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里闹剧

2015-09-10彭海亮

21世纪商业评论 2015年2期
关键词:正品工商总局假货

彭海亮

2015开年商界最吸睛的话题莫过于淘宝与工商总局的口水战。追溯过往,在历次与政府出现利益冲突时,包括去年的二维码支付被叫停、银行对支付宝的支付限额等限制,阿里巴巴都表现出了相当的克制和理性,何以这次会直接跳出来跟工商总局大干一场呢? 而工商总局又何以坚挺支持下属网监司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淘宝有没假货?答案是肯定的。假货是社会问题,即使没有阿里,假货在线下也是屡禁不绝。以中国的现有商业环境,假货还将长期存在,这并非阿里一家电商平台所能解决,靠倒逼阿里来解决假货问题是不现实的。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这一次的抽检。如果阿里未上市,这将是一次很正常的抽检。问题就出在阿里上市了,而且还是全球市值最大的电商巨头。聚光灯下的阿里即使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海啸。正品率37.25%,这是一次帮阿里宣传报道多么好的机会,好事的媒体如何能放过。在抽检报告出来后媒体大肆渲染,演变成了淘宝正品率仅为 37.25%,而其他电商平台京东商城、1号店的正品率分别为90%和80%,换句话说,就是淘宝的假冒商品比例高达62%,这下阿里坐不住了。稍有统计学常识的人都知道,以几个批次的样本数据来代替阿里每天10亿商品这一总体,是一件很荒谬的事。

对阿里来说,假货问题本来一直就是淘宝的软肋,也是最为人所诟病的。如果让国家公权部门坐实其售假的消息,将对阿里的未来产生重大影响。阿里作为美国资本市场的新贵,在崇尚诚信为本的西方商业体系下,如果阿里不能为自己洗白,不能改变市场对淘宝售假的印象,将影响资本市场对阿里的信心。事实上,媒体曝光后,阿里股价1月28日大跌4%,并有美国律所声称开始对阿里发起集体诉讼。尽管阿里为扭转局势随后匆匆发布了2014年第四季度优秀的财报,但依然未能抵挡住股价的疯狂下泄,开盘即暴跌了10%。更为重要的是,这家声称要做百年老店的企业,2015年的战略重心就是要全球化,而一份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抽检报告就可能严重影响其全球化进程。面对来势汹汹的媒体曝光,阿里不得不站出来据理力争。此外,相信阿里也是希望借此向工商总局施压,以在下一次面对此类情况时能获得公正待遇。

而对工商总局来说,网监司的抽检不管是否有情绪执法的偏颇情况,除了程序上的瑕疵,样本的结果本身其实没有很大问题,其在报告中也并没提及淘宝平台的正品率,只是说样品的正品率而已,而所谓淘宝平台正品率37.25%更多只是媒体的单方面解读误导所致。所以要工商总局低头认错是绝不可能的,如果认错,这不仅意味着工商总局承认是自己的错误,更是事关国家权力机构的威严。所以在面对来势汹汹的阿里时,工商总局才会抛出在阿里上市之前工商总局出具的《关于对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指控阿里五大罪状,还要阿里巴巴“克服傲慢情绪”。

总的来说,阿里这一次讨伐的对象显然错了,它的对象应该是媒体,而不是工商总局。工商总局跟着闹,恰也中了爱看热闹的媒体的圈套。这一闹剧无论对阿里还是工商总局来说都是对自身公信力的挑战。

猜你喜欢

正品工商总局假货
冬虫夏草鉴别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浸润“正品”课程文化培育学生自信人格
假货地图
奢侈品假货是正品的6倍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绘潭
网购假货现象调查四成用户对假货“忍了”
把老妈整成“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