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为何能统治硅谷
2015-09-10龚灿
龚灿
桑德尔·皮查伊成为“瘦身版”谷歌的新任CEO,让硅谷的印度人(包括印度裔)又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在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单前三名的企业中(谷歌、苹果、微软)中,就有两家企业的CEO由印度裔担当。那些总部设在美国的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除了微软和谷歌,印度人还贡献了数位CEO,包括百事公司的卢英德、花旗银行的潘伟迪、诺基亚的拉吉夫·苏里等。至于在其他大企业担任副职的印度人更是数不胜数。斯坦福大学维韦克·瓦德华教授2014年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科技行业约15%的初创企业是由印度人创建的,这一数量比英国人、中国人以及日本人所创建的企业总和还要多。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了,三分之一的工程师是印度人。不得不承认,印度人在硅谷所向披靡。
敢说敢拼爱表现
1999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安娜尼·萨克森分析了1980年到1998年创立的科技公司,其中17%是由华人经营,7%由印度人掌控经营。1995年至2005年间成立的美国科技公司中,25.3%的CEO或CTO(首席技术官)是在外国出生的,在半导体等行业领域,外国移民初创公司比例更是高达35.2%。根据考夫曼基金会的统计,2006年至2012年硅谷每10个初创企业中就有4个由移民创建或联合创建,其中约三分之一是印度人创办。硅谷不再是白人的天下,印度人逐渐成为这里的统治者。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浪潮,印度大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蜂拥进入美国和硅谷,这些才华横溢、勤勤恳恳的印度人在硅谷逐渐打破了移民的玻璃天花板,推动创新界限,攀爬到如今硅谷权力的巅峰。
印度企业家为何在硅谷如此成功?普遍的说法有两种:一是英语是印度的官方语言之一,印度高等教育很早就开始实行全英文教学,语言上的优势使得印度人在美国生活和工作有很大便利;二是印度人特团结,抱团取暖,相互提携,一步一步壮大印度人的势力范围。
美国的印度移民数量非常多,拥有高学历,英语流利,政治学家德韦什·卡普尔认为这是印度人相比其他外国移民更有竞争优势的地方。其实随着英语的普及,印度人的英语优势在缩小。他们的优势更多在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文化和思维方式与西方更为相近,熟悉西方企业运作方式,善于沟通和表达以及“拉帮结派”,处事灵活,具备高情商和领导团队能力。瑞士圣加仑大学的一项调查研究表明,印度高管倾向于参与式管理,与下属建立良好的关系。
而且相比于含蓄的华人,印度人的性格开放热情,敢说,爱表现,同时又懂得服从和妥协,善于争取每一个机会,更能适应欧美文化。印度裔企业家和工程师还活跃在美国移民问题公共争论的前沿,他们敢于使用和争取自己的政治权利。
瓦德华教授提到,印度年轻人的偶像不是贾斯汀·比伯,而是硅谷的印度裔企业家沙比尔·巴蒂亚。硅谷的印度人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功利心,也很努力和拼命。知乎网友“吴湘”谈到他的女上司是第二代印度移民,对工作的狂热和吃苦耐劳是普通员工所不能比的,每天早上7点多来上班,晚上8点以后回家,半夜12点以后还在工作和发电子邮件是家常便饭,工作同时不忘在各部门拉关系和认识上层,打探消息。这位女上司还有6个兄弟姐妹,个个都是英美大公司或者名校的高层。
抱团取暖一致对外
印度人在海外的抱团文化已是众所周知。有个段子是这样说的:“在美国某地有个印度人开的加油站生意还不错,许久以后有印度人在旁边开了便利超市、餐厅、汽车维修店,生意自然越来越好。在另一个地方,一个华人开了一个加油站生意也还不错,不久之后便有了第二家华人加油站、第三家华人加油站、第四家华人加油站……”
来自印度的斯坦福大学教授维韦克·瓦德华在进入学界之前,曾是硅谷著名的高管。1982年他加入微软时,是公司仅有的两名印度人之一。随后,许多来自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远渡重洋相继加入微软。1988年,瓦德华成为第一个打破微软玻璃天花板的印度人,被任命为微软项目总经理。1992年,他接手初创的PowerPoint公司,将公司业务从1亿美元壮大到数十亿美元。当时瓦德华等印度人都面临着这样的尴尬:一个公认的说法是印度人虽然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却还没有能力成为经理人,更不用说CEO了。硅谷认为,印度人不知道如何下放权力,也不知道怎样领导企业。
不过现在印度人在硅谷的地位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瓦德华认为发生这种转变的原因很简单:在硅谷企业中,一旦有印度人得到提升,那么他通常会把自己的亲属、朋友、校友等推荐进入公司,继而完成印度人对整个公司的占领。
三十年前第一批成功的印度人打破了硅谷的玻璃天花板,证明了印度人不仅是伟大的工程师,也能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印度人一旦成功后,就会帮助和提携他们的印度同胞,让那些有野心、有能力的同胞迅速在硅谷立足并获得成功。瓦德华说:“这是几十个成功的企业家有意识努力的结果。”
硅谷有上百个印度人组织和协会,这些协会将印度人团结起来,不仅向成员介绍硅谷的竞争规则,同时传授创业经验,还为成员提供创业所需的资料信息、技术支持以及资本。这些协会人数从上百人至上千人不等,被认为是硅谷最具活力的专业协会之一。像太阳微系统联合创始人维诺德·科斯拉等第一代成功的印度裔企业家,往往会被协会邀请成为观察者和创业导师,同时作为天使投资家为成员提供创业资金。科斯拉也被称为硅谷印度裔创业者“教父”。
这种成熟的抱团文化以及对创业精神的重视和培养,为印度人在硅谷的普遍性成功打下了重要基础。
白人反遭印度人歧视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2013年年中的统计,美国是印度第二大移民目的地,仅次于阿联酋,如今美国的印度移民为206万,占美国总人口的0.64%。但在硅谷,印度裔人口占比却达到12%,仅次于白人(38%)和拉丁裔(27%)。表面上看印度人少于白人,而实际上年龄段主要在50-69岁之间的白人成为了硅谷的少数派,平均年龄30来岁的印度人成为硅谷最有活力最具前景的群体。
在美国白人看来,美国IT业由来自印度南部安得拉邦、泰米尔纳杜邦、卡纳塔克邦和喀拉拉邦的印度人所控制,尤其是安得拉邦和泰米尔纳杜邦的印度人鲜少会雇用其他地方的求职者,美国人的简历越来越多地被推掉。
有美国网友在“Quora”网站上吐槽自己在硅谷遭到了歧视,因为他在应聘印度人管理的公司的职位时,发现那些用老乡身份贿赂管理人员的印度求职者获得工作的机会比自己高多了,硅谷许多印度公司喜欢招聘来自本国的员工尤其是同一种姓的印度人,比如思科公司(CISCO)。思科的首席技术官是来自印度的女工程师瓦里尔,她被认为是现任CEO约翰·钱伯斯的继任者,而思科如今被认为不再是一家美国公司,而已变成一家印度公司。
还有美国网友表示,他只能接到那些每小时工资低于40美元的招聘电话,那些印度裔经理通常都会优先选择来自印度的IT工程师。他抱怨作为依法交税的美国公民在国内居然找不到工作,而那些拿着不同类型签证的印度人却能110%的工作,简直太可笑了。
网友“Anonymous”先后在硅谷的几个初创企业和大公司工作过,他的那些来自拉美、中国、日本的外国朋友以及白人朋友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观点:一旦印度人晋升到拥有一定权力的管理位置(如中层管理人员),就会络绎不绝地将自己的家人和朋友带入公司。他的印度朋友如此解释,印度有重视人情关系和任人唯亲的传统,他们将这样的传统也带到了硅谷。让美国人无法释怀的是,如果这些走后门的印度求职者有能力胜任工作还好说,但很多情况下这些印度人没有任何学位或者来自印度三流的大学,他们能获得工作只因为他们有关系。“人们常说硅谷是个精英聚集之地,但是一些人却忘了告诉印度人。对大部分印度人来说,硅谷不是这样,而只是一个裙带关系猖獗之地。”网友“Anonymous”说道。
印度人才大量流入硅谷
虽然印度是全球文盲人数最多的国家,只有40%的儿童可以上中学,但在美国,印度人却是外国移民中学历最高的。2013年的统计数据显示,25岁以上的印度移民中76%拥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而且受过大学教育的印度移民中,一半以上有研究生以上学历。那些拿着临时签证来美读博的印度学生,有84%准备完成学业后定居美国。因此有说法认为优秀的印度移民是被“筛选出来的”,这也反映出印度高素质人才外流现象之严重。
印度大规模人才外流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着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印度人才外流现象有增无减。虽然印度政府从1980年代开始就提倡大力发展计算机软件产业,印度也逐渐成为重要的软件外包产业基地。但是印度整体经济发展还比较滞后,大学教育与社会实际脱节厉害,迫使一部分大学生尤其是优秀毕业生到国外留学和工作。从1980年代末到2000年,印度科技人才外流从30余万增加到54万。《哈佛商业评论》的一份研究显示,截至2013年年中,印度为那些总部不在其母国的《财富》杂志500强企业贡献了30%的首席执行官。因此美国比较教育家阿诺夫把印度视为“一个向西方输送高级人才的净出口国”。
思科的首席技术官是来自印度的女工程师瓦里尔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报告显示,每年有10万名印度专业技术人员赴美任职,其中一部分就来自印度理工学院。这所印度最成功的大学培养了印度最优秀的大学毕业生,但他们大部分没有留在国内为印度经济和社会发展“添砖加瓦”。1998年,美国大学和企业与印度理工学院7所分校中的5所分校的80%毕业生签订留学或就业合同,其中有近80%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前往美国硅谷。因而美国商业周刊将印度理工学院毕业生称作“印度史上最热门的出口产品”。
有数据统计,过去50年,印度理工学院总共产生了17万毕业生,留在美国的超过3.5万人。像IBM、惠普、甲骨文、微软、思科等著名企业更是在印度理工学院设有专门办事处,便于最快速地招揽到优秀人才。该校在硅谷的优秀校友包括印度裔创业者“教父”维诺德·科斯拉、谷歌新任CEO桑德尔·皮查伊、谷歌高级副总裁艾米特·辛格、麦肯锡前总裁拉雅·古普塔、花旗银行高级副总裁维克特·梅内塞斯、思科CTO帕德玛西·瓦里尔等等。
有说法认为,印度人在硅谷如此拼命,是因为他们没有其他退路,不像中国人在国外混不好了还可以回国,他们只有努力在美国生活下去才有前途。这样的说法也将会过时,现在印度经济持续增速发展,本土的科技企业极度缺乏人才,因此一些在硅谷工作的印度人也开始考虑回国工作或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