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低碳激励机制要素研究

2015-09-10麦海燕麦海娟

会计之友 2015年17期
关键词:指标体系

麦海燕++麦海娟

【摘 要】 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低碳产品因其售价高必然会受到高碳产品售价低的驱逐,从而获利空间少,市场需求小,企业必然缺乏实施低碳的动力。文章从建立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出发,在回顾我国现行企业激励机制的基础上,阐述了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提出了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的四大要素——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标准、激励原则。最后指出了我国目前实施低碳激励机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旨在为激励企业实施低碳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低碳激励机制; 碳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3;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5)17-0069-04z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经济,其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利用和低碳、无碳能源开发。世界经济在经历了工业化、信息化之后,正在走向低碳化。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能源白皮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并引入了气候变化税、碳排放贸易基金、碳信托交易基金、可再生能源配额等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主流的战略选择。

一、建立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那些使用新能源的企业,其能源获取成本相对于高碳能源来说呈现出较高的态势,高成本必然需要高售价才能得以补偿、获利,在高碳能源成本依然相对廉价的今天,低碳产品因其售价高必然会受到高碳产品售价低的驱逐,从而获利空间少,市场需求小,企业必然缺乏实施低碳的动力。因此,政府部门制定怎样的低碳激励机制才能调动起企业低碳积极性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综观我国低碳激励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其现状概述如下:

(一)政府部门的低碳激励实践中缺乏相关激励政策

目前我国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激励手段通常有财政拨款、贴息贷款、税收返还等,然而现有的这些激励机制在鼓励企业实施低碳方面,很难收到预期的激励效果。原因有二:其一,现有激励机制对企业生产经营所造成的环境影响(如二氧化碳排放引发的温室气体效应)较少涉及,相比较而言,更加注重企业经济效益的达标与增长,这样的激励导向必然会向企业传递经济效益至上的不利信息,从而使得企业对环境绩效无暇顾及,发展低碳经济的动力严重不足;其二,试点中的低碳激励机制因缺乏相应的考核标准急需完善。

(二)学术界的低碳激励理论仍以传统财务绩效评价为主流

目前,学术界对企业低碳绩效评价的研究渐渐成为热点,这些研究对企业低碳水平的评价方法主要存在两种倾向:一是以传统财务指标为主,强调企业低碳经营活动的盈利性,然而由于目前会计实务操作中对碳排放活动的确认与计量尚没有形成公认的标准,因此以货币计量假设为前提所形成的会计数据,很难对企业碳排放活动的投入及产出后果进行较为准确的经济描述,无法合理评估企业低碳绩效;二是现有的低碳绩效评价指标大多停留在静态指标的考核上,如低碳投资规模等,这无疑会使得企业偏离低碳投资效率的努力方向,而一味追求低碳设备与技术的绝对投资额,从而无法产生激发企业低碳效率与潜力的激励效应。

鉴于此,本文认为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企业低碳激励机制无疑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我国现行的企业激励机制

我国现行的企业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种:2002年发布的《企业绩效考核操作细则》和2010年发布的《中央企业经营负责人绩效暂行考核办法》。

(一)2002年发布的《企业绩效考核操作细则》

该细则设计了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及评议指标三个层次的考核指标体系。该细则的企业效绩评价实行百分制,指标权数采取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确定,主要计分方法是功效系数法,用于计量指标的评价计分;辅助计分方法是综合分析判断法,用于评议指标的评价计分,实施多户企业评价排序,采取适当形式公布排序结果。

(二)2010年发布的《中央企业经营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该办法主要采用EVA对央企经营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包括年度经营业绩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两部分,即对企业负责人的奖励分为年度绩效薪金奖励和任期激励或者中长期激励,将考核结果作为企业负责人任免的重要依据。

从上述两种现行企业绩效考核办法来看,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量化程度日趋提高,这说明企业绩效考核的客观性、公正性日趋增强,但这两种考核办法对环境绩效尤其是当前企业低碳绩效的考核尚未涉及,很难满足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三、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的四大要素及试点范围

根据激励理论可知,激励机制有很多种,但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激励机制要想取得预期的激励效果,至少应包括四项组成要素: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规则、激励标准。那么,本文所要建立的低碳激励机制应该具有怎样的四要素?

(一)激励主体

就目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而言,本文认为单凭企业自觉自愿实施低碳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通过政府相关部门向所辖企业提出低碳要求、提供低碳资金从而实现低碳激励,不失为可行的激励措施。因此,以政府相关部门为激励主体是本文提出的第一大企业低碳激励机制要素。

(二)激励客体

企业低碳激励客体是激励机制的第二要素,其意义在于,低碳激励客体是激励主体努力工作后渴望得到的结果,只有当低碳激励客体足够大时,才能够激发出低碳激励对象的内在动力,使之乐于遵循一定的低碳激励规则,实施预期行为,否则,低碳激励机制即如无根之草,激励目的将无从谈起。当今社会的发展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主导思想,每个企业公民都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但如果仅从道德层面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约束的话,其实施效果很可能流于形式,因为企业毕竟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只有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活动才会被企业主动接受和认可,要想让企业实施低碳,必须首先让企业能够感知到低碳经济利益的存在。参考我国现行的企业激励措施可知,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对所辖区域的企业进行激励的主要手段是向企业提供政府补助,如财政拨款、贴息贷款、税收返还、税收优惠等,这些激励措施说明政府部门的激励取向主要是通过向考核优良的企业提供低成本营运资金的方式,激发企业积极性。也就是说,只要企业积极施行低碳理念,就能够得到政府的低碳资助,由此,本文认为政府补助是实施企业低碳激励机制极为重要的激励客体。

(三)激励标准

好的激励标准能够为企业树立起正确的低碳风向标,本文认为建立一套具有针对性的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企业低碳激励机制提供激励标准。

1.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本文所提出的低碳激励机制要求在进行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时,不应局限于传统绩效评价的投入产出比(如低碳资金回报率等),而是要引入竞争淘汰机制,在做实做好对企业进行基本碳排放盘查工作的基础上,充分调动企业主观能动性,从而建立引导企业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因此,在进行企业低碳绩效的考核指标设计时,需把握好以下原则:

(1)以实物计量为考核基础。“实物计量”是有别于传统绩效考核的基本原则,即重点考核“剥去”货币资金价值“外衣”后的碳排放量,而非“货币计量”假设下的会计指标(如低碳资金回报率等)。目前,学术界常见的低碳绩效评价大多沿用的是货币计量原则,即将碳排放量与企业货币时间价值与资金风险价值进行融合后,将所谓低碳收益纳入会计报表。这样虽然可以将碳排放活动“财务化”,但却模糊了企业碳排放行为的责任界限,不利于企业碳排放行为的直接考核,不利于政府对其进行动态的激励考核。

(2)以可持续性为考核核心。“可持续性”强调的是企业减排潜力的考核要点,即政府需将有限的节能减排资金用于那些有能力驾驭低碳设备与技术的企业,避免低碳设备与技术的浪费与闲置,从而实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3)以努力程度为评判标准。“努力程度”反映的是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观能动性,而非经营规模、盈利水平和企业资质等。强调“努力程度”主要是基于当前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尚处于初级阶段,低碳生产模式的成本与传统高碳生产模式的成本相比,短期内必然呈现较高的态势,如果仍以传统绩效评价的经济效益为主导,必然促使企业高碳经营。因此,为激励企业采用低碳生产模式,政府相关部门应更加关注企业“努力程度”,激发企业低碳主观能动性,这也是本文低碳绩效评价与传统绩效评价的区别所在。

2.企业碳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所构建的碳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主张从多个角度对企业碳绩效进行全面评价,旨在为企业实施低碳树立低碳风向标,实施全面减排。具体见表1。

3.评价方法

(1)指标的实际得分。在对企业的低碳绩效进行评价时,需要先对企业各项低碳指标的实际值进行打分,即实际得分=(量化值R(x)/标准值x mod)×权重。

(2)综合得分。按照指标层、目标层及准则层的顺序计算企业低碳绩效的综合得分。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

(四)激励规则

低碳激励规则是低碳激励机制的第四大要素。其意义在于为低碳激励客体在激励对象间的分配提供一种分配秩序,即激励主体在努力工作之前需要事先“约法三章”。常见的激励规则有择优排序、设定激励界限,优胜者或达标者得到奖励(正激励),落后者或未达标者受到惩罚(负激励)。本文认为,低碳激励的规则也应该遵循这一原则,因为只有打破“大锅饭”格局后,才能形成一种争先恐后的竞争氛围,充分调动起企业实施低碳的积极性,企业低碳激励机制才能行之有效。

本文认为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的激励规则应包括如下内容:

1.核心指标考核为主——旨在关注低碳努力程度

由于目前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需求尚未形成,实施低碳的成本所呈现出的较高态势不但使得很多企业望而却步,也使得那些勇于尝试低碳经济运行模式的企业失去了获取高额利润回报的机会。因此,本文认为企业低碳绩效的考核应具有阶段性特征,即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相关部门更应关注企业的努力程度,即低碳水平的动态指标,而不是传统的盈利性指标;待企业低碳经济逐渐发展至成熟期,政府可再进行相应指标的动态调整。

2.综合指标评价为辅——旨在倡导企业全面减排

核心指标考核为企业低碳经济的发展树立了低碳风向标,指明了低碳努力方向,放下了低碳高成本的沉重包袱。然而,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企业获得政府资助是缓解低碳高成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从内部实行全面减排才是企业克服低碳高成本障碍的根本之举。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在对企业核心指标考核的同时,也很有必要对企业进行综合指标评价,如从企业内部流程、客户、低碳资金的筹集与使用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倡导全面减排,从而深入挖掘一切减排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

3.引入锦标机制,实行末位淘汰——旨在引入竞争

委托代理理论中,有一种通过比较相对业绩对代理人(即企业经营者)进行激励的方法——“锦标制度”,它是从竞赛的角度出发,对委托代理理论的解释。在锦标机制中,每个代理人的所得只与他在所有代理人中的排序有关,与他的绝对努力程度不直接相关。可见,锦标机制可以在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引入竞争机制,成为企业发展的约束机制,能够使激励主体间形成“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即只有当每个企业都能够意识到,在一组竞争者中低碳发展水平排序靠后时,就有可能失去获得政府低碳资金补助的机会甚至被淘汰(如关停并转等),企业才会有自发的动力实施低碳,以迎合政府发展低碳经济的号召。

(五)试点范围

本文所提出的企业低碳激励机制强调了阶段性的特征,这包括两个层面的涵义,即在低碳经济发展初期,政府相关部门一方面可先以企业努力程度为考核重点进行绩效排名与激励,另一方面在确定试点范围时可从国有骨干企业开始,总结试点经验,待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成熟后再分行业、按经营性质全面展开。

四、我国低碳激励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碳排放数据的获得尚存在一定困难。碳盘查、碳审计数据的准确性是碳绩效评价的根本所在。我国目前在碳盘查、碳审计方面的业务尚未全面展开,企业碳排放数据的获得尚存在很大局限性,因此,建议政府尽快将碳盘查、碳审计业务流程化、制度化,为企业低碳绩效评价提供客观依据,从而使得低碳激励机制真正发挥作用。

2.碳绩效评价与经济效益的衔接有待于碳排放相关会计准则的出台。将碳排放纳入企业传统财务报表是未来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必然趋势,但有关碳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方法,就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来看尚处于探讨阶段,然而对企业低碳绩效进行评价进而予以适当激励已刻不容缓。本文认为,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目前可以“实物计量”为主,碳绩效与经济效益的完全衔接尚有待于碳排放权相关会计制度的出台。

3.碳排放权的初始分配与交易有赖于碳交易市场的运行及进一步完善。

(二)相关对策

1.企业低碳激励机制应具有阶段性特征。企业低碳激励机制的建立应充分考虑低碳经济发展初期成本高、难度大的特点,循序渐进,以企业低碳努力程度考核为主,并通过综合评价倡导全面减排,协助企业渡过低碳经济发展初期的难关。

2.关注企业的低碳努力程度有利于加速企业的低碳试点进程。政府利用市场化手段,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实行低碳化发展,是我国实现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我国当前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兼顾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双重任务。以企业低碳经济活动的努力程度为评判标准,有利于调动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观能动性,企业只有主动发展低碳经济,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本文低碳绩效评价与传统绩效评价的重要区别所在。

3.当地政府要想将有限的低碳资金分配给真正能够节能减排、低碳经营的企业,必须关注企业的减排潜力(即低碳水平的可持续性),打破“大锅饭”的僵局,才能真正调动企业积极性。

4.对碳排放行为实物计量有利于重点考核“剥去”货币资金价值“外衣”后碳排放量的动态变化,可以更加清晰地反映企业碳排放行为的实质性特征,有利于政府对其进行动态的激励考核。●

【参考文献】

[1] 梁毕明,蒋文春.低碳经济下生产型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的构建[J].会计之友,2011(4):32-34.

[2] 刘利群.低碳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改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研究[J].会计之友,2011(4):52-56.

[3] 财政部,等.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S].2002.

[4] 麦海燕,麦海娟.企业低碳水平的动态绩效评价[J].财务与会计,2013(1):26-27.

[5] 麦海燕.高职院校绩效评价平衡计分卡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07(9):69-71.

[6] 刘卫国,李乾文.锦标机制理论下企业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47-152.

猜你喜欢

指标体系
2022城市商业魅力指标体系
网络空间攻防对联合作战体系支援度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国土资源绩效管理指标体系的动态性探讨
浅谈公路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评标工作中有关量化指标体系建立的探讨
军事体育训练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与实施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