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恐怖主义的幽灵在欧洲上空徘徊

2015-09-10朱宇伦

新民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谢里夫人质枪手

朱宇伦

巴黎,时尚与浪漫之都,慵懒的法国人习惯于在这座繁华的世界级都市里,悠闲而写意地生活。

然而,繁华背后并不尽是平静,几场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事件,让浪漫的法国人手忙脚乱,也让美丽的塞纳河两岸,弥散着淡淡的恐惧。

事件背后,与ISIS等极端组织似有似无的联系,更是在提醒着人们,或许,恐怖主义,就在身边。

危情三日

从1月7日开始,在短短三四天时间里,巴黎接连遭遇了多起带有恐怖主义性质的袭击,造成了多人伤亡。

其中,一家名为《沙尔利周刊》的以出品讽刺漫画而闻名的杂志社,成为了首当其冲的角色。

据外媒报道,1月7日上午11点半,三名蒙面且携带冲锋枪、火箭筒的恐怖分子闯入法国讽刺漫画杂志《沙尔利周刊》位于巴黎的总部,开枪进行疯狂扫射,致使12人身亡。死者中包括四名资深漫画家,此外还有两名警察死亡。这也被认为是40年来法国发生的最血腥的恐怖袭击案件。

这起案件引发了法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月8日,政府方面部署了高达9万人的警察力量和安全部队,在全城搜捕被锁定身份的三名嫌疑人——现年34岁的赛义德· 库阿希和32岁的谢里夫· 库阿希兄弟,以及一名年龄仅18岁的高中生哈米德·穆拉德(后自首并被证实案发时不在场)。

在这样称得上是“天罗地网”的重重封锁围捕之下,库阿希兄弟终究是插翅难飞。

1月9日,两名走投无路的嫌疑人,不得不再度现身。当地时间9日,据法国媒体报道,警方在巴黎东北部地区的塞纳-马恩省小城达马尔坦昂戈埃勒与两名枪手发生交火,枪手绑架了人质后逃离。警方驾车尾随嫌疑人赶到了位于小镇维勒-科特莱的一座印刷厂,与歹徒形成了对峙。警方不久后证实,被追逐的这两名枪手就是制造了《沙尔利周刊》惨案的凶手。

警方称,枪手在逃亡过程中,抢劫了1辆汽车和1名人质,有媒体称人质来自一家公共工程公司。法国出动了5架直升机,上千名警力包围小镇,准备解救人质。

当地时间下午5点左右,经过长时间的对峙,谈判最终无果收场,库阿希兄弟率先发动攻击,法特种部队随即予以还击,几分钟的激烈交火之后,两嫌疑人被击毙,人质被成功解救。

但是,两名极端分子的死,并不意味着恐怖袭击的完结。就在当天下午1时,巴黎东部万塞讷门附近一家犹太食品杂货店(凡森门超市)发生一起人质劫持事件,一男一女两名嫌犯杀死4名人质。法国警方成功将男劫匪击毙,15名人质安全获救,但女劫匪逃脱。

据英国媒体报道,警方发起强攻后,杂货店里至少10名人质逃出,现场附近传出至少四次爆炸声。男性劫持者被击毙,CNN援引警方一名发言人的说法,女性劫持者伪装成人质逃离现场。

事后,经警方证实,被击毙的男性嫌疑人名为阿米蒂·库利巴利,极有可能是前一日在巴黎南郊蒙鲁日枪杀女巡警并打伤1名道路养护人员的凶手。而成功逃脱的女性嫌疑人,名为哈亚特·布美迪安,是库利巴利的女友。

一对兄弟枪手,一对雌雄双杀,发生在三天之內的三起枪击袭击事件,无疑让美丽的巴黎上空,笼罩着厚厚的恐怖主义的阴云。

发生在巴黎的恐怖袭击更是引发了全法国乃至全世界的关注。

据美联社报道,《沙尔利周刊》总部遇袭后不久,许多巴黎人涌向共和国广场,悼念遇难的漫画工作者。其中不乏新闻从业者,但大多数人与这一行业无关。大家挥舞着纸、笔,只为表达对《沙尔利周刊》的支持。集会蔓延到尼斯、马赛、雷恩、里昂等法国城市,总数至少达到10万人。

1月7日晚,法国总统奥朗德宣布,法国8日将举行全国哀悼活动,并降半旗三天悼念7日恐怖袭击事件中的遇害者。

法国总理瓦尔斯9日说,法国会向恐怖主义宣战,而不是和宗教作战。他说:“我们目前正与恐怖主义作战,而不是和宗教或是文化作战。法国有必要采取新措施回应恐怖主义威胁。”

“恐怖分子想达到什么目的?他们想制造恐慌,使法国人互相憎恨。我们必须比他们更强大。”因而,瓦尔斯呼吁法国民众保持团结,不要让恐怖分子得逞。

1月11日,法国370万民众走上街头游行示威,而40多多国政要也纷纷到场以示声援。英国首相卡梅伦,巴黎市长伊达尔歌,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马里总统易卜拉欣·布巴卡尔·凯塔,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理默克尔均出现在人群中。游行的人群高举着印有“不再恐惧”口号的巨大铅笔,每个人手里都拿着写有“我是沙尔利”的纸片。

案件背后

当枪声渐渐平息,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死亡的伤痛,对暴力的恐惧。

进一步了解这一系列袭击的来龙去脉之后,降临在我们头顶的,是更大的忧虑。

首先要从几名袭击者的身份说起——34岁的赛义德· 库阿希和32岁的谢里夫· 库阿希兄弟,兄弟二人均出生于法国,是拥有法国国籍的阿尔及利亚后裔。

然而,这两名土生土长的法国人,似乎并没有试图安分守己地去做一个好公民,他们的人生轨迹,也让我们唏嘘不已。

法国媒体揭示出,兄弟俩中的弟弟谢里夫曾为比萨店送货员。熟悉谢里夫的人说,那时,20岁出头的谢里夫并没有特别地表现出“宗教极端思想”。他喜欢饶舌音乐、喝啤酒、吸大麻,兴趣会在于漂亮女孩儿而非宗教,2005年他还以饶舌歌手身份上了电视——直到遇见当地的宗教人士法里德·本耶图。

本耶图在巴黎组织了一个团体,专门向伊拉克等地的极端武装输送欧洲“志愿人员”。谢里夫很快加入了这个团体,并曾试图前往伊拉克加入极端组织,未果并遭到逮捕,而他在接受审问时给出的理由是——受到了美军虐囚事件的刺激。

后来谢里夫又因被控与一家涉恐企业存在联系,于2008年被判处18个月监禁。2010年,谢里夫又牵扯入涉及一名1995年巴黎地铁爆炸案定罪恐怖分子的越狱图谋,再次进入警方视野,被羁押4个月。

与弟弟相比,关于哥哥赛义德的记录有些稀少,却更富有“传奇色彩”——赛义德2011年曾在也门接受了几个月的军事训练,其间接触了“基地”组织也门分支重要头目安瓦尔·奥拉基。

而在被击毙之前,赛义德在接受法国巴黎BFM电视台的电话采访时声称,自己正是受到了奥拉基的资助,并声称自己是受到“基地”组织的派遣从而发动袭击。

只是,在赛义德的邻居看来,这个平时“不爱说话,不会惹事,脾气不错,总爱穿着穆斯林传统服饰的男人”,竟然会是残忍冷酷的枪手之一,着实令人感到吃惊。

从兄弟二人的外貌、性格和生平来看,两人本不应该成为恐怖袭击的主角,但是,却最终成为了极端宗教主义的牺牲品。

原因恐怕已经很明了——来自“基地”组织的蛊惑与煽动。而日前,基地组织也门分支(AQAP)成员声称巴黎杂志社遇袭案是该组织指导实施的,目的是“为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复仇”,这也就是变相宣布了对此次事件负责。

外媒称,1月11日公开的一段视频似乎显示,杀死一名法国女警察、并在一家犹太人超市打死4名人质的那位枪手曾宣称效忠于“伊斯兰国”组织。他还为发生在《沙尔利周刊》杂志社和犹太人超市的袭击事件进行了辩护。

据美联社1月11日报道,美国“国际恐怖组织搜索情报集团”表示,他们已经核实了这段视频的真实性。片中有一名外表酷似阿梅迪·库利巴利的男子。他手持枪械,正在进行训练,并在“伊斯兰国”组织的标志前面发表了讲话。对于《沙尔利周刊》、法国警察和犹太人超市遭到的袭击,这名男子进行了辩解。

库利巴利用流利的法语对镜头说道:“鉴于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的所作所为完全是合理的。你不能发动了袭击,还指望不受惩罚,于是假扮受害者,搞得好像你不了解情况似的。”

据美国《星条旗报》网站1月10日报道,在本周巴黎一家杂志社遭遇恐怖袭击的消息公布几分钟内,伊斯兰武装组织的支持者们就在社交媒体上称赞这起大屠杀的嫌疑人是“哈里发雄狮”,并赞扬这些杀戮行为。

专家认为库阿希兄弟袭击的专业性和随后与警方的对峙可能会吸引更多的支持者成为武装分子。

英国专家艾曼·塔米米说:“这种行动的特点有助于招募新人。”他说,在巴黎市中心明显精心策划的袭击是“给想要成为组织成员的人的范例”。

至于“基地”组织如何让青年人变得激进化,最终成为恐怖主义的爪牙,手段真的可以说是花样百出。

首先,他们的目标主要锁定为思辨能力差,但又接触网络较多的穆斯林青年人。

通过网络钓到鱼之后,又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对这些年轻人进行洗脑——譬如本案中提到的通过在当地秘密组织所谓的“教会”以传播极端思想。

之后,让已经被洗脑的年轻人接受武装训练,最终成为具有极大破坏力的恐怖分子,本次袭击之中的库阿希兄弟,正是这样的手段之下催生的产物。

无独有偶,从去年开始势头渐盛的ISIS,也在使用着类似的伎俩,被击毙的库利巴利就曾宣称自己效忠于“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并声称是为了捍卫巴勒斯坦人而向犹太社区发动攻击。

值得一提的是库利巴利的女友、如今在逃的布美迪安,几年前,她还是能够穿着比基尼火辣出镜的女郎,如今却早已是身着密不透风的黑色长袍,在树林中练习射击的伊斯兰圣战士,反差之大,足见ISIS蛊惑力之强。

而ISIS对于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态度,也不出人们所料——“伊斯兰国”通过其Al-Bayan电台向两名兄弟枪手致敬,称他们是“英雄”。

更为可怕的是,库利巴利和库阿希兄弟似乎早已认识并且联系密切,分属两个不同极端组织的枪手,在行动之前甚至有过协调的举动。

“ISIS”与“基地”组织,两个正在争夺所谓恐怖主义王冠的组织,手下的成员竟能“协同作战”,可笑,卻又可怕。

毫无疑问,“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组织都有可能从这起流血事件中受益。对“伊斯兰国”组织的武装分子来说,面对美国领导的针对该组织在叙利亚和伊拉克据点的空袭,这是全球圣战中受欢迎的一次“成功”。对“基地”组织来说,这次袭击可以表明该组织仍然在发挥作用,能够在9·11袭击10多年后再次对西方文明的核心国家发动袭击。

为何是巴黎?

在厘清了几大嫌疑人的关系之后,我们不禁要问,袭击的对象,为何是法国,为何是巴黎,又为何偏偏是《沙尔利周刊》?

这还要和《沙尔利周刊》的内容说起,以讽刺漫画闻名的《沙尔利周刊》曾经不止一次地刊登嘲笑、讽刺、挖苦伊斯兰教或是先知穆罕默德的漫画,已经多次引起了法国国内穆斯林的不满,先前,该杂志社就曾遭到过燃烧瓶的攻击。

或许是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力量实在太过强大,尽管遭受过多次攻击,《沙尔利周刊》始终未曾改变自身的漫画风格,最终酿成了如此惨剧——有目击者说,当时枪手询问了人质身份之后,专挑漫画执笔者们下手。

而将恐怖袭击放在法国实施,也昭示了极端组织的险恶用心。由于历史原因和政治诉求,法国和西亚北非国家一直联系密切,法国也成为了欧洲大陆上穆斯林裔居民最多的国家,选择在此处发动袭击,目的很明确,激化种族矛盾与宗教矛盾,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骚乱,从中渔利。由此而可能带来的欧洲极右翼势力的复活,也必将成为各国首脑头疼不已的问题。

法国政府恐怕要为此次的系列枪击案件,负不少责任——在袭击发生之前,库阿希兄弟早已被美国和法国情报部门列入了涉恐“黑名单”多年,只是如此具有恐怖袭击倾向的两人,并未曾引起法国安全部门的重视。

法国在反恐方面的无力也凸显了欧美国家在反恐方面的苍白无力——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里,曾经号称“安全天堂”的澳大利亚与加拿大,纷纷遭遇了史无前例的恐怖袭击事件,如今法国业已沦陷。

美国人长达10年的反恐战争,给伊拉克和阿富汗留下的累累伤疤,无疑更是刺激到了许多穆斯林的心理,成为了极端分子发动恐怖袭击的诱因与借口。

更加令人忧虑的是,此次事件过后,一度式微的“基地”大有东山再起之势。本就势头正盛的ISIS更是丝毫不可忽视,据美国《华盛顿邮报》报道,有逾3000名欧洲人在受过ISIS训练后,返回自己的国家,其中法国至少占1000人,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保持低调,未引人注意。

但在巴黎的攻击事件发生之后,对欧洲来说,这些人现在就像潜在的“定时炸弹”,随时随地都可能引爆。

另据德国《画报》1月11日报道称,根据美国情报单位拦截到的极端组织“伊斯兰国”领导人的通信内容,法国上周频传流血事件,可能是欧洲将遭连串攻击的序幕。

在共同的恐怖主义威胁之下,世界各国有了联合反恐的趋势——1月11日的巴黎,上百万人走上街头,为袭击中的死难者举行哀悼游行。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理默克尔、英国首相卡梅伦、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以及中东、非洲等多国政要也参加了游行——这也是一次各国政要汇聚的机会,表明立场态度,商讨应对恐怖主义的方式方法。在此之前,澳大利亚、西班牙、奥地利等国纷纷有针对性地将加强了反恐安全措施。

只是,当无孔不入的极端组织高喊着“捍卫先知穆罕默德”不断发动恐怖袭击的同时,各国究竟该何去何从?恐怕不是几场会议、几次游行就能解决的问题。

袭击背后,种族、文化与宗教的冲突,战争留下的伤痕,又该如何抚平?

猜你喜欢

谢里夫人质枪手
解救人质
佛系枪手
双人脱困
中国最后一个枪手部落
来块儿糖庆祝吧
巴内政部长称 谢里夫已接近叛国
谢里夫被禁参政搅乱巴政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