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列宁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理路探析

2015-09-10仇文利

人民论坛 2015年26期
关键词:常态化制度化

仇文利

【摘要】列宁在俄共(布)建设过程中一直非常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设计了面向三个不同群体的制度,不仅保障了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推行,也彰显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坚强,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四风”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批评与自我批评 常态化 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A82 【文献标识码】A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坚强的标志,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2014年10月8日,习近平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特别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要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武器”,必须有正确态度和科学方法。列宁在强调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标志,也是真正履行自己职责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的同时,也强调了无产阶级政党公开承认错误、科学对待错误的态度与教育和训练群众的关系。“怎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列宁在俄国革命实践、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过程中,面向不同群体,主张经常出版党报书刊、全方位开展党员干部教育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党的各级各类会议,对批评与自我批评常态化制度化的推行进行了有益探索。

面向人民群众:经常出版党报书刊

无产阶级政党在一个以农业为基础、较为落后的国家建立并领导无产阶级革命,这种史无前例的首创行为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行为,是艰难探索的行为。列宁凭着自己卓越的政治远见和过人的胆识,依据俄国的实际情况,在1899年流放期间就提出创办俄国政治报来建党的设想。他认为,报纸的功能不仅仅表现在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和争取同盟者方面,而且认为“报纸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①全俄政治报是集中地、经常地、系统地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全面的宣传,对机会主义进行批判,对党的纲领、策略和组织问题进行讨论的主要阵地。它的发行能够起到克服党内的思想混乱、统一社会民主党对人民和政府的影响、领导整个革命运动的重要作用。1900年12月,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在德国诞生。列宁在自己创办的《火星报》上发表了“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从何着手”等一些重要的文章,同孟什维克进行了全面的斗争。他强调,社会民主党的报纸应该具有战斗性,是同沙皇政府作斗争的讲坛,也强调了全俄政治报的教育人、培养人的功能,“假如我们集中自己的力量来办共同的報纸,那么,这样的工作不久可以培养和造就出最能干的宣传员,而且可以培养和造就出最有才干的组织者,最有才能的党的政治领袖,这些领袖在必要的时候,能够提出进行决战的口号并且领导整个决战。”②而经济派对此进行了攻击,波·克里切夫斯基、马尔丁诺夫、尔·纳杰日丁认为这是理论脱离实际,是“文人习气”的表现。由于党内严重的意见分歧,列宁于1903年退出《火星报》编辑部。由此可见,对于党报的作用,从创办之初,就存在着不同观点。

列宁一直坚持认为党的刊物能够保证党内不同流派发表自己不同观点的权利,并保证同志间批评与自我批评自由、正常地进行,是意见分歧双方平等对话的载体。1903年7月到1905年初,列宁写了《进一步,退两步》、《我们争取什么》、《告全党同胞书》等一系列论著,对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04年10月,他认为要解决党内思想斗争问题,需重视和恢复国内外多数派的出版社的工作,在思想上和组织上把它们团结起来,同中央机关立场不坚定的波拿巴主义作斗争。1910年,他在《论统一》中又特别强调了党的刊物在批判与自我批评中的重要性。“党的刊物应当敞开大门”③,党内的一切派别(一切流派)对党的决议某项条款意见不一致时,可以在党的刊物上表明自己的态度,阐明自己的立场,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不断完善工作,以适应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他自己身体力行,1910年3月至1911年5月,在《争论专页》的前3期(在巴黎出版)上发表了“政治家札记”、“俄国党内斗争的历史意义”等重要文章,认为对一个先进阶级战斗的党来说,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坚持错误、掩盖错误,不去纠正错误。1912 年至1914 年期间,他在《真理报》上发表了130多篇富有战斗性和原则性的文章,发挥了党报的“喉舌”功能、组织功能、宣传功能,为把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布尔什维克党组织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创办争论专刊,从国外到国内,从民间到官方,几经波折,列宁的不懈努力最终得以实现。从用国外捐款在国外创办争论性杂志的设想,到波涛出版社将出版争论专刊以保证对有争议的问题自由争论的决定,再到俄共(布)九大、十大通过创办争论专刊的决议,“更经常性地出版《争论专页》和专门文集,力求能就问题的实质来进行批评”④,列宁孜孜不倦的民主追求精神最终得到了多数的支持,并且给予了党内争论、批评的合法地位。

综上可以看出,创办争论专刊是自由、常态化制度化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统一党内意见分歧的重要途径,为党内批评和斗争提供了公开对话的载体及政治保证,体现了列宁党内民主建设、创新党内政治生活方式的主张与践行,也体现了其乐于接受党内监督的宽大胸怀和人格魅力。通过经常出版党报书刊,面向大众开展党内的思想大讨论、大辩论,俄共(布)的建设也逐步得到加强和完善。

面向全体党员:全方位开展党员干部教育活动

列宁在俄共(布)第十一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中,强调“先锋队要敢于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要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素养不够、本领不大”⑤,对自己的不足进行自我批评,全部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学习。

列宁晚年在“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还关心人才质量的问题,认为全体党员干部唯有通过学习才能提升自身素质与能力。不断学习,接受教育,被视为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种常见方式,也是党员干部修正错误思潮及行为、不断自我完善的有效路径。

在俄国革命时期,针对党内出现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及不同派别之间的思想斗争,列宁强调要对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灌输教育,通过学习,统一党内意见分歧。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认为俄共(布)作为执政党,在新形势下只有提高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文化素养与管理水平,才能遏制不断滋生的官僚主义,巩固新生政权。他多次强调要全方位对全体党员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并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通过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增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其自身品质,也以此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在全俄肃反委员会工作人员游艺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员干部要学会办事,只有通过自我批评,从错误中学习才能实现。针对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少数党政干部的贪污受贿行为,列宁认为党员干部应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学习,加强自身政治素养。列宁在俄共(布)十一大文献中告诫全党: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虽然已经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如果不注意加强自身素质及管理能力的提高,进行文化改造和马克思主义学习,就有可能失去执政的地位,就有可能被旧文化所征服、奴役。同时指出,无产阶级是具有承认“哪些事情做得非常好,哪些事情没有做好”的勇气与胆魄的,公开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主动学会解决这些问题,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所在。

列宁不仅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强调与部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而且还十分重视各级党校和党组织的系统教育及相关研究机构的研讨学习,甚至亲力亲为。1919年,在列宁的提议下,俄共(布)八大通过了对党员干部进行有组织的理论教育的提纲,决定在全苏联范围开办党校并具体规定了学习内容,促使党员干部对“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主义的制度,怎样走向共产主义”形成正确的认识,查纠自己对党的组织、纲领、章程等理解存在的不足,在学习活动中进行必要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而在俄共(布)十大上,则对建立党校在学制、级别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截至到 1922 年,全苏联共建有各级党校242所,在校学员达22000人。⑥

俄共(布)十大、十一大在强调创办各级党校、扩大党校规模的同时,还强调成立各种研究小组,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党的工作理论和实践个别问题的深入探索与分析,形成正确的认知,以扭转党内存在的不坚定不纯洁的思想问题。列宁为了使党员更好地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不仅亲自指导全党同志学习原著的科學方法,而且时常亲自授课。通过党报党刊的灌输、宣传教育,还有党校及党的各级各类会议等多元的组织教育、有觉悟的自我教育,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党内错误思想及行动进行批评纠正,大批的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修养和文化水平,坚定了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无产阶级政党先进性与纯洁性的长久保持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面向部分党员:定期、非定期召开党的各级会议

列宁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上,同孟什维克之间就党组织及党员资格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当时,阿克雪里罗得在强调必须分清党和组织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事实上却把工人阶级政党范畴扩大化了,未能认清其与整个阶级的差异,暴露了孟什维克观点的错误。而列宁在批驳他们的同时,则主张要把党建设成为有组织的先进部队,对发展党员提出了组织上的要求。而马尔代夫认为,“党员称号散布得愈广泛愈好”,“每一个罢工者、每一个示威者”都可以“宣布自己是党员”,党内还应包括非党组织的组织⑦,“不可靠的”分子都有加入党组织的机会。机会主义的这些论断,实质是“无政府主义”的表现,它的害处就是会“抹杀党和阶级之间的区别”,产生一种把党和阶级混为一谈的不需要组织的错误思想。列宁针锋相对,提出“党内只容纳参加党组织的分子和党的组织,不容许存在没有参加党组织的人和非党的组织。”⑧入党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程度的组织性;二是由党委员会批准。不过,关于党员资格的条文,由于在争论中支持列宁的票数少于反对票,二大没能通过,直到三大才得以通过并写进党章。列宁分析认为二大以后,党内存在严重的意见分歧,党的组织纪律被破坏,实质是小组习气和党性的冲突,强调要依据党的纲领、策略和党章规定的原则来进行党内斗争,进行有一定见解的论争。因此,他指出具有决定意义的党内斗争方法是在党的代表大会上进行公开的批判与自由的争论。并且强调,所有无视党内大多数要求和违反党章规定,破坏代表大会召开的活动都是不容许的。

在苏维埃政权成立初期,列宁及俄共(布)不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为此俄共(布)内部产生意见分歧甚至大争论。1918年初同德国缔结和约的问题,布尔什维克曾在党的各种会议上进行多次讨论。在中央委员会会议上,以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共产主义者”主张继续战争,而托洛茨基则主张不战不和。针对这两种主张,列宁同他们展开了辩论,强调马克思主义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是与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现在主张和德国签订和约,是从保存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的现实需要出发的。以列宁为首的部分中央委员主张立即签订和约,最初却屡屡遭到反对。《关于立刻缔结单独的兼并性和约问题的提纲》在中央委员会会议上只有15人投票赞成,列宁被迫建议拖延签订和约。然而形势的发展变化,最终迫使俄共(布)中央在会议上通过了列宁的正确意见。俄共(布)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和俄苏维埃第四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并公开同德国签订和约的相关事宜。可见,苏维埃签订和约的被动局面表明,列宁通过党的会议解决意见分歧的主张在践行中并不顺利,党内不同意见长时间不能一致起来,有时反而会延误战略时机。

苏维埃俄国的列宁时期是俄共(布)党内思想异常活跃、争论有时甚为激烈的时期。1920年下半年,“关于工会问题”的争论波及到俄共(布)各个基层组织,托洛茨基派、缓冲派、列宁派、工人反对派、民主集中派等党内不同派别对工会的作用和任务、党和工会的关系进行了大辩论,党内思想混乱,派别活动频繁。为此,列宁强调工会是共产党联系群众的纽带,是一个教育组织,不是国家组织;是一所学习管理、学习主持经济的共产主义的学校。

俄共(布)执政以来的几次争论及不同派别活动的存在,削弱了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俄共(布)通过实践对此有所意识,因此在十大上承认了在党的自身建设和国家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决策时存在的不足,明确了讨论分歧、进行批评及解决问题的及时性,要求一切实际的绝对必要的建议以尽量明确的形式立即、迅速地提交给党的地方和中央领导机关,以便进行及时讨论并作出决定。这就意味着,只要党内斗争的需要,召开党的地方及中央某部门会议是可以非定期的,可以视情况召开紧急会议,在这些会议上可以进行同志式地批评或心平气和地讨论,允许不同意见双方进行自由争辩。另外,针对党内出现的消耗党的实力的派别活动,俄共(布)十大还提出:在遇到因违反纪律、恢复或进行派别活动造成党内不统一、不团结的情况时,代表大会将向中央委员会授权,允许采取党内一切处分办法,最高至开除出党。这个规定,是俄共(布)为解决党内严重危机、意见分歧的一种预备性措施,体现了俄共(布)代表大会在特殊时期的决策权威和战略布局。后来的清党工作,就是俄共(布)在此基础上面对现实的理性考虑与选择,也是保证党内团结的一种非常手段。

列宁非常重视批评与自我批评,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特有的智慧提出工人阶级政党经常性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绝对必要的,每一个党员要有相当的勇气和自觉性。但是同时强调必须在党章党纲及党的决议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坚持党性原则,反对分裂党的言论及派别活动。列宁的这些主张与躬行,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加强“四风”建设、党内民主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作者为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4YJC710036)

【注释】

①《列宁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56页。

②《列宁全集》(第5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0页。

③《列宁全集》(第1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94~195页。

④《列宁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82页。

⑤《列宁全集》(第4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33页。

⑥魏泽焕:“学习列宁办党校的思想”,《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1期,第120页。

⑦《列宁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56页,第251页。

责编/韩露(实习)

猜你喜欢

常态化制度化
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化特点价值探析
在强化分类指导上如何常态化制度化
高中生物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常态化的策略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常态化研究
高校郭明义精神建设的常态化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