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纵连横布局区域发展
2015-09-10寇佳丽
寇佳丽
当各式各样的自贸区在全球落地开花的时候,非洲也不甘落后。
据悉,今年6月份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的非洲首脑峰会上,有望正式签署非洲自贸区协定。该协定将涵盖东南非共同市场、东非共同体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涉及26个国家,覆盖人口6.25亿,国内生产总值1.1万亿美元,占非洲经济总量的58%。
有接近非洲自贸区的人士表示,自贸区协定达成后,区内国家之间将全面实现货物贸易零关税,并将通过贸易便利化、吸引外资、统一产品与服务的质量和标准等手段,促进该自贸区经济总体增长。
强强联合
三方自贸区实现内部自由贸易的设想最早于2011年6月在南非约翰内斯堡提出,距今已有近4年的时间。历时多年,当年的设想终于将尘埃落定。
“三合一的趋势不可避免。”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教授张哲坦言。张哲分析,三方自贸区的设立是在非洲一体化趋势带动下进行的,而后者是前者的催化剂。从外部看,不管是国际社会还是跨国企业,都希望非洲成长为流通性高的一体化市场;从内部看,非洲内部的自贸区大大小小已经设立了很多,在政治家和商业人士的推动下,自上世纪80年代至今,成果丰硕。如今,非洲最大自贸区一旦设立,就会以滚雪球的模式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非洲一体化的进程。
目前,“三合一”的最终协议尚未出台,业界分析人士观点各异。但是,从已有的基础来看,三个共同市场的融合有比较扎实的底子。张哲告诉《经济》记者,目前涉及的三方自贸区已经具有比较健全的机构和运作制度,是非洲内发展得最好的区域经济共同体。
资料显示,东南非共同市场于2000年成立非洲第一个自由贸易区,2009年成立关税同盟;东非共同体已经百分之百地实现了减征关税计划,并建立了关税同盟;而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尽管其经济合作进程相对较低,但是在制度设计、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对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李雪冬博士认为,总体而言,这三个次区域组织在削减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交通基础设施、简化行政管理程序、提高通关效率、促进国家之间的货物和人员流通与流动,以及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自由贸易所需的必备条件方面都不同程度地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因此,“它们之间的合并,堪称‘强强联合’。”其发展成果不但将使26个国家的6.25亿人直接受益,还可能通过示范效应、溢出效应等使该大陆其他次区域组织及人民间接受益。
然而,长期关注非洲发展的诸多人士对此次联合抱有谨慎态度。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智彪认为,长期以来,非洲对于一体化和最大自贸区的建设都给外界“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类似的设想不少,真正落实的不多。“想要看这次自贸区结果如何,还是要等到签署结果公布后更客观些。”
需兼顾弱势国家
设想容易被现实搁浅,虎头蛇尾的结局往往也是迫不得已。
云南大学非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梁益坚告诉《经济》记者:“通常来说,小规模经济体在发展上往往容易处于不利的位置。市场分割更容易加剧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各个国家以疆域为界,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并造成区域隔绝,使得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难以流动。”客观上,2013年非洲区域内部贸易额仅占非洲贸易总额的13.2%就是很好的佐证。
而此次即将成立的自贸区,既有南非、埃及与安哥拉这样经济总量位居非洲前五名的区域性经济大国,又有刚果(金)、厄立特里亚、布隆迪等14个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各国的经济实力、发展水平、地缘地位、治理能力以及谈判能力等条件差异巨大。
对最大自贸区持怀疑态度的声音中,有观点认为,自贸区内成员国自身发展的不平衡,会导致该自贸区成立后初期,并非所有成员国都能够受益。
梁益坚指出,南非等区域内的大国将会成为非洲内部贸易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成为未来该地区内部贸易增长的发动机。而自贸区的成立,对于区域内工业基础较为薄弱的国家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他说:“自贸区发展过程中的规模效应和本地市场效应的集聚力作用,将使生产布局发生累积性变化,也会在区域内部改变生产的地区分布,由此产生的发展不均衡性将带来区域差距、极化和锁定现象,致使地区的经济差距扩大。”
李雪冬表示,作为实实在在的命运共同体,如果自贸区内的弱势国家衰退,那么该区域内大国的经济也无法实现持续地增长和发展。他认为,在自贸区路线图的具体设计中,应以照顾“弱势”国家为原则,如在2—5年期限内清除关税、非关税壁垒以及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上,可以考虑给予这些国家较长的期限。“强大富裕的国家应该向其他国家发出明确的信号,那就是这些国家愿意为了自贸区的建立做出力所能及的努力,而且表明推进自贸区的进程并非为了单个国家利益而是为了地区发展。”
具体来说,相对强大富裕的国家短期内利用自贸区发展自身的能力相对较强,他们可以从自身因区内贸易获得的利益中拿出一小部分,设立自贸区基金帮助短期内可能在自贸区的建设中受损的弱势国家提高出口能力,从而促进该自贸区的顺利发展。相对的,资源丰富的国家也可以提供其资源收益中的一小部分,用于区域甚至资源贫瘠的成员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推进整个自贸区进程做出更大的承诺。“任何有长远眼光的国家,都应该主动这样做。”李雪冬说道。
加强多方合作与保障
“但也应该看到,长远看自贸区将使区域内的所有国家都获益是毫无疑问的。”梁益坚肯定地说。他指出,从经济学上讲,无限制的国际贸易对所有参与国来说都是有利的——开放状态会比封闭状况更有利于经济发展,越落后的国家,通过贸易获得的收益就越大。根据他的分析,非洲自贸区一旦成立,落后国家可以通过贸易来获得外国投资、引进吸收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简单地说,落后国家的比较优势恰恰需要通过国际贸易来体现。
李雪冬强调,做好后勤保障服务不可缺少。从区域层面看,实体法与程序法的补充完善和专门司法机构的设立都是必要的。尽管国际法对于成员国往往不具有强制性,但是在解决国家间贸易冲突与障碍方面却能发挥充分作用。从国家层面看,鉴于基础设施是各成员国之间进行自由贸易的有力保障,因此国内与跨国基础设施必须安全、可靠、高效、满足需要并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的确,回溯非洲一体化的历史,法律并未发挥太大作用,一些国家甚至会对实际运行中的基础设施进行干预。因此,完善法律制度,制定适当的管理制度,监督基础设施的管理,促进对基础设施的自由使用,是此次自贸区进程的重点。
曾经的梦想,非洲从未放弃,如今,一体化的目标又近了一步。而作为一直支持非洲发展且寻求合作态度的中国,更希望在非洲最大自贸区建立后可以继续保持两个地区良好的交流和沟通。
去年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非时提出了加强中非合作的“六大工程”和“三大网络”建设,得到了非洲各国的广泛赞同。今年3月,中国又新设了常驻非盟使团。这些充分体现了中方对中非合作以及非洲一体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