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践中“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
2015-09-10张雨辰
张雨辰
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国内外环境日趋复杂,社会矛盾凸显,多元化的观点、思潮良莠不齐,在网络上交锋、在现实中发酵,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认知。面对新形势,我们如何才能保持定力、明辨是非,使思想与时俱进、工作有所作为?通过学习《实践论》,笔者找到了答案。
一、实践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实践居于主导
毛泽东同志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是一切认识的源泉,只有勇于尝试和挑战,深入到生活和工作的一线,充分调查研究,不断地学习、思考,才能对各种社会事件、观点思潮有一个清晰的科学认知,才能对千人千面及人的复杂性有一个成熟具体的看法。而“宅”在家中或者“三点一线”“眼高手低”,往往会导致认识的粗浅和偏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人教人不乖,事教人才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实践产生真知
毛泽东同志说:“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一个理论到底是否是科学的、合理的,不是任何权威人士说了就算的,而是需要把它放在实践这个具有根本地位的社會活动中去检验才能被证明。所以,面对现实和网络中的各种观点、思潮,我们都要在辩证中思考,结合社会实践去认知。在日常工作中,若达成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则认识被证实,如果达不到,就要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直至成功。勇于实践,并勤于总结、改进,是年轻人应有的态度。
(三)实践提升认识
毛泽东同志说:“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实践的始终如一和层层递进,不仅帮助人们认识了这个世界,还改造了这个世界,实践的意义和目的在这个过程中得到鲜明的揭示。老人摔倒后扶不扶、怎么扶?在各方争论之中,有的人退缩,而有的人仗义而为,并通过判明病情、录像取证等方法,达成了道德、医学和法律方面的多赢局面。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也是知行合一的应有之义。
二、《实践论》为与实践相关的问题提供了精辟独到的见解
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以一种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向人们昭示:实践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通过透彻的理论阐释、生动的事例举证、质朴鲜活的语言表达而得到挖掘。与此同时,《实践论》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笔者深受启发。
(一)关于人们在面临新的实践活动时的信心问题
通常人们都不愿在没有把握、不清楚情况的时候去进行某种实践。在《实践论》的论述中,谈到了一个人的勇气与信心跟他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有没有规律性的了解直接相关。这对于我们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大学生在学习、研究乃至将来的工作中都会面临各种机会与挑战,而对于面临的实践活动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信心。许多人总埋怨机会太少,其实机会从来就不少,而是机会来了我们没有信心和能力抓住它。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我们要积极提升自我,积极了解各方面知识与经验,这样,当机会来临时,我们才能把握机会,创造成功。
㈢关于正确、深刻的认识来源的问题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又比如说学习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我们必须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
(三)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
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被看作是绝对真理呢?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虽然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各个发展阶段的事物的认识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