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出版服务公司典型运营模式比较
2015-09-10李沛
李沛
随着出版产业的不断发展,“出版服务”作为新的业态正在我国崭露头角。实际上,类似这样的出版业态,在国际上已有多年的发展和比较成熟的经验,但在我国还属于成长中的新兴事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化出版、多介质资源、新媒体传播等一系列新技术条件日益成熟,国内出版服务市场迅速扩大,前景十分广阔,涌现出了诸如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等为代表的一批新兴出版服务公司。与此同时,以爱思唯尔、施普林格等为代表的具有传统出版服务优势的老牌国际出版商或出版集团,也纷纷进入中国,拓展这一新的市场领域。
同方知网等国内新兴的数字出版公司多以数据库为主要产品,力求实现学术文献的电子化和网络传播,但由于其不具备纸质出版物的一次出版资质,在其文献资源获取、版权合作、产品设计与运营、产品销售等过程中,也一直在从事已出版文献的整合与加工,实现知识资源的增值,为合作方和客户提供与出版相关的信息服务。施普林格等国际化公司编辑出版能力很强,影响力很大,但因政策等原因迄今未能取得国内实际出版资质,所以,其在中国从事的业务主要是与出版相关的信息咨询服务。这两家具有国内、国际不同背景公司的经营范围都涉及“出版服务”这一特定领域,而鉴于国情、体制、发展路径和市场环境等原因运营模式却迥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版权意识及运作方式的差异
近年来,在我国学术界和出版界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了保护知识产权,尤其是保护署名权和财产收益权的社会气氛和共识。然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相关行业和从业者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相对薄弱,对知识产权保护能够对智力创新所起到的巨大促进作用认识不深。在实际的市场版权交易行为中,这种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的表现为对版权合作模式的认识和理解过于简单、死板,甚至还保留着一些计划经济体制下无偿占用著作权的习性和做法。比如,同方知网学术资料的来源相当一部分是国内硕、博论文,是通过与高校科研单位签订打包合作协议,由管理部门强制要求著作人答辩之前必须签订“自愿”同意其论文可以被无偿使用的授权书。这样做,虽然不花钱集中了大量资源,但不利于提炼和再次开发。而斯普林格等国外出版商非常重视版权问题,即使从已发表论文中抽印几页学术资料给客户,也要保证著作人的版税权益,所以,能够以丰富多样的版权合作模式对已有文献内容进行加工整合,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出版服务。
二、市场意识与经营方式的差异
对于出版服务业来讲,产品原材料是各种优质原创的有版权约束力的知识或信息资源,需要创造性地对这些资源进行梳理、整合、加工,以符合客户的多样需求,实现知识资源的增值利用。在这方面,国内公司与国际出版服务商有明显差距。
(一) 学术资源与合作对象细分不足的差距
一直以来,学术界的学术资源水平良莠不齐,不同的期刊、专著、会议论文、学术报告等质量千差万别,如果对所有的学术资源无差别看待和使用,从商业运营角度是不明智的。同方知网等国内公司在选取文献进行数据库收录时虽然也有所取舍,但往往对已收录的文献一视同仁,仅按照学科领域和来源类别对文献资源进行粗分。在合作模式和下游产品开放方面,优秀文献和普通文献、权威机构与非权威机构等实行的是无差别对待,这样一来,优秀文献资源本能够创造出的市场价值反而被压抑了。与国内公司相反,施普林格对于其代理的版权方则采取了非常灵活的合作方式,根据不同内容、不同产品形式商定版税,尽可能将优秀文献资源的利用潜力发挥到最大,不仅原版权方非常愿意与出版服务公司合作,而且优秀学术成果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
(二) 对客户需求及相应内容细分不足的差异
同方知网等国内公司虽然在销售渠道上也下了颇多功夫,针对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销售对象的不同特点,成立了相应的销售部门进行针对性营销,但由于其在文獻内容上过于追求大而全,对内容质量划分不够科学精细,对于不同需求的客户并没有在文献产品性质上予以差别化对待,因此未能提供真正贴合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达不到应有效果。与此不同的是,施普林格常常根据高校、图书馆、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公司的不同属性、不同需求客户开发定制化的出版产品服务,而非仅根据专业领域把大量文献进行简单打包销售,取得了事半功倍的好效果。
(三) 再加工、再创造能力的差异
将纸质文献电子化,进行数据库管理和网络传播,仅仅是知识资源出版服务整合的第一步,在信息技术日益普及的条件下,对知识资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深入开展符合客户具体需求的多样化服务,是出版服务业大有可为的新领域。以施普林格Healthcare服务项目为例,往往通过对已有的论文、期刊、专著、会议论文、会议视频等进行系统整合和专门梳理,主动寻求符合不同客户需求的产品形式,开发出种类繁多的系列产品。实际服务过程中,则灵活采取文献再版抽印,国外优秀期刊的中文版、会议视频直播有偿观看,学习讨论工作坊、专家论坛等方式。总之,只要有相关的客户需求和资料来源,都可以积极灵活地进行整合和再加工,努力实现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增值。
三、运营组织模式创新的差距
在这方面,施普林格等国际出版集团公司有两个突出的经验做法。
第一,通过“产品线”模式组织有效运营。国际出版服务公司在对出版内容、客户性质和产品形式精细化区分的基础之上,常常采取围绕一个系列产品来组织独立团队的办法,进行专门的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和编辑、制作、销售,构建有利于产品开发和系列服务的组织模式和组织结构。相比之下,同方知网则仍然沿用国内传统的事业单位组织形式,采取的是以总编室为编辑协调中心和把采编中心作为版权合作的实际洽谈部门的办法,技术制作团队和销售团队过于独立,与采编中心联系分散。显然,这样的组织模式与国际出版服务业细分市场服务客户为导向的经营方向相悖。
第二,积极保持和加强同业竞争者之间的合作。由于存在认识不足和实施策略误区,在国内,众多出版服务公司往往各树藩篱、互不往来,像同方知网、万方数据、维普数据、超星图书馆等几家大公司之间开展合作的情况非常有限,与施普林格、爱思唯尔、威科等国际背景出版商在华机构合作则更少,大大限制了其发展空间。而在国际诸知名出版服务公司之间,各种各样的合作活动非常广泛。一家公司拿到了某个版权方的独家代理权或销售权,并不意味着单打独斗,与其他公司没有任何合作的空间,而是存在许多灵活版权合作的机会。如SpringerLink、PubMed等国际知名文献数据库常常也只是提供题录,点击后跳转至相应版权方的网站进行付费下载。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以同方知网为代表的国内出版服务机构虽然有着独特的优势和成熟的市场,收录文献之多、涵盖学科之全、中心网站点击量之大都在全球占据一席之地,但与以施普林格为代表的国际大牌出版服务商在经营理念、运营模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出版服务市场的持续扩大,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摒弃追求大而全和垄断经营的传统模式,构建以版权为核心的经营理念,重视资源、客户和市场精细划分,提升资源再加工能力,创造多样化、定制化的知识信息产品,构建以“产品线”为中心的高效组织结构,加强与竞争者的竞合博弈,应当是中国出版服务行业积极改进的方向。
(作者单位:上海施普林格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