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
2015-09-10
《经济学人》 12月15日
当世界各国在巴黎气候大会承诺减排时,北京却被厚厚的雾霾笼罩。承诺与现实之间看似相互矛盾,现在全球气候协议将是有助于中国发展的一种推动。
在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气候大会时,环境政策只是外交政策的一小部分,但从2008年开始到2012年,政府开始逐步向公众每日发布污染数据,而且最新公布的“十三五”规划中,环境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国家发展重要目标。
关于碳排放等环境问题,中国在宏观层面正发生着变化。经济层面,今年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凸显,改革步入深水区;政治层面,水污染和空气污染议题是公众最为关心的公共议题,每次环境事件都能引起公众的关注;国际外交层面,中国对自己的承诺越来越重视,它关乎到国家信用。来自经济、政治和国际三方的压力,促使中国在环境议题上必须有所作为,而非仅仅承诺。
环境的改善并非如此容易,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能源采购腐败等问题都成为环境改革的难题,一些地方政府、国企对新环境政策的抵制更加增大的改革难度。针对一系列的困难,执政者已有一套推行环境改革的方法,如环境与政绩考核挂扣、拟定征收碳排放税、对破坏环境事件中的官员进行问责等,都对国内环境改善有促进作用。
《财富》12月3日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年轻一代如何投资?《财富》给出了3点忠告:第一,切忌过度消费。年轻一代应该采取“替代性投资策略”。第二,危机之中孕育机会。在经历了股市动荡中仍能稳定的股票,是真正的优质股。第三,技术是例外。股市中很多股票都会随着经济整体状况的起落而波动,但是科技股却是例外。在分析科技股时,更应该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和采用更加科学的方法。
《自然》12月3日
科学家长期对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因素进行分析。认为,目前海洋气温变化因素会对此产生重要影响。但有部分研究者对全世界81个生态区的浅礁鱼和无脊椎动物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分析显示,对现有珊瑚群落,当海洋表面温度与它们体感温度一致时,他们的生态就较为脆弱,海洋群落常常被那些喜欢比海洋平均局部温度更热或更冷的物种支配。科学家根据这种温度偏差,能够预测出某一海洋物种将来会不会灭绝。根据研究者结论发现,生活在海洋平均表面温度在24°C 地方的海洋群落,其生态系统最为脆弱,其灭绝率最高。
《旗帜周刊》12月14日
尽管唐纳德·特朗普常常发表偏激言论,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共和党竞选总统的热门候选人。批评家往往忽视了使特朗普如此受欢迎的根本原因:总统候选人提名机制。曾经共和党的提名程序很受人尊敬,但如今人们已经持怀疑态度,这样就使得像特朗普这样的煽动家获得如此高的支持。政治竞选规则意味着很多,规则的改变也会使得权力的分配产生巨大差异,正因为1970年后美国的竞选规则的改变,曾经权力分配更多依靠政府和当地组织的认可这样的规则都得到了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普通公众的直接认可,但他们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专业判断选出最好的候选人。
《天下》12月8日
《天下》预测2016年度亚洲经济情况:台湾经济从冷冻库微升到冷藏库,会比2015年稍好,但深受区域经贸边缘化之苦;大陆经济成长继续放缓,反贪腐从官员将继续转向国企系统和金融等机构单位;欧洲从经济悬崖边复苏,美国持续看好,亚洲的经济亮点是印度、菲律宾和越南。为何对印度经济前景看好?原因是,莫迪要改革的决心很明显,是做“印度的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