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死神突然降临……
2015-09-10屈浩然
屈浩然
编者按:
2014年12月31日晚,当所有的人都为跨年夜而欢庆时,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却为原本欢乐的元旦假期蒙上阴霾。
回首望去,其实踩踏事故在过去的十多年中频频发生,在世界范围内,如何预防踩踏都是一个难题,当所有的人都在抨击体制、追究责任时,本刊编辑部总结了世界范围内的多个例子以及防范措施,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
让所有的读者明白,面对踩踏,我们该怎么做。
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灯火辉煌,30多万人挤进了15万平方米的观光滨水区,打算在这里欣赏灯光秀,进行元旦跨年活动。晚上11点左右,外滩的人数达到最高饱和程度。在最拥挤的陈毅广场,人们发现灯光秀并未依照惯例开始表演,很多人想撤离广场,但更多的人却想挤进广场……
然而,悲剧就在那一瞬间发生了。在拥挤的人流中,有人被挤倒在地,人群中发出“挤死人了!”的惊呼。恐慌迅速蔓延,人们尖叫着跑向广场的台阶下面,还有人直接跳下台阶,而更多外围的人听到尖叫,以为是表演开始了,越发拼命地往上挤,几名男子爬上围墙向人群大吼“往后退!”然而,一切都为时已晚,就在这一片喧闹之中,36个生命被无情吞噬,更多的人被踩压成重伤……
为伦敦的新年烟火秀,右上图为2014 8771b254ef20f8233271fd5a0368eb114a7d8ae299d25edd483846ff4a6e3aa2年12月31日晚上的上海外滩。上海外滩的灯光秀从2012 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三年,上海市政府曾有意将其打造成像纽约时报广场一样的世界著名新年倒计时现场。
踩踏事故,是指聚众集会中,整个队伍拥挤移动时,有人意外跌倒,后面不明真相的人群则继续前行,对跌倒的人进行踩踏,从而加剧拥挤和更多人跌倒,造成恶性循环的群体性意外伤害事件。
这是一种极其原始的事故,在每年的东非动物大迁徙中,都有许多草食类动物惨死在同类的蹄子之下。这就是著名的“羊群效应”——群体聚集的时候,由于从众心理和群体恐慌,一个小小的诱因都可能会引发混乱,而人类并没有进化出像椋鸟和沙丁鱼一样,能以群体有序地改变运动方向的模式,所以每当世俗和宗教节日、体育比赛、音乐会、乘地铁、学校放学,一句惊慌之语,都有可能成为踩踏事故的导火索。
踩踏一旦发生,所造成的伤害往往大得出奇。因为事故发生地往往人数众多,据计算,背后七八个人推挤所产生的压力可达1吨以上,足以让人无法动弹和呼吸,一旦你被汹涌的人潮挤在一个不可压缩的物体上,比如一面墙、地面或者一群倒下的人身上,你就很有可能因为胸腔被挤压得没有空间扩张而窒息死亡——这也是踩踏事故中大多数遇难者的真正死因。所以,当踩踏发生时,最好的保护姿势就是像拳击手一样,双手握拳架在胸前,这样就可以尽量保证胸腔不被挤扁。
据统计,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仅仅经过媒体报道的国内踩踏事故至少就有15例,至少有140人在这些事故中丧生。踩踏事故中,女性和孩子由于体弱,死亡率远远高于成年男性,在上海外滩死亡的36名遇难者中,已知男性11名,女性24名,且大部分是青年学生。
学校一直以来就是踩踏事故的高发地,而且往往发生在楼梯通道里。2009年12月7日晚,由于下雨,湖南省湘乡市私立育才中学的学生们为了少淋雨,选择从离宿舍较近的一号楼下楼梯回寝室,结果由于人太多,一名女生不慎滑倒,引发学生慌乱而发生踩踏事故。同样的悲剧还发生在云南昆明,2014年7月26日,昆明明通小学的学生在通过午休宿舍楼的过道时,由于有孩子被临时放置的海绵垫绊倒,引发了踩踏,导致学生下楼时被叠在一起,造成6人死亡、26人受伤。
在拥挤的人群中,最可怕的就是摔倒,而一旦摔倒,最好的应对方法就是用手护住头部,蜷缩膝盖至胸前,不要俯卧和仰卧,以保护自己有一个呼吸空间。
上海外滩的踩踏事故发生后,不少网友都在社交媒体上回忆历年的踩踏事故,对人性弱点感到痛心,认为中国人素质存在问题——实际上,对全世界的官员而言,群体管控始终是头等大事,也始终是国际性难题,国外的踩踏事故并不比中国少。
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是踩踏事故的高发地,几乎每年都有踩踏事故发生,而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踩踏事故就发生于此。1990年7月2日,麦加附近一条地下人行通道发生踩踏事件,1426人因窒息或遭踩踏死亡。在这起事故中,疏散通道狭窄是造成巨大伤亡的主要原因,而人们自身对于安全出口的漠视,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任何时候去人群密集的地方,都应当观察周围,记住安全出口的位置,提前在大脑中规划撤离方案。
2010年11月22日,正值柬埔寨传统送水节的最后一天,大批民众涌向柬埔寨首都金边的钻石岛进行节日庆祝,在通往钻石岛的斜拉索桥上,由于人太多造成桥面晃动,引起恐慌导致踩踏,结果造成456人死亡,700多人受伤,这也是继1990年麦加踩踏事故后,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最大的一次踩踏事故。
人口众多的印度,宗教活动和节日庆典极多,也是踩踏事故的高发地。2014年10月3日晚,为了庆祝印度教的十胜节,数十万信众云集到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省会巴特那的甘地广场,举行庆祝仪式。仪式结束后,人们在散场离开时发生踩踏,造成32人死亡,多人受伤。事故中,许多人在被人流裹挟时,都选择了逆流而行,像无头苍蝇一样乱闯乱撞,但是个人的力量怎么可能和巨大的人流抗衡?遇到这种情况,其实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停下,也不要硬挤,而是要一边顺着人流同步前进,一边向前进方向的侧方移动,直至移出人流。
踩踏事故也并不仅仅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也一样有踩踏事故发生。2010年7月27日,一年一度的“爱的大游行”电音舞会在德国杜伊斯堡举行,数万名音乐迷涌进了现场,在狂热的音乐中,人群失去了控制发生踩踏,导致19人死亡,342人受伤。
美国每年11月26日的“黑色星期五”,也是踩踏事故的高发时间。每年的这天,美国进入圣诞购物季,超市、商家会进行大量的打折促销活动,疯狂扫货的美国人,为了抢购商品,也会引发踩踏事故。美国一家名为“黑色星期五死亡统计”的网站,从2006年开始统计这个疯狂打折日的死亡人数。据统计,从2006年以来,“黑色星期五”抢购引发的踩踏,已经导致至少4人死亡,74人受伤。
上海外滩踩踏事件发生后,上海人在悲伤、猜疑、紧张、质询中度过了开年的首日。2015年1月1日白天,陆续有上海市民到陈毅广场献花,祭奠事故中的遇难者。1月2日,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三问“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风险预防策略是否充分?安全管理手段是否到位?应急控制措施是否及时?
在后续的一系列调查中,部门沟通不畅,信息传播不畅,人流预判失误,安全保障失位等一系列原因被挖掘出来,人们在追究责任的同时,也开始反思:类似上海外滩这样的踩踏事故,难道不能避免?
在大型群体活动中,预防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占防范的主导作用。专栏作家邓璟曾发表了一篇文章《致命而又被忽视的0.75m2预警信号》,他在文中提到,复旦大学博士后朱春霞在论文中,曾结合中外踩踏事故研究指出:室内达到1平方米/人,室外达到0.75平方米/人,必须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纵观世界上群体管控做得比较好的国家,都有应对这类事件的完善预案。
美国纽约的时报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烟火庆祝新年倒计时的地方之一,它用严密的规划和管理体系、充分的预案、详尽的细节来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事故。纽约市警察局每年都会派出数千名荷枪实弹的警察以及骑警巡逻,同时雇佣受过专业技能训练的安保人员参与现场安保,拥有计划1、计划2、计划3等多种应急预案,应对各种不同的突发情况,这让时报广场自1904年首次点燃烟火庆祝新年以来,111年都未发生过踩踏事故。
法国对大规模群体活动,采用了同样的做法,提前很久就通过各种渠道,包括邮件、告示、报纸、广播、电视等,反复告知民众举行活动当天的各种信息和安全事项,让参加的人们尽可能心里有数。集会时,法国相关部门会通过各种方法严格控制人的数量,确保人群密度在4人/平方米以下,正是靠着这种完善的预案和措施,法国自1711年在里昂一座桥上发生了造成245人死亡的踩踏事故后,至今300多年再也没有发过恶性踩踏事故。
英国伦敦每年都会在泰晤士河畔举行盛大的烟火秀来迎接新年,每次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游客。伦敦市政府和各级机构都会提前准备好各种应急预案,活动当天,还要派出数千警力,同时招募志愿者在人群中协助维持秩序。此外,便衣警察、医疗救护、消防人员、反恐警察和警犬等也分布在活动现场各处,随时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后来,由于前来观赏烟火的人越来越多——2014年元旦甚至达到了50万,伦敦市政府干脆决定烟火表演开始收费,以此来限制人群的数量——这一决定当然遭到了众多市民、游客的置疑和反对,但市政府还是坚决执行。伦敦市市长约翰逊甚至在网上建议说:“为了你们的安全,没有买票的民众,就在家里看电视直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