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中国技术大军
2015-09-10华强生杰弗里·陶森
华强生 杰弗里·陶森
越来越多的“中国式人才”开始受到企业的推崇,他们以其附着中国式鲜明特色的竞争优势分布在全球各个角落,并成为相应领域的精英。
富士康成功的根基,除了千万制造大军,更依赖于大量的技术人才。
在第一款iPhone上市一个月前,乔布斯召集管理团队开会说,iPhone需要配玻璃屏,因为塑料屏太容易刮花。乔布斯希望iPhone换成不容易刮花的玻璃屏,在未来4~5周生产之前就换掉。问题是,那时没有人知道如何制作玻璃手机屏。
于是,乔布斯的一名高管在会议之后马上订了飞往深圳的航班。在深圳,为苹果代工的富士康公司已经安排了超过20万名工人准备组装iPhone。深圳有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专家和专业公司,可以满足乔布斯的要求。手机玻璃屏的主要问题并不是成本,而是如何精确切割和打磨加硬的玻璃,以及如何在几周之内完成这项任务。
接下来的几天,苹果高管收到了一家中国公司对玻璃屏的报价。他很惊讶地发现这家中国公司为赢得订单做足了准备——已经开始安排生产线。公司的中国工程师们纷纷搬进了工厂,开始对玻璃做起了测试。
这家公司最终赢得了乔布斯的订单。团队开始7天24小时地做试验。四周后,他们知道了该怎么做。第一批玻璃屏切割打磨,运到富士康已经是半夜。两天之内,1万台玻璃屏iPhone下线。总共有20万名中国工人生产第一批iPhone,由8700名中国工程师负责管理。
抢夺制造型人才高地
虽然前面的故事可能有些渲染,但其中有两个要素却不容忽视。
首先,中国制造业系统的速度、灵活性和智能程度多么令人惊讶。单单靠低成本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速度和灵活性更重要。重新设计iPhone屏幕需要快速部署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美国,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其次,8700名中国工程师监督生产,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纽约时报》报道称,苹果如果想在美国筹备这支工程师队伍需要9个月时间。而在中国,只需要15天。
这是一个中国的专业技术人才如何影响全球经济的故事。能够以如此速度调动众多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在全球是独一无二的。
二十年前,中国制造业以其规模改变世界格局。一夜之间,从鞋类到自行车,价格都比从前便宜很多。低成本的中国制造改变了一个又一个行业。“中国制造”在全世界都是家喻户晓的词。
全球各大企业开始将大规模和低成本的中国制造纳入其运营体系中。这是没有选择的,如果不这么做,很可能会被选择中国制造的竞争对手打败。
同时,大量和低价的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也是一个改变行业规则的因素。短短几天中国企业就可以组建成千上万的工程师团队。这些因素正在改变着一个又一个的行业。如果企业可以低价聘用数万名的工程师和科学家,会对医药行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如果竞争对手在中国建研发中心,拥有上万名技术专家,对你会构成多么大的威胁?中国专业技术人才的规模开始对行业产生影响,通常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发生。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制造企业很神秘。其实,全世界消费者的行为几乎都一样,竞争都是大同小异。在今天的中国,基本上集中有六大趋势(图1)。他们就像地表之下的板块运动,正驱使多数国家的产业推动着中国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如果你能理解他们的活动,那么,表面上的混沌乱舞就变得更容易理解和更可预测了。
影响全球格局的成本创新
提到中国的技术人才,一定有人会说中国人喜欢死记硬背,西方人更有创造力。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但是关于创造力和创新的问题非常重要。中国是否会成为下一个“iPhone”的发明地? 答案是近期还不会。我们并没有在中国看到很多原创的创新。更多的是第二代创新,通常被称为成本创新。它是中国技术人才实力的第一个表现。
中国企业对现有产品的改良非常在行——而且产品也越来越便宜。迈克尔·默夫里和丹·布莱兹尼茨在合著的《红桃皇后的奔跑》中说:“中国提供了不需要产品创新就能实现创新的神奇例子。”
这类成本创新对于在中国市场扩张非常关键。降低成本可以将产品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拓展到收入更低的三线城市。例如,当中国移动开始向农村地区提供低价移动服务后,18个月内用户数增加了一亿。提供更便宜的产品服务是在中国扩大市场和成长的策略。
成本创新也是在海外市场致胜的有效策略。剑桥大学Judge商学院教授皮特·威廉姆斯和阿里巴巴的曾鸣在著作《龙行天下:改变全球竞争格局的中国成本创新》中,详尽描述了中国公司进入海外市场所使用的几种基于成本的战略。用便宜的中国产品对西方专业制造企业发起挑战。例如,推出便宜的替代产品,与储存葡萄酒的昂贵冰箱竞争。规模小的小众制造企业通常需要依靠高价才得以生存,所以难以招架低价竞争。
我们想指出的是,成本创新是中国技术人才的第一个作用力。
涌向中国的研发潮
1993年,中国仅占全球研发投资的2.2%。到2009年,达到12.8%,超过了法国、英国和大多数欧洲国家。2011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这是中国和跨国公司不断挖掘中国专业技术人才潜力的直接表现。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到2012年年中,世界500强企业中有490家企业都在中国开展了业务,建立了1600多个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
如果你问上海某家领先的建筑设计公司目前最主要的业务是什么,他们可能会告诉你设计新的研发中心。问题是这些研发中心究竟在干什么?企业在工业园里兴建了大规模的研发中心,聘用工程师和技术专家。但是他们究竟在干什么?
跨国公司在华大部分研发活动与本地化有关,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和服务,目的是更接近当地客户。同时也进行一些基础性研究和产品测试。例如像Broadband这样的公司就有中级工程师测试电子产品的各种参数。
一个例子是英国与荷兰的跨国公司联合利华。公司旗下有400多个品牌,包括德芙、Toni&Guy和Ben & Jerry′s。2009年联合利华在上海成立了全球研发中心,有450名员工从事产品开发和基础研究。
另一个例子是制药企业默克集团。虽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有担忧,但仍计划未来5年对华投资15亿美元,2014年在北京设立了研发总部。之前默克只有少部分研究放在中国,但未来将有600名科学家在华从事所有环节的药品开发。
一个相反的例子则是大众汽车。大众是进入中国的第一家国外汽车厂商,现在主要的销量都来自中国市场。大众在中国的大部分研发是针对本土市场需求开发,以及改良现有车型以降低价格。出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考虑,大众的基础研究仍放在了国外进行。
制造加研发的制胜秘方
中国的制造业巨头们拥有庞大的规模,雄厚的财力,并获得大量技能型人才。这是个好消息。不太好的消息是,在教育,就业,和其他中国智能标记还有很大的脱节。专利申请量的确在不断激增,但很少有中国专利的质量能与日本或西方相比。
如果把制造业规模和研发结合起来,跳到我们脑海里的是托马斯·爱迪生。虽然他在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大发明家,本人也处在发明和大规模制造的战略十字路口。但从很多方面而言,爱迪生是发明专利产业化的构建者,他成立了全世界第一个行业研究实验室。
如今,中国的制造业巨头发现自己也处在了战略十字路口。如上所述,这些制造企业拥有巨无霸式的规模,以及大批工程师和专业人士。与爱迪生一样,他们也建了行业研究实验室,作为对制造平台的补充。那么,如果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成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研发中心,会发生什么?
需要记住的一点是,很多中国制造业巨头坐拥充裕的现金。有足够的钱对研发长期投入,也发现收购西方技术公司是非常好的战术。
例如,中国汽车部件制造商万象收购了波士顿锂电池公司A123公司。这对联邦官员来说是个坏消息,因为一年之前联邦政府就发放了一笔贷款给A123公司。
2012年,华为的营收增长了8%,为360亿美元,净利润增长33%,达到25亿美元。这家企业有很充足的资金,其研发投入相当可观。华为有15万名员工,其中6.8万人在研发部门。与美国思科相比,思科有6.5万名员工,2.1万名为研发人员。
作为一个超大规模、低成本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已经胜出,华为现在的重点是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进入新市场。更重要的是研发,而不是只生产。华为在德国、瑞典、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印度和本国成立了16个研发中心,不久前还宣布第28个联合研发中心落成。
这就是制胜秘诀:制造加上研发。这是华为从低成本制造企业转型为全球创新品牌的成功经验。正如爱迪生当年的行业实验室发展成了今天的通用公司。
专利备案良莠不齐
理论上而言,一国备案的专利数可用于跟踪该国的专业技术人才状况。中国国内专利的备案数正在显著增加。
中国1995~2009年之间备案的专利占专利总备案数的37.2%;2009~2011年提高到72.1%;2008~2011年,年增长率达22%,世界平均增长率为4%。因此,中国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专利备案国,美国和日本在其之后。从表面看来,这似乎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技术人才力量。
但是,正如大学毕业生的数量不能等同于大学教育的质量,专利数量也不能等同于质量。在中国申报专利备案的原因可能与别国有所不同(也许是税收优惠)。仔细研究中国备案的专利,就会发现良莠不齐。只有极少数可以与日本或西方的专利质量匹敌。具有讽刺意义的是,专利备案的数量掩盖了质量问题,与中国教育现况非常相似。
但是,专利备案表明了研究的商业化流程在中国逐渐形成。从做研究到发表成果,再到申请专利备案,一套流程正是激发创新的前提。中国人开始养成学习、研究和申请专利备案的习惯,从而带动专利质量的提高。
教育体系遭遇天花板
外界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无非是有取之不竭的劳动力,工作时间可以很长,工资可以很低。持这种观念的人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而言,中国是亚洲“四小龙”出口拉动经济的翻版,只不过规模更大而已。
但是,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政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培养高技能人才。自1998年以来,教育投入占GDP比例增加了2~3倍。大学数量翻倍,大学毕业生也从1998年的100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750万人。
前耶鲁校长理查德·莱文曾说:“中国的大学扩招规模前所未有。中国大学的规模在十年间就成为全球第一。实际上,中国在世纪之交的高校入学率增长已经超过了美国。”
但是教育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总体而言,中国的专业技术人才发展是一个大趋势,在全球经济中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中国的教育体系涵盖了从出生到上大学,非常行之有效。这个体系可能显得有些极端,但是没人能够否认,中国学生很小就开始接受良好训练。
观点1: 中国的教育体系非常有效
这不仅仅是教育体系的结果,还是文化和历史的传承。这些可以通过一个又一个中国家庭观察到,因为中国人对教育非常重视和尊重。有学者表示:“中国孩子爱读书。他们去上课是真正相信‘教育可以改变命运’。”
当然,这是非常笼统的概括,但是某些观点是正确的,这就是其中之一。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育体系仍在不断发展。如前所述,大学数量在过去十年中增加了两倍,一切都在快速变化,由此引出了我们的第二个观点。
观点 2: 大学教育与就业脱节
中国大多数大学的教育质量低于西方水平。这就产生了一个严重问题:学生毕业后面临着严峻的失业问题,虽然有成千上万个职位却无人问津。2012年有700多万大学生毕业,至当年年末仍有24%未找到工作。
麦肯锡在2005年的一项研究对中国的教育质量做了以下论述,到今天看仍然适用:“以工程师为例,中国有160万名年轻的专业人才,比任何国家都多。诚然,33%的中国大学生攻读工科,德国为20%,印度仅为4%。但是与欧洲或北美的工科毕业生相比,中国毕业生很少从项目或团队合作中获得实际经验,这导致了在跨国企业工作的中国年轻技术人才只有16万人——并不比英国的毕业生多。中国就业市场的矛盾是,大学毕业生数量庞大,但专业技术人才又严重短缺。”
观点3:知识产权侵犯严重
知识产权通常会随着高技能人才离职而流失。侵犯知识产权在中国比比皆是,包括设计、客户资料和技术,都在被侵权的范围。不管哪个行业,不管是外资还是本土企业,都有被员工、竞争对手、客户、合资企业、合作伙伴和第三方服务提供商侵犯知识产权的案例。这对于成本密集和长期研究的行业尤其不利,例如制药和汽车业。
以上因素都或多或少影响着中国的形象,也影响了不少外资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的决心。
[编辑 周春林]
E-mail:zcl@chinacb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