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公共外交与文化软实力战略
2015-09-10吴非胡逢瑛
吴非 胡逢瑛
【摘要】从传播适当的俄罗斯形象报导、继而在乌克兰危机中俄罗斯与西方媒体的全面舆论战,再到加速欧亚地区一体化的整合进程以及扩大上合组织与金砖国家的合作范围,公共外交在搭建国际平台加速区域整合(尤其是发展欧亚经济联盟、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过程中建构“平等对话”机制将成为俄罗斯大外交的重点,这与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大外交具有相近的思路。通过对俄罗斯公共外交的发展及其在外交工作中的角色进行分析与阐述,梳理俄罗斯崛起过程中的困境及其解决问题之道,是国内推动国家发展大战略之重要参照借鉴。
【关键词】俄罗斯 公共外交 软实力 区域整合 舆论战
【中图分类号】D85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5.24.005
俄罗斯公共外交重视综合出击
2008年版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中第一次出现了“公共外交”的词汇;2010年,公共外交中增加了国际合作在文化和人文领域的方向,强调非政府组织和商业的角色,但具体方向还不是很清楚;2013年2月12日,在普京总统确认颁布的新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20条中正式引入了“软实力”的概念。有鉴于国际社会非常不了解当代俄罗斯的现况,政府开始投入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运作,包括对俄新社和俄罗斯之声的改革,2005年创建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最后成为俄罗斯对外宣传的主要国家媒体;另外,创建了俄罗斯世界和平基金会,负责联系俄侨以及推广俄罗斯语言和文化;在推广公共外交事务上,成立了哥尔洽科夫公共外交基金会、世界和平基金会和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①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是基于普京于2012年5月7日所颁布的第605号命令《关于落实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方针的举措》、俄罗斯2020年以前国家安全战略以及其他联邦法律所提出的。②2008~2011年的《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不具有政府执行力,但2012年之后需要总统府、议会和政府共同执行这项政策的概念,政府部门当中的外交部负责制定外交战略计划;独联体事务署和国际人文合作署负责巩固俄语的推广,以及海外科学和教育文化中心负责俄罗斯文化中心的网络铺设;各联邦主体则需要对外进行经贸、文化、科研暨人文领域的双边合作,③2008年后,俄罗斯公共外交大体形成了媒体、智库和政府部门相互促进并监督的机制,④以及在非政府组织架构下由哥尔洽科夫公共外交基金会、世界和平基金会和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组成的三驾马车的制度。
2013年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指出,文明向度暨文化的多样化以及新兴国家的发展模式开始挑战以民主和自由市场经济作为衡量国家价值的单一标准。文化认同成为全球化过程中的另一方面,许多国家民族开始追寻自己文化的根源。试图脱离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的架构与单边军事行动是破坏国际和平和稳定的主要隐忧。强制制裁与军事行动无法解决不同民族国家根深蒂固的社会经济问题以及其他冲突问题,只会扩大冲突的范围和激化本已经存在的民族和宗教冲突。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与威胁都是跨界性质的,例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的不可控制性、生存资源的短缺和贫穷以及气候变迁等一系列的问题,更加需要国际社会在联合国的基础架构下共同参与解决这些威胁。在全球体系中,地区性的区域整合过程成为解决区域问题和提升参与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模式,增强区域内资源的整合以强化安全和经济的稳定性。⑤
俄罗斯软实力建设实现跨部门的合作
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曾表示,若不妥善利用“软实力”则无法有效确保自身在当今世界中的国家利益。⑥2008年俄格战争之后,俄罗斯开始积极尝试改变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国家对于俄罗斯的认知,树立新形象。2012年后,俄罗斯改变当初粗放型的策略,开始为传播正能量设置预期的目标,改变观感是暂时性的,如何维护国家的利益成为主要的目标,并且为俄罗斯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设置了战略前提。乌克兰危机及克里米亚事件之后,俄罗斯感到改变西方国家的观感并不现实,而且从西方媒体称俄罗斯侵略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的经济制裁显示,西方国家也不会给俄罗斯修正形象的机会。这样俄罗斯在周边国家进行国家正能量的传播,并且解决未来俄罗斯的危机便成为主要的政策。
对于如何把公共外交与国家外交政策有效的结合,全面发挥俄罗斯国家整体的能量,是俄罗斯面对国际环境不断变动的支柱。其中一个具体的例子就是,根据俄罗斯国家通讯社今日俄罗斯(RT)刊登的一篇关于《以软实力为基础的三年俄罗斯公共关系计划》⑦的报导中指出,普京在2012年总统大选竞选期间发表了一篇《俄罗斯与变迁的世界》的文章,强调要给国际“一个正确的俄罗斯形象”作为俄罗斯软实力结合外交政策的方向目标。为了落实这个方针,俄罗斯需要改组国家外宣系统,并且还要有相应执行公共外交的政府部门。为此,俄罗斯政府于2012年成立了“独联体、海外侨人暨国际人文合作署”,其中具体正在规划实施的一项任务就是与俄中产阶级的大报《生意人报》共同策划的俄罗斯世界青年与学生嘉年华会,苏联政府曾于1957年⑧和1985年⑨举办过同样的青年国际盛会。国际人文合作署所执行的任务还有与俄罗斯外交部、文化部和传播部进行跨部门的合作,并且交由俄罗斯驻外的科学与文化中心来进行海外的相关工作。
2008年拉夫罗夫第一次提到“软实力”一词,他把其定义为具有以文明、人文、文化、政治以及其他吸引力足以去影响周边世界的能力。⑩俄罗斯外交部直属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大学校长安纳托里‧托尔库诺夫认为,“软实力”是作为外交政策的整合资源,为此需要强化欧亚经济联盟地区的科学与教育的整合以期提高经济融合的力度。⑪此外,为了扩大区域整合的范围,俄驻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总领事安德烈‧布达耶夫提出,金砖国家的智库和各个学术论坛是交换意见的平台,这种“软智力外交”可以促进金砖国家之间的研究和教育的交流进程。⑫由此可知,“软实力”的体现在于建构意见交流的国际合作平台与机制,独立于由西方主导的国际机构之外,以期创造符合新兴经济体的国际话语权和国际地位。
国立莫斯科国际关系大学校学术委员、世界政治系主任玛丽亚·列别杰娃教授定义“软实力”是外交政策中整合独联体后共地区不可或缺的独特资源,“软实力”的份量决定了该区域整合的深度。她认为,欧亚地区的整合是一个有利于独联体国家经济发展的自然过程,“软实力”在其中可以降低整合过程中的经济成本、加速整合过程以及增加长远合作项目的吸引力。提升独联体国家之间的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之间的整合不但是整合的工具,而且是国家发展的理念和现代化的目标。她坚信通过科研与教育的整合,更可以克服经济整合中可能出现的不信任障碍,加大欧亚区域整合的深度。⑬
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的专家阿列克赛·多林斯基对于俄罗斯的公共外交发展做出了这样的观察:俄罗斯的公共外交并不单独存在于国家战略体系当中,它是依附于外交政策而发生作用的。
2000年普京上任之后,即着手部分恢复俄罗斯的重要主流国家媒体作为政府体制之内辩护政府政策的喉舌机制。普京于2013年将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扩建成为国家最大的通讯社,作为唯一的外宣机制,用以配合国家发展战略而发生作用。在提升俄罗斯国际影响力方面,公共外交不仅仅是为了有利于一个国家自身利益的宣传,那样过于自利而难以在解决日趋复杂的国际纷争中与他国产生共鸣。西方将“软实力”主要作为西方价值宣传和施加政治经济压力的舆论操控模式,已经破坏了其他国家赖以生存的传统文化模式,并且增加了冲突的鸿沟而难以收拾。因此,俄罗斯要发展自身的意识形态价值观,新的公共外交的方向必须扩大“软实力”的多元文化和平等参与的概念,突出“软实力”在于沟通和尊重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当前俄罗斯的公共外交引用并且拓展了“软实力”的概念,将抽象的精神文明概念依附在具体的各类论坛或是国际组织的架构之内,作为用以进行多边或是双边沟通与对话的平台。其特点在于将这些国家间的具体成果展示在公开的网络平台上,以期持续扩大国际影响力。例如积极在金砖国家组织的架构下建构多层次与多功能的对话机制。显然,公共外交在俄罗斯目前正在扮演国家间“对话”的平台角色,具有创造伙伴间地位“平等”的公正意涵,这对于追求符合自身经济地位的国际话语权的发展中国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因为新兴国家均希望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具有与其地位相应的国际话语权。建立国际公共平台可以让许多国家都有参与和发声的机会,这不但提升俄罗斯自身的国际地位,同时也可使得俄罗斯在倡议多极中心以及区域整合的过程中扮演牵头和协调的角色。
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开启全面的舆论宣传战
在2013年版《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中关于外交活动的信息追踪,需要向国际社会最广大的社群报导最正确的讯息,特别是在俄罗斯对于国际事务的立场、外交活动和外交倡议、俄罗斯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和计划以及俄罗斯文化和科技发展的成就方面。在公共外交的架构下,俄罗斯信息媒体应在国际信息空间里有效影响国际社会的舆论,对于危害俄罗斯国家主权与安全的信息采取有效措施。为此,俄罗斯政府要支持媒体尽可能参与国际信息合作,积极保障信息传播技术的更新,并且制定相关法律与道德规范以确保技术的安全使用。⑭
与独联体国家的合作仍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优先战略方向,公共外交首先要确认针对性,然后制定出预期效果。⑮俄罗斯的公共外交基本局限在独联体国家之内,比如俄罗斯在处理克里米亚危机的过程中,在克里米亚的俄罗斯军人及其子弟学习俄语成为主要的问题,因为这些人持有俄罗斯护照,事实上就是俄罗斯公民。所以说俄罗斯公共外交在克里米亚最重要的任务就变成支持俄罗斯人学习俄语。当乌克兰当局宣布取消俄罗斯语作为官方语言之后,这就成为克里米亚走向独立的导火索。这也可以说明,俄罗斯的公共外交是服务大外交,而又不同于大外交。在国家对话的平台范围内,实现在独联体内部俄罗斯人利益的最大化。
美俄在乌克兰危机的对峙不在军事战场上,而是在媒体信息和金融战场上展开。美俄两国由于对乌克兰危机的分歧较大,双方都在向对方展开心理战,以求达到《孙子兵法》中所描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加入俄罗斯或留在乌克兰的公投结果将使普京在这场关于乌克兰危机的国际舆论战中,取得控制克里米亚的实质权力。“颜色革命”后,媒体进一步撕裂了乌克兰整体国家的感情。在经历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乌克兰媒体受到了来自俄罗斯、美国、欧盟的严重影响,这样,克里米亚面临的危机同样是乌克兰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上的危机。⑯
根据前哥尔洽科夫基金会计划部主任、现任的俄罗斯创造性外交公共倡议协会总裁娜塔莉亚·布尔里诺娃的文章指出,乌克兰危机爆发之后,许多俄罗斯人认知到西方和俄罗斯的观点是如此不同,甚至彼此活在非常对立的空间里。⑰俄罗斯高层认为,似乎俄罗斯在国际的影响力越大且国际地位越高,俄罗斯的国际形象就越差。西方媒体报导俄罗斯的形象好坏是依据俄罗斯是否对西方构成威胁而决定的。2015年3月,普京决定任命柳博芙·格列博娃担任国际人文合作署的首长,取代前任署长康斯坦金·科萨乔夫。这项新的人事任命案被解读为该署原先的国际形象传播成效有限,为了更好反映俄罗斯的观点和政策,未来俄罗斯软实力的内容将全面转向为国际舆论的信息传播战的方向上,为此,今日俄罗斯通讯社仍要持续扩大传播不同于西方观点。随着RT的海内外受众的增加,RT占据了非主流媒体的意见市场。有鉴于今日俄罗斯通讯社的对外报导的影响力甚至超过CNN和BBC,RT在国际议题报导上信心大增,RT的模式也被引入到俄罗斯的国内,成为国家最大的外宣媒体机构。因此,俄罗斯方面认为不禁止CNN在俄罗斯的传播其效果反而好,持续与西方媒体角逐国际报导的影响力才是俄罗斯国际舆论战的潜力工作。普京在2012年总统竞选期间曾经定义“软实力”为一系列为了达到外交政策却不使用武器而是利用信息传播而施加影响力的工具和途径。如今,俄罗斯的软实力外交仍要以联系俄罗斯人民和世界各地的俄语居民为优先,并且尽可能地争取更多的国际阅听众采纳俄罗斯观点。
纵观近年来的表现,俄罗斯现在特别热衷于搞活公共外交。公共外交的定义在俄罗斯仍是亟待探索的主题,具有延展性与模糊性的双重特点,关键要看如何善于利用这个新型的外交工具。在目前看来,公共外交在俄罗斯并不是用以取代也不是对立于传统的政府外交体系,也不是特别凸显非政府组织中可能有的对抗政府的冲突概念,更不是侧重在媒体监督与批判政府的“第四权力”。俄罗斯的公共外交更加注重于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角色来协助政府治理国家,并且使正式的外交工作进行得更为顺畅成功。基本上,俄罗斯的公共外交仍然具有民主的特点:一方面,它是政府外交工作的延伸领域,在决策机制与精英阶层中具有反映政府政策与传达政府意见的功能,而大众媒体主要是面向社会大众进行这项功能;另一方面,它不受制于政府体制的固定程序也不涉及政府资料的机密保护问题,具有相当的灵活性、自主性和独立性,可以较为自由地提供决策者更多的建言建议和解决方法。俄罗斯公共外交的作用基本体现在如何掌握国际议题的话语权并且适时地在国际问题上施加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力。当然这样的思路势必与西方国家产生许多不同的争论。回顾历史,公共外交在俄罗斯兴起于2008年的俄格战争之后,这个关键事件刺激了俄罗斯的高层。当时俄罗斯外交部认为,俄罗斯赢了战争却输了国际支持,指的就是无法掌握国际舆论的倾向,也就是输了国际舆论的影响力而造成俄罗斯在国际关系中的困境。因此,俄罗斯高层当时已经意识到,如果国际舆论的压力转化成为俄罗斯内部对于政府治理的不满,那么,苏联解体的翻版可能再次发生。
2010年时任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发布总统令,由俄罗斯外交部以非政府组织的形式创办了哥尔洽科夫公共外交基金会,作为俄罗斯最重要的公共外交智库。哥尔洽科夫公共外交基金会非常重视在国际社会中的宣传工作,主要是在国际性的学术研究组织以及智库性质的非政府组织间展开俄罗斯对外宣传的国际传播工作,与国家媒体的角色相互补充。智库和媒体分进合击同时为俄罗斯国家形象与国家政策进行宣传。智库在公共外交中的对象是决策过程中的精英阶层;媒体则是涵盖所有阶层,但主要的对象仍是国内外社会大众阶层,这对形塑民意和民意取向产生作用,亦即媒体可以对其进行劝说且施加影响。智库与媒体两者都是提供俄罗斯在外交决策过程中所需的意见,并且成为反映政府观点与信息传播最重要的桥梁,也是体现国家“软实力”的权力操控者。主流媒体与智库如果能够充分合作并且有效结合,即可协助政府完成国家治理工作。政府的决策最终是希望能够借由媒体的适当理解和分析让民众认同,较为理想的状态是达到民众自愿信任政府。民意的支持度也是一种客观数据的事实呈现,这样的传播过程并不具有单向的强迫性。如此一来,一旦国家面临危机时,民意可以站在政府决策的立场上,支持政府进行危机处理,形成全国一心的团结意识。现代政府治理的关键在于长期使政府与民意处于一种相互支持的沟通状态,也就是中国最早兵书《孙子兵法》始计篇中提到的“令民与上意同,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的概念。公共外交的功能在于帮助提升政府的治理效能,使民意不会随着短期的利益或是国家的困境而流失,也就是使广大的人民群众不至于丧失对政府决策的基本信任。⑱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的理论创新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4BXW020)
注释
Алексей Долинский,"Публичная дипломатия для бизнеса, НКО и университетов", Российский совет по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м дела (РСМД), 26 Сентября, 2013, http://russiancouncil.ru/inner/?id_4=2399#top-content.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http://www.ng.ru/dipkurer/2013-03-04/9_concept.html.(《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2条)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http://www.ng.ru/dipkurer/2013-03-04/9_concept.html.(《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95条~第101条)
俄语的“тройка”在东正教中有“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的意思,往往有全面和稳定的意涵。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http://www.ng.ru/dipkurer/2013-03-04/9_concept.html.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13~19条)
"《Мягкая сила》России в новом тысячелетии: имеющийся потенциал и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азвития", http://pandia.ru/text/77/325/40862.php.
"Russia drafts 3-year foreign PR plan based on soft power – report", RT, 16 Jan, 2013, http://www.rt.com/politics/foreign-plan-power-report-108/.
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嘉年华会于1957年7月28日在莫斯科举行,作为赫鲁晓夫解冻时期向世界开放后斯大林时代的苏联的一项国际亲善举措,吸引了130个国家约3万4千人来到莫斯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6th_World_Festival_of_Youth_and_Students。
第十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嘉年华会吸引了157个国家约2万6千人到莫斯科,1985年4月期间,正值戈尔巴乔夫就任苏联中央总书记,戈氏开启了他的新思维与重组的改革进程,http://www.wfdy.org/festivals/。
Andrei Budayev, "BRICS: Soft Power Strategy Form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BRICS, Russia, Ufa 2015), 2015, p. 58.
Torkunov, A.V. "Obrazovanie kak 'mjagkaja sila'vo vnejshnej politike Rossii" [Education as a soft power source in the Russian foreign policy]. Vestnik MGIMO-Universiteta, 2012, no. 4, pp. 85-93. (In Russian).
Andrei Budayev, "BRICS: Soft Power Strategy Formati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BRICS, Russia, Ufa 2015), 2015, p. 61.
Maria Lebedeva, "Soft Power as the integration resource in Russia's Foreign Policy", Vestnik 2(35), 2014, http://vestnik.mgimo.ru/en/razdely/international-relations/soft-power-integration-resource-russias-foreign-policy.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http://www.ng.ru/dipkurer/2013-03-04/9_concept.html. (《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40~41条)。
Концепция внешней политики Российской Федерации, http://www.ng.ru/dipkurer/2013-03-04/9_concept.html.(《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概念》第42~53条)。
吴非、胡逢瑛:《扑朔迷离的乌克兰国家未来发展方向——对克里米亚危机的国际舆情分析报告》,《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年第3期。
Natalia Burlinova ,"Russian soft power is just like Western power but with a twist", the Public Initiative"Creative Diplomacy", 7 April 2015, http://www.picreadi.com/political-science/russian-soft-power.html.
胡逢瑛:《俄公共外交为何受青睐》,2015年8月17日,《国际金融报》,http://paper.people.com.cn/gjjrb/html/2015-08/17/content_1599523.htm。
责 编∕杨昀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