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不是“狼来了”
2015-09-10梅新育
梅新育
2014年,中国的实际对外投资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中国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2014年全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继续位居世界第三。考虑到在境外离岸金融中心资金存量巨大,其中许多是通过这些地方中转投资,倘若将利润再投资和通过第三方转投资纳入统计,这个数目应该会超过去年实际利用外资数额。随着“一带一路”规划的出台和实施以及海外一大波基础设施投资浪起,相信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会继续快速增长一段时间。
那对待中国投资,东道国当如何作为?
对于希望招徕中国投资的国家而言,应该说他们选准了合作对象和战略方向。
此前十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做贡献、贸易伙伴搭乘中国经济快车的主要方式是中国进口;时至今日,这个主要方式正在逐渐转为中国对外投资。
但是,要想成功招徕中国投资落地,各个东道国需要下功夫改善自己的商业环境。栽下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当年中国就是这样下功夫的。
在某些国家,国内某些阶层和群体对中国投资恶语相加,极力阻挠,甚至给中国投资扣上“新殖民主义”、“商业入侵”之类的帽子,这种不公正的评语背后是对商业行为的过度政治解读。
实际上,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只不过是单纯的商业行为,根本没有兴趣去扮演“总督”角色。
而且,也有不少国人担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过快可能带来国内产业的空心化,最终削弱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后劲。
对中国投资的过多阻挠掣肘,还有可能导致东道国对包括中资在内的外资逆向选择,最终不利于东道国自身。
譬如在法国,中法频频签署合作大单,因为对他们而言,中国投资者和世界其他国家的投资者一样,他们的目的是赚钱,而不是去劳心劳力不讨好地扮演“总督”。任何一个清醒理智的人,都不会在面对全球化商业浪潮时如临大敌。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增强,中国消费者自信心快速上升,这意味着他们目前对欧洲高品位生活方式的高度推崇、迷恋也会逐渐减弱。如果保守的拒绝中国投资,最终损失的是东道国自己的利益。
中国投资者以前在欧洲市场上只能小打小闹,现在收购的则是知名企业,而这种升级不也正是欧洲国家所需要的吗?小额投资能够创造的只是一般的就业,欧洲人所追求的有体面收入的就业机会只能靠这类“高大上”的投资项目创造,奈何对小额投资大开绿灯而偏偏对这类无关国家安全和垄断的优质投资项目口诛笔伐?
中国企业“走出去”必然会遭遇这样那样的风险,我们要适应现实,但这不等于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不公正的现实,接受不合理、不合法的干扰打击,我们也要积极主动地让东道国社会正视客观经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