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拜,还有什么做不出来?
2015-09-10KK
KK
“你来得不是时候。”
“迪拜不是常年都这个样子吗,干燥、炎热,沙漠地带……”我说。
“可真没有眼下那么热。10月份开始会凉快一点。”他看看门外,“大家拍照的时间会长一点。”
Ted是个工作人员,售卖着各式各样的旅游纪念品。
此刻我正站在哈利法塔的124层上,环绕的玻璃幕墙能让人在这里基本看到迪拜的全貌。这是座名副其实的沙漠城市。炎热气温下,尽管也濒临海边,但蔚蓝的海面并没有带来很高的能见度。隔着玻璃,城市仿佛隔着一层纱,脚下车水马龙,绿色依然不多,但摩天大楼确实林立,而不远处确实就是连绵沙丘……这样极端的天气,很为阿汤哥着急,为了一部《碟中谍4》又要爬塔又要狂奔“吞”沙,用生命换票房也是不容易,值得么?
那座傲气的塔
答案当然是,值得。在2012年,伴随着电影成功冲刺10亿美元票房,哈利法塔也更为人们所熟知和津津乐道。
虽然电影真正拍摄是在523米高,然而人类已经无法阻止阿汤哥的大胆行径。另一方面,人类也无法阻止哈利法塔追求的疯狂高度。这幢高耸入云的建筑物令迪拜塔跨越了数个气候区,据说底层和顶层的温差可达10℃。不过在这天气下,40℃和50℃我也是分不出来了,只觉阳光明晃晃,亮得睁不开眼睛。这让我想起拉斯维加斯,同样是沙漠中的城市,一个也有着各种怪异地标的地方。
拉斯维加斯已是过去式,如果想知道人类在建造摩天大楼上究竟有着多大的决心和想象力,还是要到迪拜。据说全世界有1/4的起重机集中在迪拜,而在今年年底之前,至少有149座高度超过150米的摩天大楼在迪拜建成。
在建筑业界甚至有“迪拜是所有建筑师的实验田”,当然了,其实下半句还应接着首先你必须得有名气。在这里,各种天马行空的建筑物都可以实现。拿“最高”这件事来说,要达到“最”的称号,免不了要做些手脚,建筑师们最常用的方法,便是在尖顶或天线上无限延伸。这样给评定世界最高建筑的权威机构,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集居协会(The Council on Tall Buildings and Urban Habitat,CTBUH)出了难题:到底该怎样量度才算得上是建筑的净高呢?要知道广州电视塔“小蛮腰”是610米,其实塔高是454米,天线高度是156米。
但哈利法塔(Burj Dubai)的落成,毫无悬念夺下“第一高楼”称号,828米的高度足以傲视群雄,在2009年落成之后的6年间还保持这一最高纪录,而无处不在的“AT THE TOP”也告诉你它的地位。如果付得起钱2.5倍的价钱(300迪拉姆,折合人民币约500元),还可以登上148层的“AT THE TOP SKY”,参观人数少一半,并且有一杯香槟或饮料。不过真正花得起钱的人自然是在乎的,他们就是要抵达最高处,感受倒是其次。
结账39迪拉姆,我买了3个银色的开瓶器,那是迪拜塔的造型,上面写着“AT THE TOP。”
100万与80%
从哈利法塔下来,其实就是迪拜购物中心(Dubai Mall),世界上最大的购物中心。它能有多大?简单来说,就是从金融中心大道(Financial Centre Road)下车,从东门进入购物中心,经过无数店铺,又经过迪拜水族馆(Dubai Aquarium and Discovery Centre),这样马不停蹄走了20分钟才到达哈利法塔售票处的距离。到达时累得趴下,与其登高,不如歇脚。
话说回来,无论是迪拜购物中心还是阿联酋购物中心,在迪拜购物依然给人无限美好的感受:占地区域出奇地大,大牌名店和实用品牌林立,各色人种散漫地游荡。这天并不是节假日,商场依然非常热闹。在迪拜,有很多伊斯兰世界的例外,比如你可以在机场购买奖金达100万美元的彩票;比如在酒店里面泡吧的当地人其实也喝含酒精的饮料;比如你接触的不一定是迪拜人,他们可能来自菲律宾、哈萨克斯坦、印度、中国或是黎巴嫩。所以你听到的也不一定是阿拉伯语,他们可能只是用自己的家乡语言在沟通。
有一个共通点是,只要在涉外或者较高档的场所,英语是通用的。迪拜政府鼓励本地人出国留学,同时也欢迎外国留学生赴迪拜进修。对于迪拜来说,人才的交流是重要的,还可以为2020年即将举行的世博会服务。
目前迪拜人口500万,其中迪拜人口仅100万,有80%是外国人。据说在迪拜经济最辉煌的时候,这个数字还可以达到90%。而在我们看来,迪拜本地人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八九个人为1个人打工,”他们无疑是地球上最幸福的一群人。
这里除了本地人,常驻的外国人群是可以分为几类的,高职人士多由欧美国家的白人担任,他们有丰富的资源和人脉搭建各种商贸合作,也可以在迪拜过着富裕的生活。紧接着是大洋洲以及东欧国家的人们。收入最低的是服务行业以及建筑工人,他们多来自巴基斯坦、印度、黎巴嫩等国家。近年来中国经济腾飞,受到阿联酋国家的高度重视,很多地方都有中文标识,而“全城免税”的购物口号也正吸引越来越多中国人前来。我们的导游Najjad说。
“在这里留学,你乐意么?”我问同行的小伙伴Chloe。她刚毕业不久,目前在国内一家网站做市场调研工作。
“可我吃不惯这里的餐饮啊。”
她说的可能是当地的传统饮食。和他们喷的香水浓度一样,中东的传统餐厅出品也是蛮重口味的,在黄瓜、薄荷叶、橄榄等没有沙拉酱的餐前沙拉清爽口腔之后,有着孜然和茴香味道的酸奶会被端上来。当然看这些你还不清楚是否处于传统餐厅,直至菜牌中会出现Kebab 或者 Tikka的字眼。
笼统地说,Kebab是烤肉,这些用串烤出来的腌制过的肉块是阿拉伯和印巴人的传统食物,是Tikka则是用酱汁泡过的烤肉。Chloe不喜欢,不过也有喜欢吃的人在。与其说吃,不如说我更喜欢观察这里就餐的人们—我曾以为那些蒙着面纱的女人会用叉子一口口地送进嘴巴。在这里,我看到摘下面纱的女性,她们大声地交谈,大口吃肉,也会厉声喝止不正经吃饭的孩子。
据说,沙漠中的贝都因人以豪爽而闻名。
做全世界的生意
在这里,各种新奇古怪的建筑成为城市营销的重点,也因为这个,迪拜顺势也成为新兴的旅游城市。号称“七星级酒店”的伯瓷酒店尽管已经建成10多年,不过没有阻止它成为迪拜的最大地标,它的名气甚至超过哈利法塔。而人们纷纷到此“签到”,豪气一点的,会花上两万元住上两晚;要讲究情调的,提早至少两周,预订海底餐厅的两人晚餐,加上酒水至少也要六千元,要纯粹观光是不可能的。
然而真正会玩的人,会选择更安静的顶层餐厅。在这里,能看到棕榈岛。酒店的工作人员会告诉你,哪位富豪买了一幢别墅。
而在迪拜湾的这一边,综合度假区“The Beach”刚落成不久。这里拥有无敌的海景以及细细的白沙,背靠的是各式产权式公寓和酒店。不远处,集装箱林立,迪拜的港口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货物集散地之一。
人们在这里晒日光浴,穿着比基尼或沙滩裤,隔着墨镜眺望正在运作的各式起重机吊臂,享受阳光,同时也在做着全世界的生意。Najjad说,“早上跟亚洲国家做生意,下午跟欧美国家交易。”时差比中国慢4小时的迪拜,正是这样不停运作。这座以石油起家的城市,如今为迪拜贡献的GDP不过6%。
迪拜正在开发除了石油以外的一切资源。记得早前看过一则报道,说有设计师正在打造一座可移动的漂浮岛屿,“岛主”可携带岛屿到自己可以去的任何地方。这好比一个移动的行宫,有垂直花园和棕榈树,还有停机坪和游艇港口。
不知为什么,我想起了谢赫·拉希德,那位英年早逝的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