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时翻开P2P底牌

2015-09-10

新民周刊 2015年17期
关键词:网贷监管

或许,以后每天喝几杯咖啡也能说明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并且影响信贷额度。

对P2P行业来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2015年3月,内地P2P成交492.6亿元,成交量再创历史新高。但风险与业绩相随,3月出现问题平台56家。

从2007年国内第一家P2P平台诞生至今,中国P2P行业历经8年。根据“网贷之家”数据,目前网贷行业累计投资人达140万,活跃投资人达80万。再来看另一个数字,截至2015年2月,中国内地网贷平台已有1646家,累计问题平台494家。

和高歌猛进的业绩相比,P2P行业的监管一直在跳着小步舞曲,从“无人认领”到划归银监会“普惠金融部”用了8年。如果把这8年做个划分,P2P的监管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谁都能做,谁都敢贷?

如果给P2P野蛮生长的第一个阶段贴个标签,只能是“小乱差”。

P2P平台诞生伊始并没收获多少信心,用宜信CEO唐宁的话来形容,“客户一听说放贷款的不是银行,就转身走了。”2011年P2P市场开始活跃,但只是投资圈中的非主流一支,给人的印象就是一群投资客闹哄哄地凑在平台上抢“天标”、“秒标”。有谁借钱只借一秒?投资客心照不宣。网站利用这些假标做噱头,吸引了第一批试水者,只不过当时国内的P2P概念和美国模式相去甚远。

最初的小打小闹很快引发风险,一些问题平台一夜之间倒闭,借款人跑路,投资者血本无归。一个问题摆在维权的投资者面前:P2P平台该谁管?没人说得清楚。

2011年7月,开业2年、注册用户10万的P2P网站“哈哈贷”因“运营资金不足”倒闭,引发了外界及监管层对P2P模式的广泛关注。一个月后,银监会印发了《人人贷有关风险提示的通知》:“由于行业门槛低,且无强有力的外部监管,当前P2P平台贷款公司在中国尚处在监管真空。由于相关法律并不完备,央行和银监会都没有对其监管的法定职责。”

P2P“跑路”事件愈演愈烈,因为监管层对P2P没有门槛设定,纯粹想“捞一票”的平台不少,创始人花几千块钱建个网站,虚拟公司的注册信息、资料、办公地点,就搭起了草台班子。

即使有些平台的创立初衷良好,也会因为风险控制把关不严,受到借款人逾期连累而倒闭。网贷业务涉及的基本是次级贷市场,本身业务质量不高,好的项目屈指可数。业务量铺开,风控质量必定下降。

最初拎出P2P风控抖一抖,浑身掉不出多少“互联网基因”。在大数据还未登场之前,P2P平台的审核基本靠信贷员的双腿。借款方会提供一些资料,例如公司银行流水、劳动合同、信用报告、共同还款承诺书、借款承诺书、手机通话记录清单、生活照、户口本、家人身份证等。但最重要的环节依赖于线下审核,信贷员要去现场验证借款人的资质。所以为了控制审核成本,有些网站会注明“只针对省内和在省内长期工作的客户开发借款业务”。

借款人一旦出事,承诺“本金担保”的P2P平台承担了过多的代偿义务,风险过于集中,在极端情况下公司也跟着倒。草草注册的平台不可能有实力来担保上亿元的交易。有些便发布假信息,用虚假借贷“以新还旧”。

骗子们将投资者本就少得可怜的信心消耗殆尽,业内其他企业首先发出对监管的呼唤。

良币想要收拾劣币

2013-2014年成为P2P行业井喷期。仅2014年上半年,P2P行业月成交额就成倍增长,投资人规模也从最初的5万人增加到了 29万人,60%-70%的P2P平台在这两年中冒出来。

杂牌军探了路,正规军紧随其后。随着网贷圈做大,渐渐涌现出有一定政府或者国企背景的平台,如江苏政府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的开鑫贷,以及由平安旗下担保公司担保交易的平安陆金所等,在海外发展成熟的一些P2P平台也到中国寻找本土化可能。

但正规部队面对的这个圈子,已经被骗子们做成一个烂摊子。2013年10月之后的短短80多天内倒闭了60家左右的P2P平台,涉嫌诈骗、自融(P2P股东所在企业向投资人融资后用于原有企业发展)或提现困难等问题。

收拾劣币成为当务之急。

大平台联起手促进行业自律。2013年8月,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发布了《个人对个人(P2P)小额信贷信息咨询服务机构行业自律公约》,要求P2P服务机构必须合法合规经营,完善企业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针对各种风险制定可行的防范措施。同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支付司指导下的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牵头,发起成立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首批发起单位包括10家P2P借贷平台。

这些努力为监管层出招做了铺垫。2013年底,监管层发布了针对P2P借贷的“四条边界”(中介性,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十二条原则”,虽然监管文件迟迟没有出台,但明确了一点,P2P行业由银监会监管。

这段时间,曾经代言“穷矮矬”的P2P突然变身“高富帅”,一些传统金融机构的人才纷纷跳槽到知名的P2P平台,比如陆金所从传统银行信用卡中心高薪挖去不少风控、建模人才,猎头会承诺最低涨薪20%以上,实际比例甚至更高。“拍拍贷”的首席风控官就出身于民生银行,不少海归、名校博士也加入网贷圈。

P2P风险控制也从依赖人工转向炫目的大数据分析,它成为各种互联网金融论坛的热词。但P2P缺少官方渠道获得信用数据的便利性,比如只能让客户自行去打印自己的中国人民银行征信报告。P2P风控虽然也引入大数据,但信息渠道的稳定性、合法性都有问题。加之国内信用环境和征信体系尚不完善,各家也只能围绕冰山露出海面的那部分信用记录做文章。

目前国内大数据分析主要基于信贷记录(还款历史、当前负债、信贷历史长度等)方式,而在美国,越来越多的非信贷数据(比如电信记录、公共事业费记录、公共记录和房产记录等)被引进到P2P,这些另类征信数据覆盖了更多的人群,被证明非常有效。或许,以后每天喝几杯咖啡也能说明一个人的财务状况,并且影响信贷额度。

等待监管落地

2015年3月1日,银监会就正式成立了普惠金融部,并下设“网贷研究处”来监管P2P行业。P2P有了明确归属,但监管细则还没有时间表。

虽然P2P行业里巨无霸越来越多,但行业透明度却像一杯卡布奇诺,难以透过层层泡沫看到本质。底牌牢牢捏在企业手里,监管部门看得影影绰绰,投资者更无从看起。

大多数P2P平台公布的坏账率和银行相差无几,甚至宣传在1%左右。但拆开算个细账,银行的借款利率一般为6%或10%,而且对借款人的资质审核得非常严格,并要求提供抵押物,或要求担保机构提供担保,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的坏账率控制在1%是可能的。但是作为P2P平台,一般借款成本都在20%以上,加上平台的运营成本,有的借款者负担成本达到了45%左右,坏账率控制在1%非常困难。

由于P2P行业目前还没有受到有效监管,逾期率、坏账率等一些风控指标的真实数据,监管机构并不掌握。这些数据在P2P平台没有暴露出风险之前,外界亦无从得知。因此不少人对P2P平台的安全性和坏账率存在质疑。

资金池疑云也一直伴随着P2P行业发展。如果没有引进第三方托管,资金先停在平台账户上,再由平台去匹配借款项目,容易形成资金池。而一旦资金流不进来,或者出现集中兑付,平台就很有可能出现问题。对平台而言,钱在手上就要尽快去找项目,每逗留一天都有资金成本,肯定会降低风控标准。

早在2014年9月,银监会就明确了P2P监管原则。关于资金池问题,投资人的资金应该进行第三方托管,不能以存款代替托管,同时尽可能引进正规的审计机制,P2P机构自己不能碰钱。

3月12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记者会上表示,备受期待的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则在起草讨论中,不久后即将出台。也许,底牌翻开的日子即将到来。

猜你喜欢

网贷监管
P2P网贷中的消费者权益保护
P2P网贷频繁“爆雷”的分析与对策
对强化简易升降机监管的若干思考
网贷行业的SWOT分析
监管
监管和扶持并行
中国网贷地图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