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速读
2015-09-10
1 潘岳:严格规划环评是解决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问题的有效手段
环评法从2003年开始实施,规划环评虽然是法律中的一项要求,但是因为缺少追责机制,规划环评“落地难”使整个环评制度的成效大打折扣。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一直以来饱受诟病。对此,环保部副部长潘岳表示,环保部努力从政策、法制层面破解这一难题。
潘岳认为,严格规划环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如果通过规划环评,以区域限批、负面清单为手段,严格重点行业的环境准入,倒逼高污染企业、环保违规企业的淘汰退出,就能促进企业生产工艺升级、加快产品更新,推进污染第三方治理和环保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目前一些区域国土开发过度,出现水资源严重短缺、土壤和水环境质量下降、突破环境承载力等问题;一些区域国土开发低效,仍然是外延式扩张,大拆大建、削山填湖。”潘岳称,这些问题都迫切需要以规划环评为手段,从区域、流域宏观层面,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合理配置生产、生活与生态空间,建成经济、人口与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2 李忠: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解决了异地就医的难题
对于百姓期待的医疗保险提高统筹层次一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新闻发言人李忠10月2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目前全国职工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已经有90%左右的地市实现了市级统筹。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意义重大,一个主要方面是解决了异地就医的难题。
“在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之前,很突出的一个问题是异地就医报销难。现在实行市级统筹以后,应该说解决了60%以上异地就医的问题。”李忠说。同时,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海南、西藏等省份已经实现了省级统筹。他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将加强指导,督促地方从实际出发,提高医保统筹层次,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医保提高统筹层次方面主要目标是巩固市级统筹,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加快推进省级统筹。”
3 李稻葵:利率市场化对金融行业意义深远
10月27日,2015中国消费金融论坛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举行。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中心主任李稻葵在致辞时表示,中国的金融行业将走向利率自由化、市场化的新时代,这件事对于整个金融行业意义深远。
李稻葵说,利率市场化比降低利率、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还要重要。“从现在开始,我们的金融机构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经营情况,按照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确定自己的利率了。中国的金融行业,从此走向了利率自由化、市场化的新时代。”
李稻葵表示,未来5年,中国经济将在金融方面不断地推出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尤其是推进与实体经济紧密结合的金融创新,其中就包括消费金融方面的一系列的创新。“中国人民银行让利率市场化的这个措施,又进一步的让消费金融这个行业走向一个更加健康的、更加有活力的发展道路。因为利率从现在开始不管制了,能够进入这个行业的各种各样的金融机构,将会更加自由地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自由的竞争。”
4 何自力:中国的优秀企业应该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尊敬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靓丽名片。但是,对于中国企业的形象也存在着唱衰的声音。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何自力表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和开放,中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而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已经完全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依靠自己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赢得了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取得的成就当之无愧。
“国际上一些评价机构对中国企业的管理体制和商业模式以及取得的成就指手画脚,横加指责,这些都是无稽之谈,既缺乏常识,也违背事实,在包括阿里巴巴、腾迅、中国移动、青岛海尔、华为等在内的一大批中国优秀企业创造的高水平管理体制和先进商业模式以及优异的经营业绩面前不攻自破。”何自力表示,“中国的企业是优秀的,中国的优秀企业理应得到国际社会应有的尊敬。”
5 朱振鑫:也许6.5%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但7%可能才是更合情的结果
据中国社科院最新预测,今年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可能多年来首次低于政府预期目标。鉴于近年来经济增长速率放缓、稳增长任务加重,有专家认为,可以将“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下调至6.5%。
民生证券宏观研究员朱振鑫认为,也许6.5%是一个更合理的选择,但7%可能才是更合情的结果。第一,中央认可的经济增长中枢应该在7%左右,如果按照传统规律,定在6.5%能留出较大的政策空间,但政策之“锚”的作用不明显,可能导致目标形同虚设。第二,以7%为目标并不意味着实际增速会大幅高于7%,也不意味着中央不能容忍增速跌破7%。第三,7%意味着宏观政策在实际操作中将更加积极,这种积极将主要体现在财政政策上,未来政府代替私人部门加杠杆仍是大趋势,托底经济、防范风险。而这也需要宽松的流动性环境作为支持,货币政策也不会坐以待毙。
6 胡野秋:“洋节”受热捧或因缺乏文化自信
近年来,一些“国产”节日遇冷、“洋节”受热捧。近日,西方传统的“万圣节”在国内受到热捧:网上出现各种过节攻略、年轻人乃至孩子兴致勃勃購买南瓜灯等过节物品……而对于这些现象,有人称之为“崇洋媚外”,也有人认为是被商家操纵,对此,文化学者胡野秋分析称,首先,这可算作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传承不畅,异域文化就会轻易地俘虏人们”。
“再有,文化本身就是在互相渗透和融合中发展的。”胡野秋进一步指出,但由于缺乏文化引导的市场经济,使得商家以获取商业利益的最大化为唯一目标,“过度营销‘洋节’,导致消费时代的年轻人被动卷入”。
“我们应该恢复我们民族的节庆文化,让民众尤其是年轻人懂得如何过自己的节日。不然长期缺乏文化的主体性,将来的国人恐怕都只会过‘洋节’了。”胡野秋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