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纪录片“精英化”与“大众化”双向发展的思考

2015-09-10刘恋

新闻世界 2015年4期
关键词:大众化纪录片

刘恋

【摘要】如今,中国纪录片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受众“精英化”倾向值得关注与思考。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出发,以当下热播的纪录片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期从受众层面探索中国纪录片的“精英化”与“大众化”的双向发展模式。

【关键词】纪录片 精英化 大众化

从中国第一部纪录片《定军山》诞生,经过不同时代的发展,如今中国纪录片逐渐走向国际化路线。纪录片本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随着社会的变化,现已成为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软实力。当下,对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人们理解各异、评价不一,但是无论怎样看待,中国纪录片到目前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比较成熟的阶段,出现了一批纪录片名家,也出现了湖北、四川、大连、上海等在全国有很大影响的创作群体,这是非常可喜的现象。但是,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面性,在中国纪录片发展繁荣的背后,也潜藏着些许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就是受众的定位。借鉴成功作品的创作风格,实行精英和大众层次观众的双轨制,开辟本土化纪录片的新道路,这是艰难而具有挑战的历程。在学习发达国家先进技术的同时,深入挖掘中国民族特色,有助于为国产纪录片吸引更多的观众,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一、中国纪录片的现状与问题

越来越多的纪录片产生,但受众层面却更多的定位于知识分子、企业家等社会的精英人士,所以纪录片还未能像电影一样在各大院线上映,成为人们休闲欣赏的影片,这就是所谓的中国纪录片受众“精英化”现象。“精英化”现象有利也有弊,精英人士普遍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品位,这就要求纪录片的创作团队也要具有同样的知识背景,才能创作出高水准的作品,做到真正与国际接轨。所以,现如今央视九套制作的纪录片不仅体现中国文化,技术上也不断与时俱进。但一味地注重质的飞跃,无形中会忽视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透过精英化现象,可以看到许多本质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才能使中国纪录片得到更好的发展,在国际上展现我国的风采。

1、大制作大题材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进步,纪录片的创作也愈加偏向于大制作大题材,这样的纪录片能够给人一种宏伟大气的感觉。一部纪录片的诞生总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制作出来的作品从画面质量到后期处理都非常的精美,可并不是每一部纪录片都能广为人知,许多影片在国际上获得奖项,却没有得到大众的青睐。这也使得纪录片成为高层次消费,只能贴上“国家形象”标签的原因所在。而为了充分展现国家的形象,对于题材的选择更多是历史类、人文类以及探秘类等,每种类型都需要观众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

2、模仿成风

创新是艺术创作过程中的难点,不论是中国的纪录片还是电视节目,模仿问题随处可见。一部优秀的纪录片诞生之后,许多类似的作品又开始生产,这不仅会导致观众的审美疲劳,也会使创作者陷入思维局限。

二、對成功案例的文化反思

每一阶段都有一些成功的纪录片,就像《滔滔小河》和《舌尖上的中国》,主题深刻、镜头唯美、气势宏伟等优点数不胜数。两部纪录片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前者是考古探秘类,后者是中国传统文化类的,但最终的目的是一致的,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风貌。这两部纪录片,成功背后也需要引起更多人的思考。

1、叙事与技术相结合

《滔滔小河》讲述的是探寻神秘的沙漠墓地,根据历史资料来找寻沉睡了3800年的“小河公主”。和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相比较而言,《滔滔小河》在后期制作上确实很精湛,但是张以庆导演的纪录片却更加经典,因为在他的作品里可以看到影片深层次的内涵,更能透析当下社会现状和人性本质。这也就涉及到了纪录片的真实性问题,对于考古探秘类的纪录片,拥有确切的历史证据非常重要,这样才能保证纪录片具有说服力。而如何还原历史又是纪录片的一大难题,《滔滔小河》中运用了戏剧性,也就是利用演员的表演来还原当时的场景,这是有悖于纪录片的规律的,不应该为了某种效果而刻意打破事实的真相,会致使纪录片与故事片混淆。从纪录影像的发展历史来看,尽管“真实”一直是纪录影像工作者追求的目标,然而在对“真”的追求中,其观念和方法上则各不相同。此外,考古探秘类的纪录片不易被广大百姓接受,更多收看的是社会精英人群,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人文历史类的纪录片数量在不断增多,受众数量却没有上涨。从全国的教育水平来看,中国的文化教育程度是呈金字塔形的,我国人民的受教育程度分布不均,而金字塔形的顶部才是社会受教育程度高的人群,纪录片实质上还有很多的空间可以挖掘。在一些偏远的贫闲山区,人民的基本温暖都得不到保证,又谈何纪录片的普及,创作者们要记录现实,才能引起观众心灵的共鸣。

2、民族文化认同

与《滔滔小河》不同的是,《舌尖上的中国》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类的纪录片,成为了2012年最火热纪录片之一,也是第一部推出续集的纪录片,开辟了中国纪录片的新天地。在这部影片中,更多的人只是看到了画面精美的美食,却没有看到作品真正表达的民族文化。美食在中国有着博大精深的学问,而民族意识远远超出了美食本身所承载的意义。在这部影片中,观众可以欣赏到各个地方不同的美食,比较贴近百姓的生活。可仅仅停留在美食文化的层面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注意到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而这个层面需要一定的文化背景才能清楚,无形中也体现了纪录片的“精英化”现象。民族文化包含很多,《舌尖上的中国》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各个地方的生存状态,知道了自己所处国度的崭新面貌。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维护本国民族文化的安全与稳定,构建民族内在共同文化意识形态,以实现文化的认同。只有形成这种共识,才能更好地团结人民,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共创美好家同。

三、提升与发展

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纪录片,已经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在拥有众多人口的中国,还可以培养更多的固定受众。在创作过程中可以尝试动画纪录片方式,正如迈克尔·摩尔的《华氏911》将动画元素加入了政治纪录片中,却未显得突兀;以及逐渐流行的微纪录片,吸引大众将目光放在身边的人和事上。对于中国纪录片未来的方向,主要先定位于国内,向国外传播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优秀作品,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主要有下列一些途径:

1、精英化与大众化双向发展

从目前的现实状况考虑,纪录片精英化现象的出现正是中国纪录片发展不能适应社会转型的映照。正如近来热播于网络的《五大道》,在沧桑巨变中看尽中国的历史,这些纪录片的受众主要定位于精英人群;而像刚刚播出的《中国人的活法》,这些是中国百姓的生活缩影,目标定位于大众。从长远角度考虑,中国纪录片的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社会精英人士,还需要更多的大众来支持,所以创作出适合大众审美需求的纪录片才是长久的生存之道。使精英化与大众化双向发展的同时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是艺术与商业的完美结合。与此同时,从文化教育人手,增强国民的综合文化素养,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扩大纪录片的受众,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关注现实

纪录片的选题明确细化,大多数纪录片专注于历史、人文、科技之类的主题,真正关注现实问题的创作人员数量满足不了大众的需求。真正能够触动百姓心灵的还是社会的现实问题,更加贴近他们的生活。经历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如今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在我们的生活里,依旧存在太多的弱势群体,他们需要一些平台来讲述他们的故事,让人们真正了解到他们的生活状况,这些都是需要真真切切去面对的问题。纪录片虽不是新闻报道,它不一定追求时效性,但更需准确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更全面地攫取社会生活的多重联系,从而达到与观众沟通、交流,让观众在接受中认可,在认可中思索,真正使纪录片成为一种真实反映生活和历史,艺术地发现良知和善意,不着斧凿之痕地进行人文关怀的有品位的影响文化产品。中国的纪录片不应该只体现国家的风貌、历史的悠久,也需要激醒更多人性的关怀,一个充满“善”的国度,才能一直强大下去。

3、挖掘地方文化

中国纪录片“精英化”现象不只是受众的问题,在媒介方面也存在着些许不足。真正优秀的纪录片创作者不应该被地方所限制,这就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政策,为广大的电视创作者提供平台,做到各个地方的均衡发展。每个地方的人文风俗各异,每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故事,应该为中小电视台创造更好的创作环境,来纪录下每个地方特有的文化特色。同时,也要加强各地之间的文化交流,以便更好地相互学习。相信经过纪录片创作者的不懈努力,未来的中国纪录片既能“精英化”,也能“大众化”。

猜你喜欢

大众化纪录片
纪录片《闽宁纪事2022》在闽开机
Rough Cut
新媒体技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影响研究
新时期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研究
等待
超级蚁穴
私藏家:它们真的很好看
大众化教育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探究
浅谈新时期群文辅导工作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