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的“黄金法则”
2015-09-10李梦茹
李梦茹
同理心(empathy),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就是指能把自己放在对方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地体验、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形成彼此之间的共同感受。
“同理心(empathy)”一词于19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铁钦纳首度使用,但是他特意将同理心一词与同情心一词区别开来,因为同情并无感同身受之意。这绝非咬文嚼字,同情心与同理心,在心理学意义上确实相差甚远。
那么同情心和同理心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先看一则小故事,有一个有智力障碍的小孩,他的奶奶老了,老人害怕死亡,对小孩说:“奶奶快要死了”,邻居们会说:“哎呀,你会长命百岁,你不会死的,不要担心啦。”但是小孩说的是:“哎呀!那可舍不得啊!”邻居和小孩的话,哪个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呢?——再多无济于事的安慰,抵不过一句最动情的真心话。
邻居的安慰是同情心,小孩的难过不舍是同理心,这就是其中的区别,换一个感性的描述,这就好比像某人掉进一个黑暗的地洞里,他在底部喊:“我被困住了,这里好黑我好害怕!”同情心就像有人趴在洞口说:“呃,这真是太糟糕了!”同理心呢,则像是有人顺子梯子爬了下来,对那个瑟瑟发抖的人说:“我知道这里是什么样子,我也在这里,你并不孤单!”这两种表达会给洞低的人带来完全不同的心理感受。
很多生活中的烦闷正是来自于同情心和同理心的错位。我生活中的一位女士,儿子的女朋友来自只有妈妈的单亲家庭,过年时候,就让儿子把女孩和她母亲都接来,一起过个热闹年。出发点很善意,觉得女孩和母亲自己在家过节孤单,但是女孩一家婉言相拒。再三邀请,女孩坚持想和母亲在自己家过年。这个阿姨很生气,觉得女孩矫情,辜负了自己一片好心。女孩一家也很委屈,凭什么觉得我们母女俩在家过年就很可怜呢?
这位“好心好意”的女士的表现是同理心吗?不,这是同情心,而且是会让人不舒服的同情心。为什么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呢?因为这种同情心是俯视的,我同情你,潜台词是我的境遇比你的境遇要好,被安放在劣势的位置上,还要被强迫认同这一点,相信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不舒服。共情是一种关爱、体谅别人的能力,如果这位女士有丰富的同理心,她会给予女孩平等的接纳,换位在女孩的视角来思考过节的感受,一切问题则都会迎刃而解。
所以说,同情心失去联接,同理心激发联接,有的时候,你需要的是一个明白你的人,而不是一个同情你的人。“好心”也需要情商,切忌以关爱之名伤害别人。
耶稣的“黄金法则”里有说:“你们愿意人怎样对待你们,你们就要怎样对待人。”这说的就是同理心的意思。尽管中西文化和思维方式有差异,但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说的是同样的道理。可见同理心是人性深处共通的品质。人生在世,不仅仅追求成功与卓越,更接地气儿的,是首先做到体谅、理解和尊重,这是人际交往的根基。
将心比心,看似简单的道理,真正实践起来绝非易事。在心理学中,同理心具有六大原则:1.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2.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3.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4.只能修正自己,不能修正别人。想成功地与人相处,让别人尊重自己的想法,惟有先改变自己。5.真诚坦白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人。6.真情流露的人,才能得到真情回报。
这六条同理心的金科玉律,不仅适用于日常人际交往,男女恋爱也多有可参考的地方。爱一个人,就要激发与他或者她内心深处的联结,这需要很强很深的共情能力,才能体会到真爱的幸福。如果你是一名富有同理心的伴侣,就不会处处挑剔对方,抱怨、责怪、嘲笑、讥讽也大大减少,以赞赏、鼓励、谅解、互相扶持取而代之。这样来,恋人之间的相处,就变得和谐愉快。
平等,尊重,接纳,共情。每个人都是独立完整的个体,但同时能感知和理解对方的世界,这种心性上的共鸣与陪伴,丰富着彼此的人生,这就是同理心的幸福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