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015-09-10李晓衡刘峥
李晓衡 刘峥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引导他们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和历史使命。
科学规划导引体系
科学规划导引体系,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寓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以此来导引大学生理解、感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思想精髓逐步内化为大学生个体核心价值观的系统工程。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是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因此,必须着力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理解和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此,应着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于教学内容,精彩体现于教学过程,消化吸收于讨论交流之中。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于教学内容,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大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完善大学阶段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有关标准,根据标准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与考试评价之中;同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课程教学,打造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专业课为辅的教育教学内容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于教学过程,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与具体路径,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感到授课内容与他们的思想、心理和行为需求贴近,听课有一种现实感、贴切感和亲切感,上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让大学生不仅是从理性认知上理解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情感认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消化吸收于讨论交流之中,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善于运用理性的智慧之光启迪大学生外,还要深入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从学生最关心的思想、政治、生活、学习、工作和就业问题入手,针对大学生的特点,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互动交流、主题学术沙龙等教育活动,才能激发青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自觉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茁壮成长。
唯物论指出:理论来源于实践。要导引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的生活实践,引领其思想的主流变化,引领其正确面对各个成长阶段的实际问题。这种引领自身就应该置于大学生管理服务的实践之中,必须建立起相应的管理服务机制,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大学生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作为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校园文化已经成为引导推动大学生潜移默化内在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就是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融入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寓教于乐,引导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精神风貌,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心感悟。
深入探析内在机理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理,是大学生通过显性的学习、实践、体验和内在的思辨、选择、融合等活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精髓逐步融入自身价值观并不断固化的运行方式之总和。理性认知、情感共鸣、思想转化、心理调适和沉淀固化五个环节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动态循环系统。大学生正是通过这一循环系统从理性认知、情感共鸣阶段过渡到思想转化阶段,并据此不断调适自己的信念与行为,达到从内心深处接受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纳入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中,成为自身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学习生活实践中不断沉淀固化。
理性认知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前提条件。大学生只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系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理论,在课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开展学术研讨沙龙,才能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在理性认知环节,大学生要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能够明辨是非,懂得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要学会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侵蚀;要学会把各类社会问题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从社会学、心理学和道德观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分析、交流,以提高自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提升自身思想政治觉悟。教师应增强自身的政治坚定性,给大学生树立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自身的时政敏感性,在课上给学生讲深、讲透当今的热点、难点问题,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情感共鸣是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表现出的一种更加强烈的心理倾向。大学生往往对社会焦点问题和自身成长成才问题比较感兴趣,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能够强化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当大学生目睹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为人民群众释疑解惑,能切准时代脉搏,强化问题意识,着力去关注、回应突出的焦点问题,能为自己成长起到指引和推动作用时,就激活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思想转化是大学生在情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进一步认同和理性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心理调适是大学生在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逐渐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不断破解自身发展难题,不断化解心灵深处的精神困惑,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心理认同。
沉淀固化是大学生在心理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反复通过灌输-自学-研讨循环过程对其进一步深化沉淀,并在理论与实际的相互映衬下逐渐固化核心价值观。
不断拓展外化途径
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途径,是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后,通过党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寒暑假社会调研、教学实习和“三下乡”活动等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标准和规范的行为习惯,更大范围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
课外践行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式。党团组织活动、社团组织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也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大学生以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组织为依托,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组织生活,在组织生活中创新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增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效性。我们坚信,通过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大学生党团组织、社团组织和青年志愿者公益活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不断彰显,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推动力量。
日常修养是大学生从日常学习生活的行为习惯中体现出来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注重日常修养是指大学生在思想情操修养过程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在优良学风养成过程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指导,在生活作风修养过程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培养大学生“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为人处事原则,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的小事做起,倡导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寒暑假社会实践不仅能使大学生直面社会,清楚地了解和认识中国国情,亲身感受时代脉搏的跳动,真正地认识到自己肩负“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还能通过体察民情民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执笔:李晓衡 刘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