗国杰将“四问”贯彻于生命的始终,住院的时候,他坚持住在普通病房。学生们想请医院为老师换一个单人间,坐在轮椅上的他急得直摆手:“我不要换病房!”2015年3月9日,87岁的罗国杰不幸去世。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们为恩师罗国杰教授撰写挽联:“尊德性,怀家国,一代宗师垂世范;开新学,育栋梁,千秋伟业耀华天。”尊崇之情跃然纸上。
有人说,罗国杰在对待亲情、师生情等方面有些“不通人情世故”,而正是这种“有悖世俗伦理”,让人们领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精妙之处,也树立了中国新伦理学的巍巍丰碑!
(编辑/张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