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在规范与待遇中重塑干部队伍
2015-09-10
【摘要】随着各项改革政策的推进,干部队伍中的乱象由过去“乱作为”向现在的“不作为”“慢作为”转变。通过“三严三实”的教育,提高干部办事的激情与主动性是必要的。但是这仍不够,稳定公务员队伍、提高公务员办事能力,必须要讲规矩、提待遇与“四问”,即“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如此,才能提高官民互动,让公务人员真正从“父母官”转化成为“人民公仆”。
【关键词】 干部队伍 规范 待遇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缺乏“拿钱办事”的激情,有的官员由过去“乱作为”变为现在的“不作为”“慢作为”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前,政府的权力在不断提升,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提出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的作用越来越有限,因此,政府部门与官员的权力在缩水。在过去有权的时候,“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部分官员很有“为民”办事的激情。因此,有的官员出现拥有财产与a合法收入严重不对称的状况,手中的权力成为捞取钱财的工具,办企业不如当官来钱快。最近有一个案例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官员提着10万元找到县委书记,要求当上副县长,结果如愿以偿了。他在5年中捞了400万,1:40的投资收益,很划算。显然现在是不行了,因此,由过去“乱作为”到现在“不作为”“慢作为”的转变,缺乏“拿钱办事”的激情,这是原因之一。
原因之二是工作成绩的衡量标准发生了变化。过去有的地方除了“买官卖官”之外,就是“统计出官”,“官出数字、数字出官”,出现了“唯GDP论”,GDP上去了,主官就可以得到提拔。提拔了权力也就大了,来钱也就更多了,因此,“办事”的激情也很高涨。注水的统计数据往往帮了贪官的忙。即使在现在强力统计反腐的大背景下,仍然有人铤而走险。新华网2月14日消息报道,湖南在全国第三次经济普查中抽查发现,包括衡山县等地在内的地方政府统计造假。5.8亿元的产值上报为44亿元,1.1亿元的主营业务收入上报为7.8亿元;停产的、未投产的、被兼并的,甚至连地址都找不到的企业,还在上报“产值”;一些部门分解任务,伪造资料,“指导”企业上报虚假数据……现在还无法说明当地领导有没有参与其中,但是,并不说明这种情况就不存在。统计造假是一种严重的腐败行为。
有人违规,有人不干,有人“走路”,都是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财政收入的增加,官员收入也在增加。尽管现在官员的收入在增加,但是,对于那些过去习惯于大手笔捞钱的官员来说,对增加的数量十分不满意。他们不愿意承认过去的行为是违法的。因此,必然有三种选择:一是少干,“为人民服务”多了又不能多得,这也是对只干活没有好处的一种“宣泄”。也就是李克强总理严斥的中国经济中的“处长现象”“科长现象”存在的原因之一。人们把经济活动的“肠梗阻”、设置障碍等现象,称为“处长现象”。意思是说部长都承诺做的事情,处长还要“研究研究”,影响到了经济的发展。二是事情干多了,反而有各种危险。“言多必失”,事多也会出现漏洞,最好的办法就是“不作为”“少作为”。三是离开公务员队伍,走上合法赚钱的康庄大道。因此,有人违规、有人不干、有人“走路”,都是在市场经济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现象。
通过“三严三实”的教育,提高干部办事的激情与主动性是必要的。同时,也要让忙于考公务员的年轻人知道,公务员在每个阶段的收入都是透明的、公开的,不要以为每个公务员都有灰色收入,当官干大事是主要的。收入制度改革是必由之路,过去有住房制度改革,现在有养老制度改革、公车制度改革,将来还会有医疗制度改革。改革越是深入,公务人员的收入制度就越是公开透明。
笔者在政府机关工作了12年,最大的体会就是“当多大的官组织上定,做多大的事自己定”。比如,笔者从2006年起开了博客,从2010年开了微博,在当好统计局副局长之外,还当了一名称职的“新媒体中的代表性人士”,弘扬经济发展的正能量,也是一件很大的事情。当官只是做事的一个平台,把平台的事情做好,比当更大的官更重要。
公务员办事,要讲规矩,既不过松,也不过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组第十二次会议上提出“三个有利”,“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因此,对办事的态度,无疑将成为用人的“试金石”,广大干部不要错过机会。对于如何办事,我们有许多规矩。严格按照规矩办事,既不过松,也不过严,是最为重要的。
在6月上旬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明确要求,广大基层公务员的工资调整方案,必须尽快落实到位。他说:“我们的基层工作人员非常辛苦,所以本次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也是向基层倾斜。”“这既是对基层公务人员工作的一种肯定,也有利于‘堵偏门’、‘开正门’。”高薪无法使得人人养廉,但是,高薪肯定可以成为无权而又事多的公务人员办好事的推动力。不降低公务人员的生活水平,也应该是社会发展的目标之一。
但是,讲了规矩,再怎么提待遇,也都不会比以前给人办事有好报来得快。这一难题的破解在于以民为本、为民服务价值观的确立,公务员要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三严三实”的要求。对于治理公务员队伍,仅有“三严三实”是不够的,还缺乏一种官民的互动。因此,笔者的建议是在“三严三实”之后再增加一个“四问”,即“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让公务人员真正从“父母官”转化成为“人民公仆”。这个“父母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一是“视民为父母的官”,这是好官,但是,随着干部成长路径的单一化,即从高校考入机关的越来越多,这个概念要树立起来并非易事。二是“作为民之父母的官”,这显然是不好的官,视老百姓为子民。要转变的主要是这部分官员的“官念”。包括公车改革等,都可以转变这些官员的观念。希望官员把人民的利益高高举起,并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与终极目标。
(作者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导,湖北省政协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