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袁刚:裁撤冗官散官更利于澄清吏治

2015-09-10

人民论坛 2015年22期
关键词:简政放权官场李克强

冗员冗费“官场病”一直是改革难题

“官场病”在世界各国政府中都普遍存在,只是为患轻重程度有所不同。“澄清吏治”在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政治难题,及至当今也在所难免,且有积重之势,这主要是由于当今官员实在太多太杂造成的。干部官员也有自身利益,他们除按级别拿工资外,还有显性隐性各种福利待遇好处。近两年来,各级政府机关因“八项规定”的推行和中央坚决反腐,拍“苍蝇”、打“老虎”,灰色收入渠道被斩断,官员的好处“收益”明显减少,切身利益受到挤压。作为一种“本能”的反应,在不少机关单位尤其是地方基层干部中,出现了消极怠工不作为现象,这其实就是“官场病”的典型表现。中央领导就此多次提出警示。与此同时,公务员要求加薪的呼声也日益高涨,加薪有其正当性,因为诸多基层公务员薪水的确太低,既然灰色收入不再,那正当收入也该涨点吧!否则,谁还能有拼命工作之热情与干劲呢?但埋头工作的是哪些人,不干工作或无事可干的都有哪些?具体给谁加,涉及多少人则是很费脑筋值得探讨的大问题。

今年5月12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公开对干部调整工资发话:“今年6月底前,各地工资调整一定要落实到位。”这意味着,6月底前有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将得到调整。6月26日,人社部举办新闻发布会称:“截至6月下旬,调整基本工资标准准备工作全部完成。从6月份起,地方已陆续开始兑现增加的工资。由于各地具体情况不一,工作进展不平衡,全国范围内将于7月底前基本完成。”这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较之700万公务员已多出了数倍,多出者即所谓“事业单位”干部,他们并不在公务员编制内,但仍属干部编制,由国家支付工资。根据人社部此前透露,按全国平均水平计算,月人均实际增资为300元左右,钱从哪里来?当然是全由国库拨款,即用纳税人的钱来支付。然而,还有上千万没有正式编制的各类干部,如百万大学生“村官”,及地方出资聘用的乡镇干部,他们虽无正式“国编”,却也都在干“事”,恐怕最终也少不了要随着加工资。另外,更有千万以上离退休老干部,恐怕也要求随之增加退休金,这些全部加起来,又是多么大的一笔资金!中国的冗官冗费问题,始终是行政改革的难题,由于牵涉到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30多年来是想改却改不动!邓小平曾说“得罪人的事”他来干;朱镕基总理说要“闯地雷阵”精简机构,前后改了七八次;现在李克强总理又开会,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是不是该对冗官动真刀了呢?

当今中国官员到底有多少?由国库支付工资吃国家财政饭的干部到底有多少人?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有编制和没有编制的,数据一直很模糊。从这次公开报道加工资涉及4000万人来看,其总数较改革之初并没减少,可能还有增加,诚可谓古今中外有史以来最为庞大的官僚队伍。本来1998年朱镕基总理大幅度精简机构,后来又多次搞“大部制”改革,各级政府行政部门机构压缩合并减少了一大半。李克强总理上任两年多来更裁减下放了七八百项行政审批事项,使相当一部分机关及官员无事可干,按理行政从业人员也应裁撤至少一半,但实际情况却是不减和尚只拆庙,机构减并了,审批减少了,人员却一个也没减。相当多的冗散人员表面上退出了行政序列,却又以“事业单位人员”名义保留在了行政体制内。

人们不禁要问,要加工资的4000多万干部,难道都为国家行政所必需,抑或是冗员充斥?庞大的“事业单位”人员,有必要仍长期由国家财政供养吗?不是公务员,为什么仍拿国家工资?总之,对官场冗员充斥的病症,是该下决心解决了,这正是全面深化改革应有之义。

对光拿钱不干事的冗员要裁撤,国家财政不养懒官庸人

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两年来各项改革特别是反腐倡廉全面展开,成效显著,但同时也暴露出部分官员改革动力不足,对改革“不敢干、不愿干、不会干”等问题。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绝非仅是部分官员个人的问题,而是体制性顽疾,是新形势下官场病的突出表现。

所谓深化改革,其执行对象就是掌权者。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指出:“贪污腐化哪儿来?事实上来自政府持续掌控太多资源。”所以许多改革措施都是对着官场来的,如废除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强化问责机制、巡视反腐、八项规定、清除庸政懒政等。改革任务的繁巨及反腐高压态势,让部分领导干部神情紧张,甚至发出“官不聊生”的感慨。官场病也萌生出各种新形态:消极怠工者有之,观望等待者亦有之。改革必然要触及掌权当政者的利益,一些官员患得患失,不愿主动承担责任,不敢攻坚克难搞改革,对上面布置的改革任务阳奉阴违,消极应付,抱着“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甚至“不求过得硬,只求过得去”的态度,敷衍塞责,尸位素餐。还有许多官员,本来就属不会干工作的冗官,更不知改革为何物,庸散懒惰惯了,既然多年精简也没被裁撤清退,也就懒得干正事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减免行政审批事项,又让更多的官员无权可用,无事可干,于是难得清闲,抱团取暖,只问工资待遇,不求工作效益,铁饭碗端着反正不会被裁减,何乐而不安于位。这些充斥于各级政府的冗员,正是当前改革动力不足的症结之所在,因为他们本身就属改革的对象。中央越是要改革,他们出于维护自身既得利益的考量,就越是本能地要抵抗;不敢硬性公开抵抗,就软性消极抵抗,闷声拿钱不干活,不贪不腐按时缴党费,叫你拿我没脾气没办法。

对于一些地方官员的“不作为”现象,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谈到新一轮行政改革时强调,要进一步加大督查力度,用铁腕惩懒治庸。但真动刀子仍然很难,因为牵涉面太宽,冗散懒官太多,“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要在体制机制上祛除官场病,就要全方位地深化改革。

改革时代要起用真干实干搞改革的干部,不贪不腐却也不作为的庸官,该退应该退下,该辞职可以辞职。中央应及时出台一些政策和规章,对不作为的冗官懒官进行严格惩治,特别是要完善公务人员的辞退机制;对光拿钱不干事的冗员,要坚决裁撤;对“不愿干、不会干”甚至无事可干的“事业单位”干部,不能永端“铁饭碗”,不能让他们水涨船高随着公务员一起加工资,国家财政不养懒官庸人。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既要削“事”,也要裁“人”

李克强总理曾提出要转变行政理念,“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所谓“大道至简”,他认为不是老子的“无为而治”,而是“有为”,是为人民服务,是心中有仁有百姓。 孔子曰:“居敬而行简。”我们的公务人员,心中要对民众有敬畏,对百姓有牵挂,而在行动上又要不扰民、不烦民,不滥用权力。“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公务人员既是人民的公仆,就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每一个干部在其任上,都要有所作为。然而,由于干部数量实在太多,有不少官员不知其所为,人浮于事“不会干”,干的事不但于社会无益,反而扰民、烦民。

李克强总理大刀阔斧减免行政审批,简政放权,体现的是“大道至简”,简政在爱民。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还是会遇到许多不必要的行政审批。例如,计划生育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也要审批拿“准生证”的问题。这样的审批已持续了30多年,批条案牍加起来十分巨大,但这种行政审批真的有必要吗?今年5月24日,福建省卫计委终于正式宣布:“生育一孩无需办《生育服务证》,不用审批,只要备案就可以。再生育审批权限将由县一级卫计部门下放至乡镇(街道)。”这才是实实在在的简政放权。有些部门“有权就任性”,不是考虑如何为人民服务,而是考虑如何找事用权发威,如何管制民众,不该管的事他要管,这也属“不会干”的一种类型,也要相应进行清理。

“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就是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权为民所用,凡公共事务不需要的人和事权,统统都可削减,简政放权,清除冗官。为官不仅要清廉,而且要有所作为,为政当官不是拿高薪混饭吃,而是要切实拿出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要打破官场铁饭碗,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就要继续深入,既要削“事”,也要裁“人”,凡无事可干或无事找事的冗官散官,统统都要另寻出路,不能继续扰民乱政。不敢触及既得利益,对冗官散官不敢动真刀,改革将难以为继!庞杂的干部官僚体制,不仅要“消肿”,而且要“正风”,有事干事,无事走人,切实清除“官场病”,澄清吏治。

(作者为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猜你喜欢

简政放权官场李克强
李克强:RCEP谈判要踢好“临门一脚”
李克强的“高铁外交”成绩单
简政放权:减“权力”之身行“简政”之道
2014年5月27日—2014年6月24日
2014年4月22日—2014年5月22日
官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