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强刺激:“蛇”还是“井绳”?
2015-09-10任志强
任志强
2008年的世界经济在金融危机之后,各国都分别采取了对经济振兴的刺激政策,包括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等,总之政府用上了各种能刺激经济增长、减少失业和稳定物价上涨的手段和措施。
中国也许是世界之最,用四万亿的投资和近十万亿的信贷支持,让中国的经济在下滑之中迅速转调为快速上升,并高速增长。但也诱发了一些问题。除了产业政策的失误之外,货币的快速增长引发了房价物价的快速上涨,于是新一轮的限制措施又不断出台,以抑制刺激之后的弊病。
美国、欧洲,日本也都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的回升,但却并未像中国一样,操之过急,而是限制和控制了刺激的力度与数量。因此,美国不是迅速地在短期内解决了就业和增长问题,而是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稳步地降低了失业率和实现了经济的缓慢增长。如今,美国开始准备逐步地收回那些为挽救危机而出台的刺激政策,让市场回归常态。
从美联储的表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临时出台的特殊的刺激政策,并非常态的政策,而是专门为针对经济危机时期出台的非常态的政策。一旦这些影响经济下滑并可能引发危机的问题得到治理和缓解之后,这些非常态的政策就应逐步地收回让经济恢复到原有的常态之中。
完全的市场经济机制是对经济有自我调节和恢复的能力的,但有时这个自然恢复的周期较长,会给社会和民众带来难以忍受的伤害和痛苦。因此,政府有必要在不过度破坏市场经济的机制的前提条件下,用各种刺激的手段,帮助市场加快恢复的功能,并减轻这种恢复期中给社会与民众造成的伤害。但绝不是替代或干预市场原有的功能,重建一个新的市场规则。
中国的强刺激确实一枝独秀地让世界各国都眼红,让GDP增速超常态的增长了。但却是用政府的行政和货币手段打乱了经济自然修复的功能和机制而实现的,于是随后又不得不用“反刺激”的强制限制性行政干预,再平衡这种突飞猛进带来的灾难,如各种紧缩与严控的货币调整、居高不下的存准率、严格的存贷比管理,以防再次出现金融风险,同时一系列的限贷、限购、限价等政策密集出台来调控房地产市场。
最可怕的是用行政手段强制干预市场的强刺激在被指责存在一系列问题与后遗症时,社会与顶层都没有检讨到底是“强刺激”出现了错误,还是“强刺激”的方法出现了错误。于是“强刺激”这个词变成了负面的一堵墙,似乎在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中再也不能用“强刺激”的一切手段了。
其实世界各国都在用远远强于常态的特殊手段刺激经济的复苏与增长,但大多用的是市场化的经济手段不是直接的行政干预,差别并非在于是否用“强刺激”的手段帮助市场机制调节修复加速,而在于手段是否破坏了市场的功能。
当中国试图进入一种“新常态”时,却忽略了那些退出“强刺激”时的行政干预其实并未解除,同时也强硬地拒绝了再提“强刺激”。
“蛇”也许会伤人,但“井绳”却可能救人,错将“井绳”当成“蛇”则可能不但未能救人反而更加伤人。
市场经济的常态应是尽可能地取消一切政府行为对市场经济的干预,真正地让“市场决定资源的配置”,“市场决定价格”。
当市场自我调节有可能给国家与社会带来灾难与危机时,政府应用“刺激”的方法帮助市场加速机制的修复。当市场有了自我运转的条件时,则退出这些“刺激”或“反刺激”的限制性措施,让市场回归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