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中的新兴经济不应被忽视
2015-09-10袁志辉
袁志辉
7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上半年GDP增长7%,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3%,均略超市场预期。据笔者分析,从经济增长驱动力上来看,宏观经济增长态势比大家预期好的重要原因在于,改革推进过程中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弥补了因传统产业萎缩而带来的负面影响。
传统与新兴产业的冰火两重天
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必然面临传统产业的萎缩和新兴经济的兴旺,即实体经济内部存在着冷热两个极端。
传统产业由于需求低迷,严重产能过剩推高债务杠杆率,进而放大了整个经济金融的系统性风险,将长期处于增速下滑阶段。尤其体现在制造业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的快速持续下滑,并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速自2011年接近15%的高位一路下降到今年4月的6.2%,随后才稳定下来。但是另一方面,以“互联网+”为契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制造、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在近年来取得较快的发展,全面创新、创业的浪潮日渐高涨,释放出极大的经济活力,与传统产业的衰退截然不同。
新兴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由于以重化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快速下行,导致潜在经济增速不断下移,政府必须启动供给层面的改革,为经济找到新的增长点,以维持我国庞大经济体的必要增速。因此政府的推动有利于将资源配置到新兴产业,市场全面创新的需求将被激发;金融层面资本面临重新分配,储蓄存款、房地产投资资金被剥离到创投领域,股权融资爆发取代信贷等间接融资,PE/VC的规模成倍扩张,并且风险投资项目的估值被快速拉升,资本与创新能力获得了绝佳的结合契机。
新兴产业的高速增长对冲了经济下行压力
虽然自2014年以来,实体经济快速下行,全部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累计同比从2014年初的10%高位直线下跌至2015年二季度的6.3%,但是新兴经济相关的增加值仍逆市攀升。受新兴经济影响较为明显的TMT行业(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从2014年初的接近10%缓慢抬升至2015年上半年的接近12%,虽然增长率不大,但是绝对增速仍居于高位,且趋势方向上更是体现出与传统产业迥异的特征。尤其是在一季度,新兴经济相关工业增加值增长较快的阶段,总体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回落速度放缓,说明新兴经济的相对火热对冲了传统经济的下滑。
从具体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看,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过去两年持续保持在10%~12%的高速增长,比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高将近5个百分点。尤其是“互联网+”的相关产业快速增长,网上零售额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今年上半年增长速度将近40%。此外,新能源汽车、铁路机车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增速在50%以上。
从总量上来看,新兴经济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而传统产业主要体现在第二产业。2012年以来,第二产业累计同比增速从10%附近的历史高点快速回落至2015年3月份的6.37%,而同期的第三产业累计同比增速从7.5%逐步回升至8%。至今年二季度末,第二产业累计同比增速进一步跌至6.1%,而第三产业累计同比增速继续增长至8.4%。
经济增长的内部结构变化自2012年已经开始,虽然新兴经济的发展速度远无法对冲传统产业的下跌幅度,但是结构转变的趋势较为明显。从对宏观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来看,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率从2012年的55%下降至当前的39.8%,而同期第三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则从44%增长至56.8%,在权重上已经超过第二产业。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发展空间广阔
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已经超出市场的预期,一定程度上导致发电、钢铁产量、信贷规模等传统重化工业体系的经济增长监测指标指示意义下降。因此,在新兴产业对冲经济下滑压力的同时,也易导致实际经济增长动能的强度与大家的预期不一致。
另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的发展更多依赖技术、资本等进行创新服务方式,不同于重化工业,其生产运营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也相对较低。2015年一季度单位GDP能耗下降5.6%,2015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9%,下降的幅度有所扩大,实际效果已超过政府年初制定的2015年单位GDP能耗下降3.1%的目标,新兴产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如果改革继续推进,那么趋势上新兴经济的强劲发展势头将延续,而传统产业严峻的去产能、去杠杆压力也将存在,因此带来的宏观经济内部结构差异将贯穿新常态的经济改革始末。我们不能过度关注传统经济形态萎缩带来的经济、债务的系统性压力,更应该看到新兴产业的爆炸式增长。
短期经济固然需要逆周期调控的稳增长政策出台,但是政策的着力点会更注重对战略新兴产业的扶持,对传统产业的政策目标仅是延缓跌速,并防止经济及债务的系统性风险。在新常态的宏观经济背景下,未来新兴产业的发展极为广阔,对经济发展态势影响不断增强,并在传统产业改革初步完成后,将实体经济稳定在一个新的均衡增长平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