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助沈从文渡难关
2015-09-10彭忠富
彭忠富
1924年初,郁达夫在北京大学任教,而前几个月,沈从文就已经从湖南乡下赶到这里。他来京城的目的原是打算投考大学,后因错过高考机会,又没有其他谋生之路,就只好借宿在湖南会馆里,试图靠卖文度日,以等待翌年的入学考试。
但是卖文为生,对于一个初出茅庐、没有丝毫名气的年轻人来说,谈何容易。沈从文的文章,当时竟没有一家报章杂志愿意刊载,据说有一位享有盛名的报纸副刊编辑,还当众说着讽刺的话,把署名沈从文的一沓文稿直接塞进了废纸篓。但沈从文从不气馁,即使饿着肚皮也要坚持写作,有时实在饿得没办法,就到亲戚家混顿饭吃。冬天来临后,他的日子愈发艰难,会馆里没有火炉可以取暖,自己又没有钱制作棉衣,为了驱寒就用棉被裹住身子坐在桌旁写作,生活可谓濒临绝境。
有同乡建议说,当红作家、北大教授郁达夫仗义疏财,乐于帮助文学新人,你不妨向他求助。
沈从文听闻,就大着胆子,向从未见过面,平素也没有一点文字交往的郁达夫写了封求援信,希望他能伸出援助之手。这封信寄出后,他也没有抱多大希望,谁知几天后的一个下午,室外飘着鹅毛大雪,沈从文裹着被子瑟缩着在桌边写作的时候,郁达夫推门进来了。郁达夫长沈从文六岁,可是因为学识、机遇和人脉不一样,当时两人的地位却是天壤之别。看着沈从文在冰冷的屋子里冻得瑟瑟发抖,郁达夫心痛得几乎哽咽,他连忙把自己的毛围巾摘下,拍掉雪花轻轻披在沈从文身上,又拿出五元钱带他到附近的饭馆里饱餐了一顿,并把吃饭剩下的钱全数塞进沈从文的口袋里。在当时,五块银元可以买到30斤大米,不算小数目。
郁达夫发现沈从文是块写作的好苗子,就鼓励他丢掉幻想,不要想着通过考大学来改变自己的命运。郁达夫还创作了《给一位文学青年的公开状》在报刊上发表,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实践告诉青年们,军阀统治下的中国,根本就不会有重视知识和人才的环境,想以“大学毕业的资格来糊口”,只不过是一种天真的幻想。郁达夫要求沈从文正视现实,先努力生存下来,再说其他的理想。沈从文这一年扎扎实实地进行创作,经郁达夫引荐,作品陆续在《晨报》、《语丝》、《晨报副刊》、《现代评论》上发表,一时声名鹊起。沈从文作为一个小学毕业生,因为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先后在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和北京大学任教,郁达夫作为良师益友,居功至伟。
郁达夫对青年学生就像一团火,只要愿意接近光明,任何人都可以得到他的温暖。对于那些励志进取而缺吃少穿的贫困学生,郁达夫宁愿自己挨饿受冻,也不愿看到他们忍饥受寒去上课,因为郁达夫早就意识到,国家的希望全在青年人身上。他恨不能将自己平生所学全部传授给学生,并眼见其日益茁壮成长,方感心情舒畅。
胡愈之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将永远镌刻着郁达夫的名字。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一是指他本身的文学成就;二是指他担任伯乐和导师,沈从文的成才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