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波:O2O更要雪中送炭
2015-09-10畅婉洁
畅婉洁
“用户如果没有迫切性,不是非你不可,你在做的事情就是锦上添花,而客户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要解决买不到的东西、处理不了的事情。”
最近,网上流传着一份O2O死亡名单,透视出O2O创业风光背后“尸横遍野”的惨状。名单列出了涉及16个领域的已经倒闭的O2O项目,其中外卖、洗车、教育、旅游等领域首当其冲。资本寒冬,创业艰难,这似乎成为业界的一致观点。
社区O2O是O2O大潮里的一朵浪花,它是否能够平稳过冬,过冬之后又是否能够迎来春天?对此,《民生周刊》记者采访了互联网专家洪波。
民生周刊:您对社区O2O怎么看?社区O2O的模式有哪些?
洪波:举例来说,京东旗下的京东到家就是一个社区O2O。你日常需要到超市购买的东西,如果在京东到家上购买,京东到家会承诺两个小时内送货到家。这些送货的超市,就是你身边的小超市。有一部分属于京东自己,有一部分是加盟的。乐天玛特就属于京东的加盟店,它通过京东到家平台得到了更多用户。
第一种模式其实是跑腿服务,赚的是跑腿费,因为去家乐福、沃尔玛等超市路途远,结账还排队。举个例子,京东到家说:我来给你跑腿。于是,他们就和家乐福谈:你来和我合作,我让你的服务延伸到社区里。那些大型超市很高兴,愿意给一个更好的折扣。所以,大型超市乐意跟这些跑腿的公司合作。用戶在网上下单,我把订单交给你,凑齐货品,我再给用户送去,最后你给我一个跑腿费。对于大型超市,客户在流失,以这种方式拉顾客,他们当然非常乐意。
第二种是整合社区里已有的便利店,这个模式也早就出现了。社区便利店大部分很小,以夫妻店居多。这些店经营模式比较随意,更愿意自己掌握主动。如果统一供货,就剥夺了他们的自主权,他们一般不会接受,所以很难整合。他们没有通过互联网获取订单的意愿,对于他们来说,他们服务的对象就是小区里的用户。
民生周刊:有哪些成功的社区O2O案例?他们为什么会成功?
洪波:711就是个成功的例子,它成功培养了用户的生活习惯。在台北,每个区域都有上千家711,你朝任何一个方向走100米,肯定有一家711。每个人都习惯去身边的711处理自己的事情,比如手机充值、公交卡充值、水电费缴纳等。711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服务身边的居民,你进入任何一家便利店都是在寻找想要的货品,而你还没进入711就已经知道里面有什么。
我们的社区便利店呈现小散乱的状态,服务积累不够。很多规模不大的小区甚至有10多家便利店。只能做得更小,而不是合并做成一个中心超市,这必然削弱用户的消费。对于用户来讲,一次消费不成功就不会有第二次,最终社区便利店只能越做越小、越来越少。
民生周刊:社区O2O如何才能盈利?
洪波:如果O2O项目不直接和用户发生关系,你不知道怎么服务终端用户,用间接的方式改变业态就异常艰难。O2O行业已经有巨头,大众美团合并后就是巨头,外卖能涵盖的东西很多。道理很简单,能送餐厅外卖,就能送超市货品,能给你送餐,就能给你送醋。
一个平台,有一个服务接口面向用户,用户在我的平台上跟我打交道,通过这个平台我把合适的订单派给商家。这样的平台直接面向C端,缺点就是太烧钱。你需要引导用户,用户一旦形成习惯就不会流失。虽然靠补贴发展不是常态,但如果不烧钱就会被踢出,竞争对手就会不战而胜。
用户需要的是可以解决问题的产品。比如,我要买牛肉,下楼就可以买到,你说你的牛肉更好,但对我不是不可或缺。没有不可替代性,价值就远没有你想象得大,所以很多O2O项目烧钱都是白烧。用户如果没有迫切性,不是非你不可,你在做的事情就是锦上添花,而客户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要解决买不到的东西、处理不了的事情。
京东到家就做得很成功。柴米油盐酱醋之类的生活必需品都是高频消费,消费者经常跟你接触,就可以强化品牌影响力,赚不赚钱不重要,还可以吸纳第三方平台替我跑腿。京东最终的目的是强化品牌,看上去在做社区电商,实际上是要让京东品牌进入人们的生活。
民生周刊:O2O是不是意味着要大量烧钱?O2O的创业公司是否应该不断尝试新业务?
洪波:O2O涉及大量实体和用户推广,需要大量资金。成功的O2O项目不仅看能否拿到钱,还要看如何更省钱。比如,过去全国做团购业务的有4000多家,进入门槛极低,当年团购网站烧钱烧得很厉害,满座网、拉手网铺天盖地做广告,反倒是当时一个广告都没做的美团活到了最后,归根结底还要看谁更省钱。
如果一个公司不停地探索新项目,证明它没有任何一个项目做得出色,才会去找新的发展方向。创业公司精力有限,资源有限,这些精力和资源能支撑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不容易。
民生周刊:您怎么理解“互联网+”和“+互联网”?
洪波:咬文嚼字没有意义,关键在于怎么去结合互联网。所有行业最终都要结合互联网,这才是核心问题。互联网思维其实是一种提醒,对于传统行业,这种提醒很有价值,互联网思维就是要让传统行业的人换换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