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个两人份的万花筒生活

2015-09-10安琪

优雅 2015年2期
关键词:刘芳陈曦卡尔

安琪

两人相识于汶川地震那年。震后一位青岛的艺术家号召艺术界朋友捐出自己的作品拍卖筹款,邢振跟随搞艺术的父亲前往,认识了冠华,当时他捐出的是自己的影像作品。后来因为工作关系,邢振需要有人为她做一些3D设计,找到了冠华。

冠华的工作室从来都是各路朋友们聚会的小据点,邢振渐渐也成了常客。位于青岛美术馆对面的工作室是一个德式小花园,种满各种植物,一年四季都美。但对冠华而言,有聊得来的知己更重要。那年身边朋友的生活或多或少都在发生变化,有人出国留学,有人结婚生子了,有人为买房贷款,有乐队解散,有艺术家从商,有即将毕业的在理想和现实间挣扎……冠华的艺术创作也遇到了瓶颈,缺乏灵感来源。

其实当时冠华已经有了更为强烈的念头:去远离城市的地方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最终形成一个社区,有共识的朋友都可以过来住,在社区内解决生活、养老等系列问题。于是在工作室里,他开始实验设想的生存之道,包括造纸、取火种、动力发电等;而邢振则忙着学习养鸡、种菜、做豆腐、做手工皂、做鞋。

最终找到的房子位于崂山汉河村清凉涧旁的一个山顶上。名字听上去很美,但邢振第一次看到房子时还是忍不住皱了眉头:墙蹋了一半,烟囱里长着一棵树,地面坑坑洼洼的,屋顶稀疏能透进光。好在这房子可以让他实践学来的建筑知识,于是和另外两个朋友就这样住了进来,开始着手改造房屋,那是2009年。

他们边建边学,建造过程中用到了很多材料,比如木头、铁、泥巴、草等,冠华还在房屋的墙壁里面填充了1.5万个废弃饮料瓶。

邢振仍继续自己的工作,每周过来一到两次。慢慢地,房顶修好了,地面踏平了,墙也重新刮了,房后的荒地一点点被开垦出来,种上了应季的蔬菜,院里养了鸡,当网线从山下拉上来时,这里更增添了一丝熟悉的感觉,可以上网看电影、听音乐、打游戏了。2012年2月,邢振辞去了工作,正式搬进山上小屋。

工作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地基可移动式建筑、中水处理和循环、自制风力发电机、自制太阳灶、发电自行车、自制手工皂、手工制鞋、自然留种、手工造纸、自制三七灰土、手工豆腐、自制酱油和海盐、自制可水洗卫生巾、建造尿粪分集式生态厕所等。

这时他们的房前屋后已经有了十几种果树,蔬菜完全能自给自足。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萝卜、白菜、土豆足够过冬吃。冬天还有个小棚种菠菜和油菜,这样早春的蔬菜也有了。邢振还用圆白菜和豇豆做泡菜,把扁豆角晒成干。山上的桑树发芽,她打算养些茧,抽丝做衣服。他们一个月下山一到两次,主要是买米面以及其它一些生活必需品。

邢振主要负责手工方面的制作。用水困难是生活中最大的烦恼,要从几里之外的地方提水回来,加上今年雨水少,每次只能打回半桶,浇地都不够用。

他们尽可能地打造一个生态的环境。技能学习是他们所一直倡导的,也是希望能竭力推广的一件事。他们请人上山来分享各种技能学习,承诺以公益分享课的形式将技能再推广出去,现在正在拍摄短片《生存之道》。冠华还希望能在五年内编撰涵盖从建筑、能源、农业到油、盐、酱、醋、糖等日用品简明制造工艺的技术开源读本,起名《生活必需品自给自足手册》。

山中的生活并不寂寞,几乎每天都有朋友来访,周末的时候更多一些。这些朋友有认识的,也有从网络上看到他们的故事自己找过来的,五花八门,各种职业都有,也不乏志愿者。闲余时光,邢振习惯上网和朋友们聊天或者看电影,冠华则专心致志打游戏。他们并不排斥科技,家中有风力发电机、脚踏发电机、太阳能板,也有逆变器、洗衣机。他们不倡导苦行僧的生活,不反对城市化,希望让人们可以在城市与“家园”之间自由选择,希望科技与自然能更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自给自足实验室”已经存在了五年,“这不是我们两个人的生活。”他们一直强调,所做一切只是为了实验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是为了之后庞大的“家园计划”:根据兴趣爱好、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理念类聚的无国籍人类社群。例如艺术家社区、基督教社区、禅修社区、素食社区等。为此俩人正在寻找更大的土地,也希望能有更多有共识的朋友加入。

刘芳和卡尔相识于湖北。当时刘芳在读医学院,卡尔在二汽公司工作。在朋友举办的聚会上卡尔记住了这个特别的女孩——男主人以拥抱来迎接每一位女性客人,而只有刘芳微笑躲闪着拒绝了。

之后又在朋友聚会上见过几次,但刘芳对卡尔并没有特别的印象,只觉得他并不是外向活泼的性格,这点倒和自己很像。直到过生日意外收到了他的礼物:一副白手套。卡尔笑着对她说,“No touching”,刘芳也笑了,知道卡尔是懂她的。

毕业后刘芳回到山东,日子紧张而平淡。两年后,她接到了卡尔的电话,原来他去台湾学了两年中文,然后到了大连工作。休息的时候他来山东旅游,刘芳带她浏览了当地名胜,也带他见了自己的家人。没到一个月后卡尔又来了,带着满满的求婚诚意。

两人决定去老挝度蜜月。在毫不起眼的路边摊,一杯啤酒彻底颠覆了刘芳对啤酒的认识,她对卡尔说,如果我们能做出哪怕只比瓶装的要好喝一点点的啤酒,那也很好啊。

回到大连,两人四处寻找好喝的啤酒。然而就算高档场所售卖的也只是外国生产的瓶装或罐装酒,和在老挝喝过的比起来口感差了很多。再次去欧洲,他们特地挑选了以手工啤酒出名的比利时,尝到了各种口味的啤酒,这次刘芳的想法有了改变:要做就做最好喝的!

这时卡尔的工作调到了北京。他们住在798附近,卡尔自己在家里设计了一套酿酒设备,一些外国朋友也给了他们建议。一边工作一边酿酒是件辛苦的事,卡尔每天三点就要起床,到了七、八点差不多做完酿酒的工作再去上班,下班之后还要忙到几乎一点。

他们认识了住在周围的艺术家朋友,经常请他们过来喝手工啤酒,没想到大家都很喜欢,还请他们带去画展开幕式上给客人品尝。家里太小,已摆不开日渐增多的设备,他们决定找间大点的房子。

因为租金都不便宜,卡尔直接告诉中介,我们要看你们最破的一家——就是现在豆角胡同的院子。推开院门,刘芳发现真的很破:没有门也没有窗户,院里可能有人放过火,烧得乱七八糟,有的地方杂草过膝。到处都是厚厚的灰尘,而且没有水和电。不过两人对视之后发出了会心微笑:这就是我们想找的地方。

他们一切都自己动手,经过了整整七个月辛勤劳动后,两人搬进了小院。

终于可以开始酿造啤酒了。第一桶啤酒酿好,卡尔给朋友打电话请他过来品尝。朋友问可不可以带人,卡尔回答没问题,没想到晚上来了六十多个外国人,挤了满满一院子。原来他邀请朋友的邮件被一再转发,大家都很兴奋北京终于也有了自酿啤酒,好奇想尝尝是什么味道。

“回想起来那个时候酿的啤酒还有许多瑕疵,但大家都很包容,我们得到的都是夸奖和鼓励。”品尝过后,大家纷纷愉快地付钱,这是让刘芳没有想到的。之后媒体的关注与报道,让两人意识到:是时候开一家自己的啤酒店了!

两人决定每周四、五、六营业。北京有了自酿啤酒的消息迅速在老外的圈子里传开,大家都乐于带朋友来品尝。那时候刘芳最主要的工作是接电话给客人指路,因为太不好找。不过地点的偏僻丝毫没有影响到生意,从开始营业,小院常常是挤得满满的,还有人在院外等候。

大跃啤酒现在已经有了五十多个品种,固定的有十几种,其它的随着季节不同而交替出现。研发新品种的过程充满了乐趣,两人也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去年他们又在工体北门附近开了一家占地近五百平米的啤酒吧,在员工们看来,两人都是有“酒脾气”的人,对啤酒的态度认真而执着,如果有人带了外面的瓶装啤酒要掺起来喝,或是要求在啤酒里加冰,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因为这会破坏鲜酿啤酒的口感和温度。现在卡尔依然喜欢在凌晨三点的时候起床酿酒,因为这时够安静,他可以专心工作。

2001年,陈曦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录音系,就在这里,她遇到了未来的爱人——同班同学董冬冬。不过第一次见面董冬冬留给她的印象,是有着一头乌黑油亮长发的“女生”,“考试时我前面有一个背影,一头很长的秀发,上面压着黑色的棒球帽。我当时很好奇这个女生长什么样。”

开学的军训让董冬冬对陈曦一见钟情。在陈曦眼里,那年的董冬冬只是一个普通同学,虽然有时会轻描淡写地问自己要不要一起去海洋馆、去公园,但在被拒绝后也没什么反应。他从来不像其它男生一样展开猛烈攻势,只觉得他挺腼腆,喜欢独来独往。那个时候的她宁可花更多时间在看书上,此外还要在美食与减肥之间纠结,无暇顾及爱情是否已经降临。直到有天晚上,董冬冬递给陈曦一张CD,告诉她那里面是自己的作品,请她听一下。

听完CD陈曦两眼一亮,她清楚地听到了董冬冬的才华,“当时就想,我要和他在一起。从那天起,我们再也没有分开过。”回忆起来,陈曦觉得自己那么幸运,“如果当时听那碟的人不是我,那我就错过他了,那该是多么大的遗憾。”

那张CD中是董冬冬自己创作的音乐作品,有悲伤的,有欢快的,有表达爱情的,还有他自己弹唱的,借助音乐,他向这个心中爱恋已久的女孩全方位地展示了自己。

从毕业后开始创办工作室至今,两人一路走来几乎并未遇到什么挫折坎坷,不用推销自己,也不用刻意应酬。董冬冬从大学起就与一些导演合作,为影视剧编曲,每件作品的反响都不错。

今年春晚之后,《时间都去哪儿了》一举成名,也让更多人知道了陈曦、董冬冬这对80后小夫妻。其实这首歌五年前就已写成,当时是为宋丹丹主演的一部战争片写的片尾曲。虽然已熟知剧情,但直到要交稿的前一天,陈曦都对如何写这首歌毫无头绪。在和妈妈去庆祝生日吃饭的时候,妈妈远远举着菜单、眯着眼睛看的一幕触动了陈曦,那个印象中一直能干优雅的妈妈已经在老去,自己以前却没意识到。回到家不到一个小时,她便写出了这首词。2013年冯小刚拍摄《私人定制》时找到董冬冬,希望在片中用到这首歌。

在一起的十二年中,俩人一个作词一个作曲,从未与其它人合作过。董冬冬喜欢这样的合作,而且相信陈曦的能力,“她写生活直白平实、接地气;写战争戏、兄弟情更擅长。而且词基本全押韵,特别好写歌。”然而陈曦开始写词,不过是为了配合董冬冬为影视剧作曲, “这就是一份爱的礼物,是我想给予他的一部分。”

在一起已经整整十二年,但两人还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都不是喜欢应酬的人,除了工作,就宅在家里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有时候感觉更像是一个人,有着充分默契。

陈曦不喜欢做细小琐碎的事,害怕做词的分类整理,都是传给董冬冬,由他分门别类地收藏起来。写完的作品要先交导演和编剧审一遍,这些对外的事情董冬冬也尽量全部承担,希望陈曦能有更多时间去做照顾自己的兴趣。于是爱好广泛的陈曦,学习小提琴、上书法课绘画课、学中医,还报考了北京电影学院的研究生。

每当说到董冬冬,陈曦的眼里都会闪过一道光,或者露出少女的娇羞模样。在陈曦的眼里,董冬冬是一个特别正直、特别有公德心的人,“他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个在晚上没人的时候还会等红绿灯的人,从来不会随手丢垃圾。有时候接了活别人没有付钱,他也会自己先垫钱付给其他人。他总是说谁都不容易。”

猜你喜欢

刘芳陈曦卡尔
Adaptive semi-empirical model for non-contact atomic force microscopy
The creative application design research of“Da Ah Fu”image
Ant Forest Users Plant 55m Trees in 507 Square Kilometers
一个半世纪后的卡尔·马克思
巧用余弦定理解答数学题
善于总结化难为易
你好,亲爱的卡尔
The Influence of English Reform in China on 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吹闹心中的风铃
我在此处,很高兴你在彼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