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赫芬顿邮报》创始人:阿里安娜的百变面孔

2015-09-10张晓东

看世界 2015年15期
关键词:赫芬顿安娜阿里

张晓东

在2015年3月份的中国总理记者会上,台下提问的外媒记者团中首度出现了BBC、CNN或是《纽约时报》等主流媒体之外的新鲜面孔——来自美国《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的马特成为首位得到提问机会的新媒体代表。这位马特小哥用不甚流利的中文向中国总理李克强提问了有关环境污染的问题,引发颇为有趣的互动。

虽然名为“邮报”,但赫芬顿却并不是一张实体报纸。

从2005年诞生以来,它从未在新闻纸上印下一个字,但通过新闻与博客聚合网站的模式完成了每日3000万人次的访问流量,超过有着百年历史的《纽约时报》,被称赞为“用不到十年时间战胜了一百年”。

和《赫芬顿邮报》共享一个名字的该报主编以及创始人阿里安娜·赫芬顿(Arianna Huffington)现年已经64岁,但散发着和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Clinton)一样的强大气场,很多人直接表示她和希拉里“长得很像”,更何况她本人也有从政的经历。

从带有希腊口音的剑桥高材生到笔下不留情的新锐作家;从知名记者的恋人到石油大亨的妻子;从知名美剧里的龙套演员到加州州长独立参选人,再到如今化身互联网媒体大亨……阿里安娜·赫芬顿的人生充满如此多的戏剧性,以至于有人称她为“媒体政治界的麦当娜”,因为她像“天后一样造型百变”。

“在我成长的那段时间里,我家的状况几乎就是整个希腊经济的一个微缩版。”在谈起希腊危机时,阿里安娜·赫芬顿这位最著名的希腊裔美国人提到了自己青少年时期的一些故事,她说:“我们家总是身负巨债。”

阿里安娜的父亲康斯坦丁诺是雅典当地的媒体人,他一直以成为报业大亨为毕生理想。不过这个理想却拖垮了他的家庭,“我父亲多次生意失败后,我母亲就带着我和我妹妹一起离开了他。”阿里安娜说,经济危机是父母婚姻破裂的导火索,但实际上自己的父亲也已经有了多年的婚外情。

阿里安娜说自己的母亲很有远见,虽然当时家里要节衣缩食,但她离婚后的母亲却坚持要在两个女孩的教育上投资。“那时候很多希腊女孩都还以嫁入豪门为荣,但我妈妈说嫁给教育才是终身的财富。”

16岁那年,阿里安娜进入剑桥大学学习经济学,并成为剑桥大学学生会历史上的首位外国学生主席和第三位女性主席。这段名校经历不仅成为她后来事业成功的学历基础,更使她结交到许多行业大牛,比如她的那位传奇恋人伯纳德·莱文(Bernard Levin),这位彼时已经是知名记者的行业传奇人物后来被《泰晤士报》评为“当代最伟大的新闻人”。

21岁的阿里安娜和莱文相恋时,后者已经42岁——这段类似于“大叔+萝莉”感情维持了9年。当2004年莱文去世时,阿里安娜回忆说:“他不仅是我人生中的挚爱,更是我在写作道路上的导师,他教会我怎样思考。”

此后,阿里安娜搬到了纽约,并从那里开启了一段全新的旅程。

到美国之后,阿里安娜开始继续往写作方面发展。20世纪80年代是“大苹果”纽约乃至整个美国的“黄金十年”,搭上了这个“风口”的阿里安娜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先后出版了多部不同类型的书籍,此外还帮《国民评论》这样的媒体撰写一些稿件,这一时期的阿里安娜颇有城中文艺名媛的架势。

凭借这种社交优势,阿里安娜在1985年遇到了她的前夫、对政治有着勃勃野心的石油大亨迈克尔·赫芬顿(Michael Huffington),并于次年4月就迅速结婚。迈克尔可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家族姓氏会被自己的前妻一直保留,并成为日后全球最成功新媒体的“刊号”。

2003年,阿里安娜·赫芬顿参加美国加州州长竞选,败给了阿诺德·施瓦辛格

在1992年的选举中,迈克尔·赫芬顿在阿里安娜的全力支持下宣布竞选加州众议员,并以显著优势胜选,后来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995年。阿里安娜的政治野心在此时就已经显露出来,不过她第一次涉入政坛却要等到2003年,当年的加州州长竞选后来成为她在政治实践中的一个顶点。

在当年的选举中,阿里安娜·赫芬顿以独立候选人和女性候选人的双重标签横空出世,对决也是初涉政坛的动作影星阿诺德·施瓦辛格(Arnold Schwarzenegger)。尽管赫芬顿将这场战争描述为“混合动力环保车与耗油悍马”之间的抉择,并呼吁民众要做出更“节能的选择”,但遗憾的是加州选民还是把票投给了名气更高、肌肉更发达的施瓦辛格,赫芬顿本人唯一的一次公职竞选以失败告终。

有趣的是,赫芬顿和施瓦辛格之间的相似处反而更多——比如两人都不是出生在美国,而且都有过演艺圈的经历。只不过阿里安娜·赫芬顿女士并不聚焦动作片,而是喜欢偶尔跑跑“龙套”。

在以纽约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喜剧《老爸老妈浪漫史》中,赫芬顿扮演过一位不知名的美艳中年熟女;而在讲述女同性恋故事的《拉字至上》里,赫芬顿则扮演自己本业、一位客串的媒体人;此外还为动画片《恶搞之家》配过音……虽然各种类型的影视作品都有涉猎,但赫芬顿却从没有主演过其中任何一部。

关注《赫芬顿邮报》的读者不难发现,这家有着巨大流量的新闻网站从来不掩饰自己在一些特定事件上的观点倾向。

从支持奥巴马的医改法案到点赞最高法院的同性婚姻裁定,从鼓吹伊拉克撤军到警告全球气候变化,《赫芬顿邮报》几乎就是自由派旗帜《纽约时报》的网络版,而且几乎不会以“中立”作为卖点。比如这家网站的编辑就曾经请奥巴马的铁杆支持者、歌手芭芭拉·史翠珊(Barbra Streisand)到首页撰文,直接叫板“共和党人愚蠢之极”。

然而现今为自由派摇旗呐喊的赫芬顿本人在90年代的时候,却是以共和党保守派的支持者而著称的。现今在全球各地高呼女权主义的阿里安娜·赫芬顿曾在1973年出版过批判性别平权的著作,她写到:“现在的女权者高呼解放女性将会造福全人类,但实际上这种改革只是有利于那些‘女同性恋’罢了。”

由于90年代在政坛上为前夫站队等一系列试水动作,赫芬顿彼时被认为是共和党内的“明日之星”。自由派媒体《纽约客》的专栏作家玛格丽特·泰伯特(Margaret Talbot)就曾撰文批评赫芬顿,她写到:“阿里安娜最近觉得自己是保守派里的辣妹,是共和党和新一代融合的典型,尽管这一切都是个笑话。”——令人没想到的是,这位“共和党辣妹”到2003年的时候就突变为独立候选人,到现在则居然成了极左的自由派。

阿里安娜·赫芬顿在71b3bb5d39cfb26d124eb1960525651e《赫芬顿邮报》办公室

尽管赫芬顿本人对于这一剧变一直不肯多言,如被问起她也搪塞说:“自己一直都支持自由主义。”但坊间却一致认为这和赫芬顿夫妇的婚姻破裂有关。

在1998年也就是迈克尔和阿里安娜宣布离婚的次年,作为共和党政客的迈克尔踢爆了一个八卦猛料,他宣称自己一直有隐瞒自己的性向,称自己是“双性恋”。此后迈克尔·赫芬顿便投身于LGBT群体的平权运动,并将自己定义为“自由派的共和党人”。

在经历了如此错综复杂的人生轨迹后,阿里安娜·赫芬顿迎来了下半生的转折点。

2005年5月,联合了众多知名媒体人和博客博主的《赫芬顿邮报》正式上线,并在Web2.0时代来临之前以类门户新闻网站的方式存在着。

“《赫芬顿邮报》刚刚创立时,美国的传统大报才是市场王者,《赫芬顿邮报》在当时是没有能力与之竞争的,但是传播环境的改变为《赫芬顿邮报》创造了机会。”《赫芬顿邮报》的现任CEO吉米·梅曼(Jimmy Maymann)说到。

事实上,就跟国内的门户新闻网站类似,《赫芬顿邮报》在早期也没有属于自己的记者队伍,依靠从各大传统媒体转载链接原创新闻并聚合发布。“整合是一种双赢的做法,既有利于原创网站,也有利于整合网站。”阿里安娜·赫芬顿的这句话已经被视为新媒体“剽窃”传统媒体的经典“证据”。

“这种盗版行为,在媒体中竟成了一种备受推崇的商业模式。”《纽约时报》执行编辑比尔·凯勒(Bill Keller)曾经如此炮轰。不过遗憾的是,这样的商业模式竟然一发不可收,成为了新媒体时代的主流。到现在,就连《纽约时报》的官网也开始运用整合各家新闻的方式来丰富页面内容。

到2011年被美国在线以3.1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之前,《赫芬顿邮报》每天的独立访问量已经突破2500万次。这桩收购不仅被视为《赫芬顿邮报》进一步占据市场份额的资金后备,更成为昔日巨头美国在线的新救命稻草。

跨界摸爬滚打多年的阿里安娜·赫芬顿欣然同意了这桩买卖。不过前提条件是阿里安娜本人必须担任赫芬顿媒体集团的总裁和总编,这使得《赫芬顿邮报》有资源雇用记者、撰写严肃的独家新闻。

调研机构Enderle集团分析师恩德勒认为,美国在线支付的价格一点也不高,“光是聘用阿里安娜·赫芬顿就值了。”

猜你喜欢

赫芬顿安娜阿里
安娜作品
云上阿里
疼痛后才计数
Catalan数及几种应用实例
与圆有关的中考压轴题
拳王阿里因何被人铭记
做鱼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