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慈善应是幼小养成的习惯

2015-09-10于丹

民生周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根性善念幼小

作为一位知名学者,于丹在中国古典文化的研究领域建树颇丰,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于丹还非常热衷于公益事业。在第九届国际公益慈善论坛召开期间,于丹结合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她自己的看法,那就是慈善要从娃娃抓起,让慈善成为一个从幼小就养成的习惯。

民生周刊:作为公益理事会的顾问,你今年对公益慈善有什么新的心得吗?

于丹:一年一度的慈善论坛,其实都有永恒的主题,那就是基于人性和我们民族根性的慈善。年年也都有全新的面对的挑战,那就是在今天这样变化的条件下,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行动,才算是真正的慈善。

围绕这个观点,我今年想重点谈的话题是,慈善其实是一个幼小养成的习惯。我作为一个教师,呼吁慈善作为一种公民的习惯,要从娃娃抓起。

民生周刊:是什么原因让你觉得慈善要从娃娃抓起?

于丹: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国家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大家在媒体报道中都会看到一个现象,就是家里的老大以形形色色的方式与父母翻脸。家长要是要老二的话,我就离家出走,我就自杀。有很多高龄的母亲,好不容易怀上二胎,含着眼泪去打胎的也不是个别现象,因为家里十几岁的老大怎么也容不下这个弟弟妹妹。我们还看到,有更大一点的老大,和父母谈条件,可以生二胎,但是必须签下字据,我必须要多得财产。种种的现象其实是让人心寒的。

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多子多福的民族。家里的老大原来是干什么的?我们看兄长的“兄”字,是一个小儿上面顶着一个大大的口,也就是说原来一家六七个、十来个孩子,在祭天和祭祖的时候,谁有资格说话?只有长子长孙是有资格开口的。所以,为什么家里经常跟老大说你必须得自律,你必须得修身,因为你在给弟弟妹妹做榜样,因为你在祭拜天地和祭告祖先的时候,你是那张嘴,你要无愧于心,行端影正,这个兄长才张得开这个嘴。

我们的孩子今天怎么了?所以我要说慈善其实是对捐助主体的一种陶冶和承传,我们不要认为慈善只是帮助别人,其实慈善要从娃娃抓起。这件事情,我们现在缺少一种机制。

民生周刊:我们的孩子在哪些方面有缺失呢?

于丹:在不同的国家,我都问过人家,幼儿的慈善怎么做?人家说从幼儿园到上小学,慈善都是一门必修课,也就是给孩子们这种机会,就是带他们去看,一些别的孩子怎么生活?他们可以自己做手工,可以去义卖。孩子们自己没有钱,但是孩子们的创造力够强,每一个儿童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孩子的手工,孩子的泥塑,这些东西都不能拿出来拍卖吗?我们的孩子们不能出去看看他人怎么生活吗?我们的孩子就不能用自己的努力,帮别人干点什么吗?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锦衣玉食,然后到了幼儿园开始上小学的功课,到了小学念初中的功课,到了初中念高中的功课,到了高中你要是不念到大学里的专业,怎么择校啊?我们是把所有的生命都透支到一个学习机制之中了。人要受的教育是终身学习,但是根性的种子要是没有种下的话,长大就扳不回来了。人在小时候是做什么的?是确定根性。

民生周刊:很多人都在说,孩子的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都是家庭的问题。是不是说,慈善从娃娃抓起,很重要是要抓家风?

于丹:我们要从娃娃抓起,从家教文风抓慈善。中国的慈善不能再是一个概念了,每一个家庭的人,在孩子幼小的根性里没有种下慈悲的种子,长大指望他挣了钱可以去救助别人,这是做不到的。

作为一个老师,作为一个母亲,我要呼吁,从家教文风中,在独生子女这个特殊的群体中,重新回到中国的孝悌之义,让他们懂得天地君亲师的敬畏,知道人性的善根,要从小践行慈善。

我们能不能够从幼儿园到小学,建立慈善机制。也就是说,让小孩们去看、去做,要知道凭爱心、凭手就给得起。

民生周刊:如今我们对慈善似乎有很多误区,很多人现在片面理解慈善,就是看捐款多少,就代表善心多少。

于丹:我觉得慈善是一种平民的习惯,也就是说不一定非得把慈善跟名人、富商联系在一起。慈善的主体其实是我们全体。

慈悲这二字都是从心的,也就是有慈心在内,才有善举在外。我们在今天,太过于计较慈善的形式。中国人有一个说法叫“论心不论计”。有慈心善念的话,慈善不仅仅是对需要捐助的人的一种义举,其实它对于捐助主体来讲也是一种人格的陶冶。

民生周刊:按照你的观点,慈善最重要是平時的养成?

于丹:慈善是习惯。别等到有地震、有海啸、有大爆炸,我们才做慈善,发动募捐。

公民要从小抓起,而孩子的习惯要从家庭抓起,从家教文风培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家庭、家教、家风的落实,这个中间应该包含着慈心与善念。以慈心养人格,以善念化社会,一个小孩子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他是有尊严的。

我在这里呼吁,让今天的中国孩子,把慈善当做一种习惯来养成;能够在我们的小学、幼儿园里,有一些慈善的平台,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一个给得起的人,他的生命是骄傲的。这样,我们未来的公民才会把慈善、善念当做共同的信仰,我们今后才会少一点呼吁,多一点自觉。因为,慈善应该是公民的习惯。

猜你喜欢

根性善念幼小
中国人社会善念的心理结构*
如何有效地做好幼小衔接
善念是一种高贵的品行
从养成教育入手 促幼小平稳衔接
让内心充满善念
着眼“根性”,指导学生品评时事
幼小衔接,学前准备知多少
前锯肌与颈椎旁肌在C5~7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电生理诊断中的价值
当善念在心中绽放
对中职生进行“根性”教育的缘起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