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探析
2015-09-10张国浩
[摘 要]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是保障团组织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基础,是党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同时是一项常干常新的工作。本文通过分析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重要意义,梳理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面临的新挑战,提出通过着重推进宣传工作的导向化、信息化、服务化、理论化、制度化,探索宣传工作新模式,全面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关键词]共青团;青年学生;宣传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149 — 02
宣传工作是一项社会舆论活动,其任务是传播一定的思想、理论、主张,表现出强烈的意识形态取向。共青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这一政治属性决定高校共青团必须努力做好宣传工作,为党巩固和发展高校青年学生群众基础。近年来,各高校共青团组织进一步重视宣传工作,相继成立各类传媒组织,竭力拓展宣传工作覆盖面和影响力,应对日新月异的信息环境,服务和满足青年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一、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意义
(一)是思想引领的重要载体。青年学生思想引领工作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系统工程,做好团的宣传工作引领青年成长是共青团组织服务党的工作大局、当好党的助手的重要途径。当前青年人思想所具有的活跃性及可塑性最强,所具有的波动性最大,当各种流行文化、新鲜事物扑面而来的时候,很多青年学生在兴奋之余却是迷惑和无所适从,因此对青年学生思想状态的关注、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具体的宣传载体将共青团组织的教育内容传递给青年学生,使青年学生自觉接受并认同,从而引领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是沟通交流的重要渠道。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承担着增进学校和广大青年学生沟通交流的桥梁作用。党团有关路线、方针和政策通过宣传工作得到青年学生的了解和拥护;学校的团学动态信息、教育教学信息、发展规划信息等通过宣传工作得到青年学生的关注和响应;学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矛盾和困难通过宣传工作得到青年学生的理解和支持。准确分析和把握青年学生思想动态,通过宣传工作积极反映大家的愿望和期待,为学校及时掌握青年学生思想状况提供渠道,为学校及时疏导和化解矛盾提供第一手参考资料,为推进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三)是风采展示的重要途径。在当今“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信息时代,宣传工作是一项内聚人心、外塑形象的工作。面向校内宣传共青团的历史现状和光辉形象,使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理解团的理想和宗旨,让广大团干部、青年学生感受到学校共青团的发展变化,起到“鼓士气、强信心、聚人心”的作用。通过宣传和展示青春向上、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调动青年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共青团组织赢得广泛青年粉丝。对外宣传学校共青团工作开展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让社会各界感受到共青团工作的魅力,为共青团组织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宣传队伍欠佳,缺乏组织架构。高校共青团宣传队伍多由年轻团干部和在校青年学生兼任,多数青年学生对共青团宣传工作认识不深,缺乏新闻宣传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宣传队伍专业化程度不足,日常的学习培训不够系统和规范,宣传意识欠缺,这些问题都在影响着共青团宣传工作的有效开展。宣传工作的开展往往单独依靠高校校团委宣传部门力量,过程中没有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职能优势,没有充分调动院系团委、年级团总支、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等各级层团学干部的积极性,没有有效借助社会新闻媒体、校内相关部门的力量支持,没有建设形成宣传工作的网格化组织架构。〔1〕
(二)宣传深度不足,缺乏总结提炼。宣传工作往往就事论事,只考虑新闻的时效性,重视数量的积累,忽略了对质量的把关,尽管通过多种媒介和途径吸引关注,但青年学生的反应却十分冷淡。很多时候,没有从繁多的宣传素材中找到典型、抓住特色,没有深入挖掘事物内涵来保障宣传的深度,使得宣传内容缺乏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和导向性,忽视了宣传的本质所在。大量的宣传缺乏形式的创新和语言的提炼,给青年学生留下的印象不深,只停留在青年学生的视觉层面,并未深入和触动其心,成为不了青年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很难起到寓教于宣的作用。〔2〕
(三)宣传节奏无序,缺乏统筹规划。宣传工作没有按照轻重缓急状况进行布置和落实,对重点宣传工作没有进行统筹规划和全局把握,对重点活动和重大典型的宣传报道没有进行超前策划,难以突出特色亮点进行宣传,使得宣传工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时候仅仅为了完成上级布置的工作任务,宣传工作杂乱无章、随意性强,未能充分考虑活动的受众欢迎度及实效,导致宣传效果与初衷大相径庭。部分高校虽然宣传力度较大,但宣传方法、渠道单一,宣传手段也缺乏创新,空洞、呆板的单纯口号、简单标语铺天盖地,给青年学生应接不暇、无心以对的感受,反而降低了宣传内容的受关注程度,宣传工作难以发挥良好功效。
三、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模式探索
(一)突出思想引领,保证宣传工作导向化。目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交锋,思想文化领域斗争形势依然深刻复杂,这就要求高校共青团组织要将宣传具有导向性的主旋律思想文化作为一项服务党政工作大局的政治任务来抓。要积极构建由团组织主导、宣传骨干带动、新闻社团推进、广大青年参与的宣传工作格局,有效推动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深入开展。各级团学媒体应围绕不同时间段工作重点,围绕青年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多样、生动、活泼的宣传活动,引导青年学生积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通过青年校媒中心、新闻宣传类社团、大学生记者团等载体,利用网络、宣传栏、报刊杂志等阵地,对“与信仰对话”、“助力中国梦”等主题讲座、论坛、报告会等进行多渠道、深层次发掘报道,引导青年学生牢固树立进取奉献的精神追求。〔3〕
(二)发展新兴媒体,保障宣传工作信息化。信息技术发展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行为方式,高校共青团组织要敢于打破传统宣传习惯,用青年学生喜欢的新的沟通、交流、聚集和联络的方式开展工作,不断探索和创新共青团宣传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途径,例如,成立青年文化传媒中心、新媒体发展中心等类型组织,充分运用微博、微信、QQ、飞信、人人网、团学网站等团属网络新媒体开展宣传工作。积极做好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对接,做到信息共享、采编共享、技术共享,强化团属媒体的叠加和共振效应,激发创新活力,提高传播质量和传播效率。要注重培养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借助发展新媒体应用契机,推进宣传工作信息化,构建扁平化、多层级、快捷、高效的交流沟通渠道和机制,营造积极、健康、益趣的网络文化氛围。〔4〕
(三)设计形式载体,推进宣传工作形象化。采取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方法、喜闻乐见的形式载体,不断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生动、活泼、多样的宣传方式实现对青年学生的正确引导。设计和开发适应青年学生特点的音乐、电影、戏剧、舞蹈、漫画等,开展覆盖面广、感染力强的产品形象化宣传。挖掘和塑造可亲可近、可比可学的典型榜样,感召和激励青年学生学习先进,开展鲜明具体、生动活泼的示范形象化宣传。同时以文体艺术、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等形式开展灵活多样、信息丰富的活动性宣传,如,通过深入基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青年学生有机会施展才华、磨练意志、传播现代文明,团干部有机会接下地气、汲取营养、提升宣传能力,同时面向社会宣传了共青团的工作,展现了共青团的风采,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实现人才培养与对外宣传的双丰收。
(四)注重调查研究,实现宣传工作理论化。称职的团干部,需要扎根于青年学生之中,做青年学生信赖的朋友。团干部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联系青年学生,寻找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做好信息梳理和分析,形成科学思路,为共青团宣传工作提供持续理论支持。做到常态联系青年,围绕团课微讲堂、主题微调研、青年微联系、实现微心愿、榜样微访谈、助困微善举等主题,切实深入开展走基层、办实事活动,在帮助困难青年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积累原始宣传素材、扑捉工作灵感,进一步找准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掌握青年学生所思所想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青年学生特点的宣传方式和方法,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创新高效的服务做好共青团宣传工作。同时要注重对宣传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善于运用理论研究成果推进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科学发展。
(五)完善运作机制,促进宣传工作制度化。强化工作制度建设,完善宣传工作审稿制度、培训制度、奖惩制度、目标管理考核制度等管理办法。建立各类宣传平台日常管理办法,规范宣传内容的制作发布流程。完善舆情应急处置机制,组建一支稳定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对各类舆情进行采集研判,对负面舆情进行有效处理。对宣传工作进行年度总结考核,如评选宣传工作先进集体、新媒体建设创新奖、十佳新闻奖、优秀宣传员等,激发宣传工作人员的热情和积极性。加强宣传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专题学习、考察交流、组织培训班等有效途径提高工作人员综合能力。组建网格化宣传工作团队,挑选得力骨干担任管理员,对宣传平台进行日常维护,主动发现问题,及时与安保部门、心理健康危机干预部门信息共享,保障共青团宣传工作平稳良性发展。
四、结束语
做好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加强和改进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是校园思想文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作为高校共青团宣传队伍成员,我们需要锐意创新、开拓进取,在梳理总结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开展调查研究,学习先进的宣传工作理念,结合学校团学工作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探索高校共青团宣传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梁艳.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宣传信息工作浅谈〔J〕.学习月刊,2014,(16):92-93.
〔2〕秦宁.新时期高校共青团组织宣传工作初探〔J〕.改革与开放,2012,(10):190-191.
〔3〕孔繁燕.试析新时期加强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0,(05):79-81.
〔4〕李海洋,张国浩.高校共青团微博工作创新与大学生心理资本培育〔J〕.前沿,2013,(14):186-187.
〔责任编辑:侯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