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朝高官名臣缘何搞政治信息腐败

2015-09-10胡一峰

人民论坛 2015年24期
关键词:清朝间谍

胡一峰

【摘要】 清代信息腐败主要在政治领域,曾发生过多起严重的信息腐败案件。但在当时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根本原因是封建皇权社会无法真正建立起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有效制度。而如果缺乏“制度笼子”,那些隐藏在人性阴暗处的贪欲、虎视眈眈的国外间谍就有可乘之机,技术发展带来的治理盲区,也难免就会变成腐败滋生蔓延的温床。

【关键词】 清朝 信息腐败 间谍 【中图分类号】K249 【文献标识码】A

有清一代,贪腐之风较重。清朝官员腐败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信息腐败是其中之一。今天,我们一说信息腐败,首先会联想到偷卖经济、金融信息,清代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激烈的经济竞争,信息腐败主要在政治领域。实际上,长期浸泡在血雨腥风的宫廷斗争中的统治者对信息保密是十分重视的。乾隆规定,官员书写密折时,不得与任何人商议,即便是自己的上司,也不能知晓折子的内容,皇帝的批示,更是一个字都不许泄露。军机处事关国家最高机密,为确保这一信息重地的安全,乾隆特地找不识字的十五岁以下幼童在军机处听差。但对于一心钻营、欲壑难填的“大老虎”而言,掌握政治信息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在清政府外交内政等多个方面,更是发生过多起严重的信息腐败案件。回顾这些案件,无疑可以为我们敲响预防和惩治信息腐败的警钟。

纪晓岚是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1768年,被破格提拔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然而,就在纪晓岚春风得意、踌躇满志的这一年,他的人生出现戏剧性逆转,被发配乌鲁木齐。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这一年,爆发了乾隆朝有名的一起大贪腐案“两淮盐引案”。“盐引”是官府准许商人运销盐的凭证。清代在产盐的省份设专门官员办理盐务,发放盐引时收取手续费,两淮盐政每年收取这笔费用至少有二十多万两,多时达五十余万两。管理盐政的官员挪用、贪污公款,在当时已成一种“潜规则”。这一年,乾隆决意彻查贪腐。一查之下,竟是一起窝案,前后几任官员都难脱干系。于是,乾隆颁下谕旨:“两淮历年提引一案,历任盐政等均有营私侵蚀情弊,实出情理之外,已降旨将普福、高恒革职,运使赵之璧暂行解任,并传谕富尼汉传旨,将原运使卢见曾革去职衔,派员解赴扬州,并案质传讯矣。”这位卢见曾是康熙年间进士,也是一个才子名流,担任两淮盐运使的时候,仿照前任的做法,挪用公款搞笔会、出诗集,做了不少文化“政绩”。盐引案爆发时,卢见曾已退休五年,满心以为平安着陆、可以安度晚年了,怎么也想不到皇帝正琢磨着要抄他的家、治他的罪。

卢见曾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纪晓岚的亲家。纪晓岚的二女儿纪韵华,嫁给卢见曾的孙子卢荫文。纪晓岚得到消息后,很为亲家着急,想给亲家透点风声,又恐案情重大牵连自己。思前想后,纪大才子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巧妙的法子。他拿了一撮食盐、一撮茶叶,装进一个空信封,然后派人把这封“无字信”连夜送到卢见曾家中。卢见曾接到这封怪信后,揣测许久,猜破了纪晓岚的哑谜:盐案亏空查(茶)封!于是,他赶紧填补亏空,又把家中资财安顿到别处,等到半个月后办案人员来抄家时,自然一无所获。

纪晓岚违纪给亲家报信的事很快被乾隆知道了。乾隆亲自约谈了纪晓岚,纪晓岚一看瞒不住,只好一五一十全部交代。最后,乾隆还是顾念旧情,从轻发落,谪戍乌鲁木齐。盐引一案,共有一百多人获罪,二十多人被处死罪,年近八旬的卢见曾死于狱中。纪晓岚通风报信之事,只是这桩大案中的一个插曲。历史可以借鉴,却不能照搬。人人平等,是现代社会应遵循的基本法治准则。特别是掌握办案信息的人,即便案情涉及自己的亲属,也不可通风报信,阻碍办案,否则,必须受到法紀的制裁。

外交谈判涉及国家根本利益,谈判意图和底牌等信息具有高度机密性。信息腐败一旦发生在外交领域,会给国家造成无可挽回的重大损失。雍正初年,一起高官出卖外交谈判信息的案件,直接导致我国大片领土被俄国攫取。

事情要从1725年说起。当时,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一世派萨瓦·符拉迪斯拉维奇为使华全权公使,赴中国商谈贸易和边界问题。沙皇政府这次派使出访中国的目的,是要中国让出“外贝加尔区、乌丁斯克、色楞格斯克以及尼布楚等地”,在给萨瓦的训词中,叶卡捷琳娜明确要求,“若中国人对俄罗斯绝对需要的地方坚持不让,特派使节对此切勿稍加迁就”。

为达目的,萨瓦早早施展开贿赂收买的手段。早在离开彼得堡之前,他就弄到了法国驻俄大使写给在中国活动的法国传教士巴多明的一封介绍信。途径伊尔库兹克时,萨瓦用意大利文写了一封密信,请巴多明帮忙刺探中国的情报。到中国后,萨瓦又找到巴多明密谈,商量窃取信息的计策。巴多明一度颇受康熙和雍正信任,但此时却已失宠。不过,他有位当大官的好朋友,这就是保和殿大学士马齐。

马齐在大清朝可称“根正苗红”。他隶属镶黄旗,先祖随清太祖努尔哈赤出生入死。1667年,马齐荫为国子监监生,走上仕途。马齐的干部履历表十分光鲜,既在中央部委历练,又担任过地方大员,官声一直不错。几十年宦海沉浮,终于在1699年拜相入阁,当上武英殿大学士。1723年,马齐再次“进步”,改任保和殿大学士,并晋升为太保。按说,马齐家族世受国恩,长期处在政治核心层,应有较强的政治敏感性才对,尤其是与外国人交往更应多一份警惕和约束。但事实并非如此,据巴多明说:马齐对西洋人一直有好感,对巴多明尤其如此,两人建立了友谊关系。于是,利用这种所谓“友谊关系”,萨瓦成功地用重金收买了马齐。在给沙皇的一份报告中,萨瓦说:“当我在北京逗留期间,通过耶稣会的神父们,并利用礼物,找到一些善意的人。……在这些人中间,现任大学士马齐——即在我以前的报告中所指的那人——给我很大的帮助,并答应今后继续协助我。我通过商队给他送去了一千卢布的皮货作为礼物,并给中间人巴多明神父一百卢布。”

就这样,身陷腐败泥沼的马齐把清政府的谈判策略和动向全部告诉了谈判对手萨瓦,而且,“殷勤地答应在决定派遣三位使节前往国境时,一定为女皇陛下效劳,因为那三位使节是由他(马齐)派遣的”。也就是说,萨瓦不但明了谈判对手的意图,甚至还能影响谈判对手的人员构成。

1727年6月,中俄勘界会议在波尔河畔举行,由于马齐的出卖,清政府在谈判中“信息裸奔”,极为被动。相反,掌握对手底牌的萨瓦有恃无恐,公然以武力相威胁,扬言“俄国在欧洲的战争已结束,现在可以把它的注意力集中于另一方面的边界了”。更恶劣的是,马齐在北京伙同巴多明积极活动,劝说自己的国家让步。最后,清政府接受了俄方的全部要求。8月31日,中俄《布连斯奇条约》签订。1728年6月25日,两国在恰克图正式签字换约,史称《恰克图条约》。

通过这一条约,俄国除了把已侵占的我国蒙古土地正式划入自己版图外,还占领了蒙古地区更多的土地,把贝加尔湖一带和唐努乌梁海以北的叶尼塞河上游地区也都划入俄国的版图。

马齐的案例警示人们,每个公职人员特别是掌握国家机密的高级干部在涉外活动中应加强社交自律,慎重交友,强化国家利益观念,绷紧国家意识这根弦,不能被外国势力利用。同时,国家也应健全相关制度约束,不论哪一级别的领导干部,只要泄露国家机密谋取私利,就应坚决查处。

电报作为一种新技术,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电报在让信息交换更加便捷的同时,也给信息腐败带来新的“契机”。晚清时期社会动荡,官场斗争变幻莫测,电报中传递的信息对政局的影响举足轻重,为抢占先机,各方政治势力都想比对手更快更多地了解到内幕消息,都把目光瞄准了电报。正因为如此,电报员也就有了“尋租”空间。当时一份报告指出,“近来各处要件时有登载报纸之事,甚至上日之电次日即已登报,原电全文一字不错,此中必有报生串通奸徒,得贿传抄情弊。更有贿赂密本,私通各埠,漏泄机要,尤属有关国政,实属令人发指”。而这支活跃在电报线上的“寻租”大军的头头,正是电报局总办盛宣怀。

对盛宣怀这样游走于政商两界的权贵而言,掌管电报最大的好处不是高额利润,而是对政治信息的掌控。据文廷式《志林》《闻尘偶记》所载:“盛宣怀者,电局之总办也。当军务急时,恒泄机事于敌,以邀厚利。盖各处密电码子,伊皆私置一副本也。”因为盛宣怀手握密电本,令一众封疆大吏不敢小觑,为获得机密信息,不惜屈尊与之结交。如果说盛宣怀是盘踞在电报线上的一只“大老虎”,那么其后台老板李鸿章就是一只“老老虎”。对晚清政局乃至中国近代史走向影响至深的“甲申易枢”发生之前,翁同龢等朝中大员都希望从电报中打探政治讯息,而李鸿章极有可能在事变之前就已得到风声,故而占尽先机。据西方学者研究,盛宣怀还涉嫌在义和团运动中伪造假情报,诱导慈禧太后作出错误决策。

1908年,清政府将电报收归国有。为杜绝包括信息腐败在内的电报局的诸种弊端,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制定了《处分漏泄电报章程》,对泄漏信息的人进行处罚,同时奖励举报者。

时至今日,电报早已不是新技术了,人类社会信息进步的步伐走得更加飞快,但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腐败案例也时有发生,信息安全更应警钟长鸣。

不论马齐、纪晓岚,还是盛宣怀,虽在不同的皇帝手下为官,但都陷入信息腐败之中。不过,三人政治生命没有因此而终结:马齐去世时,乾隆给予了极高评价;纪晓岚重回朝中做官;盛宣怀更没有因为窃取电报而受到惩罚。这固与信息腐败在当时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关,但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封建皇权社会无法真正建立起预防和惩治腐败的有效制度。而如果缺乏这样一个“制度笼子”,那些隐藏在人性阴暗处的贪欲、虎视眈眈的国外间谍就有可乘之机,技术发展带来的治理盲区,也难免就会变成腐败滋生蔓延的温床。

(作者单位: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

【参考文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沙俄侵华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年。

②杨子忱等:《纪晓岚全传》,长春:长春出版社,1993年。

③汪叔子编:《文廷式集》,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④史斌:《电报通信与清末民初的政治变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清朝间谍
间谍酷知识
无限追踪⑧
真实的间谍什么样?
头脑大爆炸
论清朝的秋审制度
满蒙联姻政策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探析
浅析阿拉善定远营城在清朝期间的发展
清前期的商业政策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从清朝官场制度看腐败
间谍混进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