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的契丹和草原丝绸之路
2015-09-10王坤傅惟光
王坤 傅惟光
[摘 要]一般认为“丝绸之路”贯穿了欧亚大路沙漠地带,考古资料证明丝绸之路事实上除沙漠外,还存在一条鲜为人知的草原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始于新石器时代,经草原青铜文化时代,兴盛于汉唐,辽契丹进一步打通了草原丝绸之路。
[关键词] 契丹;丝绸之路; 辽代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6 — 0083 — 02
一、关于草原丝绸之路
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打通了中国和欧亚大陆的联系,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实现了,文化的汲取与经济发展。但是在世界文明史上发挥重要作用的丝绸之路,一般认为是贯穿于欧亚大陆沙漠地带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事实上除沙漠之外,还存在一条“草原丝绸之路”。欧亚大陆草原和沙漠相接,草原的沙化形成了沙漠,草原和沙漠并行连结了东方和西方。草原上生活着不同的游牧民族,他们逐水草而居,活动范围十分广泛,是相对流动的人群。草原民族创造了丰富的草原民族文化,马背文化,他们视野广阔,思维开放,曾经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强大作出历史性的贡献。但是草原民族开创的这条草原丝绸之路,却鲜为人知,甚至于被忽视。1989年我国的学者,曾举行过一次“关于草原丝绸之路”学术讨论会。学者们认为,考古资料证明,在广袤的草原上,存在一条鲜为人知的“草原丝绸之路”,曾经是中国与西方世界交流较早的通道之一。并认为时间上,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时期。兴于秦汉,盛于隋唐。从空间上,大体由蒙古高原东南端的辽河上游,越过大兴安岭,沿阴山南北向西,经天山南北,转经高昌,进入亚欧草原地带,形成一条草原丝绸之路的干线。后来游牧民族的契丹人,利用和开拓了这条草原丝绸之路,沟通和发展了草原丝绸之路。
二、草原丝绸之路的渊源
从考古资料上看,草原丝绸之路,可能还要早于“红山文化”时期。因为我国北方草原沙漠地带,在新石器时代盛行着一种细石器文化。这种细石器文化,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代表,分布相当广泛,从东到西横贯欧亚大陆。
著名的昂昂溪细石器文化,经碳14测定上限已达到七千年,昂昂溪细石器文化在空间上,是这种草原文化的一个中间环节,经历了一种文化产生、发展和传播的缓慢过程,所以上限不止于“红山文化”的五千年历史。
从夏商,迄两汉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地带盛行着具有鲜明草原民族文化特点的“草原青铜文化”。这种我国北方草原地区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中,经常出现铜牌饰、铜带钩、铜泡、马具等的动物纹饰装饰。过去习惯称之为“斯基泰野兽纹”和“鄂尔多斯式铜器”。这种动物纹饰在我国大体分布在北方草原地区,主要包括内蒙古、河北北部、辽宁、吉林,以及山西、陕西、宁夏部分地区和黑龙江省西部。这种以动物纹饰装饰的草原青铜文化,在欧亚大陆的草原地带非常盛行,分布地域相当广泛。除我国北方地区外,在蒙古、南西伯利亚、阿尔泰、哈萨克斯坦,直至黑海南岸都很盛行。这不仅同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关,同时得益于草原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
至于唐代以来器物上出现的千变万化的,宝相花、莲花均是丝绸之路引进来的外来风格。外来风格的引进,丰富了中国装饰图案的内容和形式,扫除呆板,带来了活泼的气息。这些不仅反映在生活用品的装饰上,也反映在壁画、舞蹈、音乐和开放的思想意识方面。
三、契丹和草原丝绸之路
辽代北方的契丹族逐渐强大,契丹是我国历史上活跃在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契丹”最早见于《魏书·契丹传》,属于我国北方的东胡系。契丹各部,原与宇文、库莫奚两部一起游牧。公元344年,前燕慕容觥进攻宇文逸豆归,契丹同时被击溃,于是从鲜卑族中分离出来,自号“契丹”,游牧于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老哈河)流域,分布在辽河以西及大凌河以北一带。西与奚族为邻,东接靺鞨,东南至高丽,北接室韦。
辽朝(907-1125年),是我国契丹族为主体的北部中国的区域性政权,与宋和西夏三分天下。辽契丹族早期活动主要是在今内蒙古赤峰市一带,建立政权后很快就统治了黑龙江流域的广大地区。
契丹一词的含义有多种说话。一般认为源于鲜卑酋长名字演变而来;再就是“镔铁”说《金史》载有:“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
又有“草原”说。室韦,蒙语、达斡尔语为森林,“契丹”可能是和森林相对应的“草原”。在蒙语中契丹、同满语必罕同音、同意,同为草原。
看来契丹还是同草原有着密切关系的,以草原为生,在草原上兴起壮大。契丹政权利用草原丝绸之路,加强了内地与西部的联系,通过经济和文化交流、发展和壮大了自己。其统治区域也大体在“草原丝绸之路”之内。契丹不再走向西安、开封,而是东进,把这条东西交流的主线延伸到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赤峰林东镇)。西北诸部的物资通过朝贡和贸易,沿着这条畅通的“草原丝绸之路”,不断的进入契丹。
四、黑龙江西部辽墓考古资料,印证了草原丝绸之路
契丹人建辽后,很快统治了黑龙江地区。近年来黑龙江省西部地区,不断有辽墓被发现。契丹族的葬俗,在建辽前以树葬加火葬为主,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特点,有大量带有“灵魂”出入孔的陶罐葬具出土。黑龙江没有发现大型的辽代砖室墓,辽墓多为竖穴土坑墓,单室穹顶石室墓,还有比较少见的单室砖室墓,时间约为辽中期,多数无葬具,随葬品也很少。
黑龙江西部的嫩江流域,主要是辽代的突鞠部,系太祖二十部中的第九部。《隋书》载:“室韦,契丹之类也,其南者为契丹,在北者为室韦。”嫩江上游为室韦,齐齐哈尔所处嫩江流域正是草原和森林的交汇地带,草原地带的嫩江中下游生活着契丹人。齐齐哈尔的名称缘于东胡语系中的“草原”。契丹也为草原之意,俄语中称中国为契丹,齐齐哈尔是吉答、契丹、必罕的音转,均为草原的意思。嫩江流域,自古就是北方草原民族游牧、渔猎的地方,齐齐哈尔历来被称为“草原”或天然牧场,嫩江流域有丰富的草原民族文化,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和通道。
嫩江流域的辽墓集中于嫩江中下游和嫩江以西的草原和山地相接的地带。发现的辽墓,有泰来县境内的单室砖室墓,富拉尔基穹顶单室石室墓和土坑墓,龙江县辽代穹顶单室石室墓,而齐齐哈尔所处嫩江中游多为土坑墓,嫩江上游没有发现辽代墓葬。富拉尔基1987年发现的辽代土坑墓,已有棺椁。出土器物的瓷器有镂花白瓷盏为莲花水波纹图案,梅瓶为白地铁花四蝶牡丹图案,两件瓷器的图案装饰风格虽为辽代,但却缘于东西方文化交流,牡丹和莲花装饰风格,自唐代即已由丝路传入中国。出土的一枝金钗,钗头占全长的三分之一装饰了浮雕牡丹缠枝图案。
1985年龙江县合山乡辽代石室墓出土的长方形铜带箍的线刻水波纹图案,也来自丝绸之路的外来风格。1984年10月27日,齐齐哈尔梅里斯长岗子乡,辽代土坑墓出土了鎏金镂空铜带銙和部分马具饰件。带銙由带卡、带头、节约三部分组成。镂空图案制作十分精细,以葡萄、忍冬花和缠枝构成图案,造型生动活泼,均衡对称,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种图案的形式和风格在雷圭元、李骐先生编著的《中外图案装饰风格》一书中,归类于古希腊图案装饰风格。以莲状叶和忍冬花作为连续和单独纹样是希腊特产。这种双层缀在织物上鎏金镂空铜带銙和马具饰件绝非平民所用,也非当地制造,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器物,或来自贡品,或来自草原丝绸之路的商业贸易往来,来源于东西方的文化和物资交流。
五、契丹族的历史贡献
契丹族自秦汉时期,由东胡鲜卑发展而来,隋唐时期,在辽河流域得到进一步发展。
辽为金所灭后,耶律大石带领部分契丹人和所属各部人马,转移到现在的新疆西部和中亚一带,建立了西辽政权,长达88年。
辽朝兴盛时期,是与我国中原地区五代、北宋王朝并立的王朝。辽朝的疆域《辽史·地理志》载“东至海,西至金山,暨于流沙,北至胪朐河,南至白沟,幅员万里”。南与北宋接壤,西与西夏接连,东至高丽,东北越过黑龙江外兴安岭直至海上,北边包括现在我国边界迤北的大片地域。辽朝打破了秦汉以来,以长城为界农牧分离的局面,统合了南北中国。并受儒家思想影响,大量吸收汉人,第一次以“中国”自居。契丹及国,城市迅速发展,相继建立了五京,以围绕上京、中京的小城镇星罗密布,城市经济的繁荣,使燕京(今北京)成为金、元、明、清的首都奠定了基础,拉开了今北京八百年建都史的序幕。契丹族巩固了中国的北方,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交往与融合,沟通了东西方的联系。葱岭以西的波斯、大食,高丽及大海之东的日本,无不遣使通好。
现在的俄罗斯、希腊、伊朗、土耳其等称中国的发音仍为“契丹”。
六、草原丝绸之路源远流长
契丹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古老民族,在中国历史上对中华文明作出过突出的贡献,在后来的民族大融合中,不再有契丹一族。但是在我们的现代民族中,达斡尔为契丹后裔,世代居住在以齐齐哈尔为中心的嫩江流域,并且仍保留着一些世代相传的古老民俗。达斡尔人善种西瓜,西瓜是辽时契丹人从回鹘引进来的,很久以后才由契丹人传入中原。现在齐齐哈尔郊区达斡尔人种的西瓜仍然很出名,雅尔塞的西瓜曾进过“中南海”,达斡尔人仍继承来自草原丝绸之路种西瓜的传统。
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开拓了联结东西方的草原丝绸之路,辽代的契丹人发展了草原丝绸之路。契丹族开发和建设了我国的北方,在二百余年的时间里,经济和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为稳定祖国的北疆,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草原丝绸之路有其深远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研究和探讨“草原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渊源,会给我们带来更加繁荣的东西方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扩大我国目前倡导的“一路一带”丝绸之路的活动范围和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横向发展的空间。
〔责任编辑:张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