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漏人:白天不懂夜的黑

2015-09-10李晗

经济 2015年6期
关键词:听音漏点供水管

李晗

这些管道连接着两个世界:一个地上,一个地下;一个光亮,一个黑暗。这些管道承载着城市里每家每户的用水需求。但随着岁月的流逝,就像人老了会生病一样,这些管道也会出现老化破损等情况,其最终的表现结果,就是管道漏水。

基于这种情况,有了专门为城市供水管道进行检查,确定漏点具体位置的工作人员——听漏人,这只是民间的称呼。这批听漏人给自己的定位是,专为管道查病源的医生,即城市供水管道的“白衣天使”。

作为一名听漏人,许强已经在管道和现实生活中“穿越”了19年。他今年58岁,是北京金海永亮地下管网技术服务公司的总工程师,也是中国第一批听漏人。

5月中旬的一个上午,太阳暖洋洋的,许强和另外一位听漏人许明开车前往预定的听漏地点,他们身穿印有“管网检测”的天蓝色外套、泥巴还未干的网眼运动鞋、拿着2米高的听音杆、撬窨井盖的铁钩以及其他的测漏设备来到了通州区某工厂。

在路途中,许强向《经济》记者讲述了这些年做听漏人的经历,他说:“不了解我们的工作,你就无法理解我们这群人的付出和辛酸。”

听漏,是个技术活

听漏人?初次听到这个名字,人们的第一反应要么是“没听过”,要么是“听?这种挣钱方式真简单。”

这都不是对听漏人的准确理解和定位。首先,听漏人的工作时间以晚上10点到凌晨4点居多,因为这个时间段外界环境最安静,有利于他们听出漏点大小和方位。其次,听漏人的群体并不多,一位资深听漏人向记者表示,听漏人的圈子很小,目前我国的听漏人大概仅有2000人。再者,一般居民并不会接触到听漏人,若出现漏水问题,都是物业出面来找相应的技术公司或上报自来水集团解决。

在国内,最早出现听漏人这个职业是在1996年,当时保定金迪公司在做管线探测的业务时,发现不少客户都会有一种担心——“如果管道出现漏点怎么办?”基于这种市场,金迪公司于1996年成立了漏水调查公司。第一批听漏人也就此诞生。

许强恰好是这股浪潮中为数不多的一位,他最开始也是从事管线探测工作,因为工作需要,就被转到听漏人这一行。在国内,“如果找到比我更早的听漏人,那就是赝品。”许强笑说。

据他透露,金迪公司当时聘请了国外的专家来教他们听漏的方法和技能。国内第一次出现这个行业,大家都是新手,所以要从学习管道的工作流程、工艺和设备等方面系统学习。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候厦门的一个企业漏水很严重,专家就拿着管道线路图,一点点地让他们熟悉各种线路,每个线路图重要的方位应该放哪些设备,设备如何使用,如何测夜间最小水流量等。

“我心里还是惴惴不安的,毕竟这一行业比较新。”许强回忆起当时的心情如是说。他进一步解释道,漏点位置的精度要保证在1米范围内,还要保证让用户满意,达到用户的要求,而漏点一般都很小,到底是否能做到这些,“谁心里也没底,不可预知性太强。”

“既然选择了,就先这么干着吧。”许强也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份执着。这份工作苦就苦在晚上工作。“就像影子一样,不停地找漏查漏。”许强陷入了回忆,早些年,非常辛苦。工作单位没有车,一切都是人工。听漏一般是两人一组,分组行动。那时,他和自己的工友一起抬着发电机,拿着听音杆、相关仪等设备前往检漏点。往往从晚上10点以后才开始工作。

一位工友在地面上看着,防止来往夜车行驶出现事故,另一位听漏人就下到管道里面去一点点勘测情况,排查漏点位置。

“现在条件好了,每组人员基本都配有一辆车,至少不用再自己抬着发电机到处走了。”说到这里,许强长长舒了一口气。

如今,听漏人已经发展到第三代,第二代主要是以师徒相传的方式,第三代一般出自高校开办的测绘班。

有成就,也有委屈

一小时之后,记者随同许强和许明一起到达了通州。他们匆匆买了个煎饼果子填补肚子的空缺。许明说:“这个煎饼果子可能就是今天一天的食物了,下午还要去别的地方测漏。”

许明昨晚两三点钟刚结束工作,第二天早上6点又出发赶赴今天通州的检漏。“忙的时候就是这样,白天和晚上都不闲着。”许明表示已经习惯,“做我们这一行,这都是很正常的。”

匆匆吃完“午饭”,两位听漏人随即进入了工作状态。

许明带着2米长的听音杆开始穿梭于地上和地下。他将听音杆的一端与管道相连,另一端放在自己的耳朵上,通过细微的声音来判断漏点的大小和方位。在不同的地方听一次,许明就能清楚地知道大概漏水的方位。

待该公司的技术人员拿来管线地图后,许明看了一遍,指着图纸胸有成竹地说:“这漏点应该在这个方位,漏点不大,顶多如针眼般大小。”

由于这时该公司还在运转,噪音特别大,许明为了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就决定在周末的时候,再过来一趟把漏点的范围精确在1米内。“这样可以节省公司的开挖成本。”许明解释说。

“这是比较顺利的情况。”许明脸上一直挂着自信的笑容。他和记者聊天的过程中,不时提到,实际上,对他们听漏人来说,钱确实不是主要目的。而能感受到这项工作的社会意义,想到可以为保护水资源贡献出一份力量,才是他们彻夜不休的动力。

去年冬季的一件事更是给了许明继续工作下去的动力。那时,长春一小区因管道漏水,暖气无法供应,供暖公司找了很多个查漏工作人员,都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小区居民饱受霜寒。最终供暖公司找到了许明的工作单位,他晚上到达长春,刚进入小区就看到小区居民都站在门口迎接。当需要撬开被私家车压在下面的井盖时,小区居民几乎全上阵,试图把车子抬起来。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漏点找到了,居民可以正常使用暖气了,供暖公司也解决了心头大患。

临走时,居民热情相送,供暖公司也给了比原先更高的报酬。“自己的技术得到了居民的肯定,是一种幸福,为百姓解决了问题,是一种精神上的收获。”许明说道。

10年来,许明已经准确判断漏点位置千余个,在技术娴熟度和反应灵敏度方面在同行业都处于领先水平。用许强的评价来说就是,“有时候不用下井里面去,许明就能知道漏电在水管还是在其他管道。”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工作时,“几乎每一个听漏人都遇到过被误解和不被理解的时候。”许明话锋一转,他告诉记者,夜间在撬开井盖时的“咚咚咚”声是导致误解的源头,许多居民都会采取制止的方式来禁止听漏人继续查漏。

许明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给北京某小区检查漏点。当时,该小区物业在某一季度的用水量比同期用水量高出很多,小区物业怀疑是管道漏水,就请许明他们来检测并确定具体漏点位置。

晚上10点,许明和另外一名技术工人带着听音杆、井盖钩以及其他一些设备到达该小区。就在许明刚把井盖撬开,准备进行下一步工作时,小区居民就下来阻止,说他们的工作扰民。并且怀疑他们是偷井盖的,百般无奈之下,许明一边说明自己的情况,一边出示工作证。居民依然不相信,有的人居然报案了。

遇到这种情况,许明只能从工作中找到乐趣。他说,“我把工作当做钓鱼。”鱼线就像听音杆,把线一甩出去发现漏点就说明鱼上钩了。如果发现了一个大漏,就相当于钓了一条大鱼。“这时心里别提多畅快了。”

正是这份成就感使许明在遭遇误解时,能够一直坚持下来。这10年来,听漏人由于社会压力被迫转行的比比皆是。“工作本来就很辛苦,再为这些事烦心就太不值当了。”许明咧嘴一笑。

坚守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亲自当了一次听漏人。把听音杆放在耳朵旁边,听到的只有“咕噜咕噜”的声音,犹如煮开的沸水。

“这水声真是大啊,这么大的声音,该有多大的漏洞?”记者满心疑问。许明解释说,这并不是漏水产生的声音,而是水在管道中流动时与管道壁接触所产生的声音。真正漏点产生的声音是很细微的,在漏点很小时,就只有“嘶嘶嘶”的声音。

“这如何能分辨出来?”

许强说,经验和实践是必不可缺的,背后付出的努力更过于一般工作。

刚入职头几年要跟着师傅出去听漏。先由徒弟进行检漏,然后师傅指出不足之处,最后自己总结,再运用到实战中去。以许明学习的过程来说,他每次都认真观察许强的每一个环节怎么做,如果和平时的方法不一样,许明都会想为什么这样做。“正是这些点滴的积累,才造就了现在的他。”许强说。

同为第二代听漏人的宋利鑫也向记者表示,刚开始根本就听不出漏水的声音,当时他师父教他的方法是把自家的水龙头打开,听习惯了水流声之后再听管道漏水的声音,才会听出细微的差别。“只能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练习。”宋利鑫如是说。

练习能分辨出漏点的声音只是听漏人工作中的一环,有了这项技能之后,随之而来的是不定时的出差以及白天、黑夜颠倒的生活。

这也正是听漏人心中的“痛”。

作为城市供水管道的“白衣天使”,他们在为管道诊断时能够游刃有余,但给自己家庭“诊脉”却不那么得心应手。

工作忙的时候,基本上每天都在车里度过。晚上结束了检漏工作,就要奔赴另一地点去接手下一份任务。只有两个人轮番开车才能准时到达指定地点。

这就使得听漏人根本无暇顾及家人。许明和许强都有自己的小家庭,孩子也十几岁了,却都很少见到自己孩子。这10年来,“单位是第一个家,自己的家是第二个家。”许明有些愧疚。此外,他因工作需要,出差也是常态。孩子还小时,可以把妻儿都带过去,现在孩子大点需要上学,就只能自己出差回来之后才能相见。

有时候孩子生病了,也无法在家照顾孩子。

由于从事听漏人职业的人不多,因此他们往往需要南北两地辗转。在南方检漏的过程中,如果碰上炎热的夏季,闷热难忍,下井之后不得不用水一遍遍地从头到脚淋下来,“这样才能稍微解下暑。”许明描述道。

北方地区水管往往埋得很深,并且和其他污水管等埋在一起,污秽不堪。许明说,他自己在地下管道里面走的最长的距离是160米,“当时感觉快要窒息了。”

这些苦、脏、累的付出也为他们公司在同行业中取得了很高的荣誉。他们也未辜负这份荣誉和信赖。前几年,许明等听漏人受北方某公司邀请去查漏点,用了3天时间,把20年没有解决的漏点找到了,造福一方。

从经济利益上来说,许明为他们减免了很大一笔开销。许明向记者透露,当时的漏点比较大,一天保守估计会漏掉1700吨水,水如果以一吨12元的价格来算,那么一年就节省了7446000元,20年就能节省约1.5亿元。

“其他隐性的还未计入。”许明如是说。

目前北京金海永亮公司一共有30余名员工,现在都被分派在全国各地,北京只有几个人。“人手很紧缺。”许明向记者建议,“我国水资源缺乏,听漏行业亟需人才。”现在他们工作的“新常态”往往是前一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钟,回来睡两三个小时又要奔赴另一处去查漏。

未来,听漏人不会消失

要说这么多的付出,他们收获了什么?也许他们自己心里都有一个衡量的标准,或是这么多年来,同事之间的情分,或是对自己所做工作的一份热爱,或是帮别人找到漏水点的欣喜……至少,可以从直观上显示出来的是他们对城市管道的熟悉程度。

“你在百度上搜不到的线路,我们都知道。”在回去的途中,许明向记者表示。每到一个城市,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管道。

完成了通州的检漏,记者随着许强一起来到北京工业大学,在这里,许强要作为一场讲座的客座嘉宾,用自己多年的实践经历来帮助学生融入理论,包括如何使用仪器,每一个数据表示什么意思,每个管道在哪里会有拐点等,以便于以后备案。

中午11点,讲座开始。许强亲手演示,耐心地讲解每一个细节,手举着仪器一点点排查。“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排查手段。”在旁边观看的许明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凡是做过听漏的共组的工作人员基本上都对城市的供水管道非常熟悉。“在百度上搜不出来的管线,我们都知道。”许明说。

并不是每一个漏点都非常好找。而听漏人的工作目的就是找到漏点位置。如果无功而返,就相当于之前的努力都是白费。

“一般10个漏点,能找到7个就算很好的成绩。”宋利鑫告诉记者。据他多年的经验,一般春天和冬天,管道漏水会比较严重。以北方为例,冬季室外温度低,管道压迫后裂开会造成漏水。另一方面来说,自然原因造成的地面沉降也会压迫地下供水管道,从而使管道接口处出现漏点。

目前为止,宋利鑫已经在听漏行业做了8年,探管道2万公里。从近些年管道听漏的情况看,宋利鑫认为:“现在这行越来越不好做了。”

他解释说,以前管道出现漏点主要原因是管道老化,现在很多城市的供水管道都已经慢慢换成了PE管道,这种塑料管道是不传声的。听漏的难度也会相应增大。

目前,DMA(独立计量区)分区测量技术在国内也有运用,这项技术能很大程度上降低听漏人的工作量。根据北京自来水集团给《经济》记者提供的资料显示,在北京亦庄独立计量示范区采取“四级”流量监控,所有水量计量数据将定时传输到“DMA数据管理系统”中,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为调整供水管网压力、控制管网漏损提供了技术支撑。

这项技术有以下几项优势:一是在供水管网亦庄地区供水主干线入口处安装流量计和压力调节装置,能实现对该区域供水管网整体压力的控制;二是在小区或单位供水管线入口处安装流量计,能实现对小区用水情况的监控;三是对小区楼门表用水计量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四是对用户终端用水计量情况进行定期统计分析。当小区夜间最小流量或两级之间的水量发生异常变化时,就可以判断供水管网可能存在破损隐患及管网破损的位置,就可以为快速抢修提供有力支撑。

“从范围上来说,会缩小很多。”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副教授刘书明在接受《经济》记者采访时解释道,至少可以把范围从茫茫大海缩小至每个小区,但听漏人并不会最终消失。“从国际经验来看,都是采用先进仪器和人工相结合的方法,从而降低由漏水造成的损失。”刘书明强调。

从城市地下管道的有序运行来说,这些听漏人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地下管道错综复杂,一旦出现失误都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每当图纸上的线路出现了错误或者并不确定时,我们就必须一点一点排查。”许明说。

记者采访结束时,已经华灯初上。而城市管道听漏人再次带上仪器,穿梭在管道的两重世界中,他们的身影在城市的黑夜中也渐渐模糊……

猜你喜欢

听音漏点供水管
二次供水管道漏损预警方法的分析和选择
桂林市供水管网在线水力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初探
海底管线漏点修复技术探讨
高含硫气井完井管柱多漏点泄漏规律与控制
由“听音为字”看“戏”“䏘”“丫麻”
一种查壳体的低漏率漏点检测方法
我们班的“朱漏点”
修订版PEP 六年级英语毕业检测题
用EPANET确定供水管网的最不利配水点
听音训练对汉语单音节听感清晰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