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读《光荣与梦想》

2015-09-10苗师傅

中国民商 2015年7期
关键词:文学青年曼彻斯特光荣

苗师傅

一个美国人说:“我认为,一本书应该读三遍,第一遍是年轻时读,第二遍是成熟之后读,第三遍是年老以后再读,这样就等于读了三本不同的书,无知懵懂的年轻人会逐渐积累人生的经验,从一本书中读到不同的东西。”这番话是针对威廉·曼彻斯特《总统之死》一书说的,去年11月是肯尼迪总统遇刺40周年纪念,许多人重新阅读了《总统之死》。这本书的精装本曾经卖出过130万本。

现在,曼彻斯特的另一本书在中国被重新阅读,那就是他的《光荣与梦想》。在上个世纪80年代,商务印书馆发行过这本书,后因版权问题迟迟未能再版,2004年2月,海南出版社以几千美元的价格购得中文简体字版权重新刊印。

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曾经影响过一代文字工作者,特别是怀有远大理想的媒体从业者。后来,光荣与梦想成为一个固定词组,与之出现频率相当的另一个词组是“美丽与哀愁”。

在我拿到新版的《光荣与梦想》之后,迫不及待地重读了一遍,在这本书的结尾之处,我终于发现它在十几年前为什么打动我。作者在最后一段提到了弗罗斯特的诗和托马斯·沃尔夫,他还用菲茨杰拉德的句子来结尾:“所以我们掉转船头,逆时代潮流而行,不间歇地向过去驶去。”它打动我的是文学青年叙述历史的鲁莽,它的英文原名是“叙述史”而非我们曾翻译过的“实录”。1932年,作者的历史篇章开始之时,他才10岁,但这不耽误人家通过材料与档案追述,文学青年在纪实性的写作中可以获得一种操纵历史的快感,或者说“记者的牛逼感”,这种感觉催生了我们这里许多虚妄的报告文学。

曼彻斯特是位有责任感的历史作家,他说过,学校里的历史教育是片面的,日本人的历史教育就是典型,人民需要了解历史,在学校里学的那些还远远不够。对80年代的中国年轻人来说,在那个信息贫乏的时代,能有那样通俗热闹的读物是不寻常的。这位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渗透着情感,他对一代美国人曾经这样评价“孤僻的、谨慎的、缺乏想象力的、琐碎的、没有冒险精神的、沉默的”,1951年11月5日一期《时代》周刊以“沉默的一代”来描绘1925年~1942年出生的美国人。

与曼彻斯特的形容词相对应,“开放的、鲁莽的、充满想象力、大气的、敢于冒险的、爽朗的”也许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拥有的气氛(或者是拥有一部分),在那样的时候,我们这些文学青年被《光荣与梦想》等书籍激发出一种历史感,总踮起脚攥着拳头想改变点什么,但在庸常的中年生活开始之后,我已经不习惯于从高处想问题——比如说伟大的小说与伟大的新闻何者更伟大,而是从低处瞎琢磨——那么多烂新闻那么多烂小说何者更无聊。《光荣与梦想》的再版不能将昔日的光荣与梦想灌注到如今这纷乱、琐碎、轻浮的年代中,但我也不打算“逆时代潮流而行,不间歇地向过去驶去”,原来的那个年代也并不一定更美好。

作者:[美]艾伦·韦斯曼

版本: 重庆出版社

上榜理由

这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田野调查式的作品,探究了地球彻底瘫痪之前究竟能承载多少人口这一复杂的命题。艾伦·韦斯曼潜心研究数年,足迹遍布20多个国家,与各国科学家、政治家、宗教学家交流,探讨世界人口究竟应该保有怎样的数量上限,以及如何面对一个拥有“我们”的世界。作者细致描述了人类日积月累的现实行为对未来所产生的萌芽式的正面影响,揭示出最迅速又实际可行的使地球和当下生活回归平衡的方法。这部作品已经在世界引爆话题,引发学者和普通读者探讨和反省:作为高级生物的人类,用怎样的方式生存才不会让地球的承受力走到极限。

作者:(美)泰勒·考恩

版本: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上榜理由

金融海啸过后,所有人都以为经济会复苏。但是劳动力和资本回报率却依然呈现停滞状态。也许事情远不是我们以为的那么简单。经济大停滞?科技大停滞!但新一轮创新大潮正奔涌而来,以云计算、大数据为主要特征的“万物皆互联、无处不计算”会否冲破停滞,拉动经济发展?谁,又能率先跨越?经济学家泰勒·考恩追索经济困境的根源,揭开收入增长停滞、生活水平停滞、全球经济停滞的成因。

作者: (美)斯金纳

版本: 中信出版社

上榜理由

当下已进入数字化新金融时代,马云所说的“如果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已经为传统银行敲响了警钟。在各类新金融形式层出不穷的年代,传统金融时代的霸主该如何应对和转型?它们是否已注定消亡?著名金融业评论家斯金纳从全球新型银行出发,结合转型期间的各方面挑战和障碍,以最直接明了的方式,给出最可行、最具体的应对方案。对渴望在数字化金融时代更进一步发展的传统银行来说,这本书必读。

作者: 马立诚

版本: 东方出版社

上榜理由

本书呈现给广大读者的是1977年至今40年,深刻影响中国改革决策以及社会启蒙的主要社会思潮。这些社会思潮,既是不同历史背景下具体问题的产物,又是企图解决中国各种问题的药方,它们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或隐或显,大小各异。彼此之间,或激烈争辩,或部分重合。在书中,作者不仅呈现了这些社会思潮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历程中的较量与博弈,也试图在不同思潮之间,寻求有助于推动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最基本底线和共识,从而为读者把握未来趋向提供一把钥匙。

猜你喜欢

文学青年曼彻斯特光荣
光荣升旗手
观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观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
永远的光荣
还有多少光荣正在远去
ON THE TRAIL OF THE CHINESE HIPSTER
论《文学青年》的作家群体
光荣少年
让更多的文学青年成长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