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地牵手共筑“连心桥”
2015-09-10王凤娟
王凤娟
为迎接开斋节,哈萨克族职工热斯别克一家清早就开始忙活了,餐桌上摆满了各色点心、干鲜水果,温馨的小家洋溢着浓浓的节日气氛。7月18日,是穆斯林群众的传统节日开斋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副书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书记、政委韩勇专程赶往六师五家渠市与职工群众共度佳节,向全兵团穆斯林群众送去节日的问候与祝福。
“感谢兵团领导,让我们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见到韩政委到来,热斯别克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告诉政委,他和妻子哈英古丽原是六师牧场的牧工,2011年作为兵团牧工异地安居工程的受益者,被转移到五家渠市就业安家,实现了定居的夙愿。如今,他和妻子都有稳定的工作,女儿也在五家渠市的幼儿园接受双语教育,一家人生活得很满足、很开心。
“让职工群众满意、幸福,是我们各级党委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听着热斯别克的介绍,韩勇欣慰地说:“今后,兵团会出台更多惠民政策,为大家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希望你们发挥好带头人的作用,我们共同努力让更多的哈萨克族牧工走出大山来这里工作定居。”
宗教与生活不冲突
斋月期间,呼图壁县园户村镇三工湖村清真寺的阿訇杨杰也没有改变每天收看新闻的习惯。杨杰跟着电视学炒股,2006年就用炒股赚的钱买了自己的第一辆轿车,“现在我可是村里的操盘手。”杨杰对此很是自豪。
杨杰是回族,26岁就当了阿訇。在村民眼中他是个喜欢赶时髦、爱学习又有担当的好阿訇。他用现代理念来解读伊斯兰教,深入浅出:“伊斯兰教崇尚科学,反对迷信、无知、暴力,教民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即便一天做五次礼拜,也是流于形式。”杨杰经常对教民说 ,传统并不代表保守,宗教信仰与世俗生活也并不矛盾。
多年来,在新疆这片聚居着多民族的热土上,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信仰其他宗教的群众、不信仰宗教的群众和睦相处,一起维护和平、团结、正义、尊严,一道建设美好家园。斋月期间,新疆宗教活动正常进行,穆斯林群众享受到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伊斯兰教是世界性的宗教,每一个穆斯林都有自己的祖国。伊斯兰教倡导“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宗教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整体利益中更好地发挥作用,要求穆斯林群众遵守国家的法律。首先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同时也要做一个正信正行的好教民。
夏日炎炎,在塔城以哈萨克族为主的牧民定居新区齐巴尔吉迭社区里,街道两旁一排小商铺规划得整整齐齐,店里是个体商户忙碌的身影。迪依娜尔·木哈买提哈力在这里拥有一间小小的刺绣店。小店每个月能给她带来2000多元的收入,不仅可以补贴家用,更让心灵手巧的她找到了用武之地。作为穆斯林,迪依娜尔选择了封斋,但她手里的活儿并没有停,“刺绣这活儿不重,封斋也不影响我工作,美好的生活要靠勤劳的双手去创造。”
斋月期间,天山南北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如常进行:丰收的农田里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大部分餐厅照常开门迎客,公园里、广场上人们载歌载舞……
在喀什市,与清真寺一路之隔的是全市最大的夜市,每天晚上灯火通明,人来人往,各类特色小吃、水果一应俱全。据阔子巴依快餐店的老板介绍,快餐店从晚上10点营业到早晨8点,生意好时16个店员都忙不过来,夜间收入超过一万元。
在伊宁县,每天中午两点半左右,吉里于孜镇洁吾海尔食堂就会迎来吃饭高峰。与大多数清真食堂一样,老板阿不都克里木已经连续几年在斋月期间营业了。他说,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地选择宗教信仰和遵从宗教习俗,根据伊斯兰教教义,体弱者、小孩、孕妇、哺乳期的妇女、病人等都不用封斋,他们都有吃饭的需求。斋月期间,伊宁县657户清真餐厅中,490户仍在正常营业。
在墨玉县,脱粒机的声音深夜还在轰鸣。夜晚是封斋群众养精蓄锐迎接丰收的时间。凌晨一两点的田间小路上,到处可见奔忙的小卡车、三轮车,随处可见老少齐上阵、全家总动员的劳动场景。
欢迎来我的新家过节
“做梦都没想到,地震后不久,我们就能搬进楼房。” 兵团十四师皮山农场五连一排职工布阿西·马木提比的眼泪又一次涌出来,“这都是党的政策好,党的干部好!”
7月3日,新疆皮山县发生6.5级地震,兵团第三师、第十四师两个师七个团场受灾,其中十四师皮山农场等团场遭受严重损失。地震发生后,看着岌岌可危的旧房屋,布阿西·马木提比既惊恐又害怕:“今后怎么生活,怎么办?”兵团皮山农场五连连队党支部在震后当天便将布阿西·马木提比一家人安置在抗震帐篷内,送来面粉、清油、馕和水。几天后,一个好消息传到布阿西·马木提比家中:过不了多久,就可以搬进新楼房啦!
在兵团党委、十四师党委的支持下,皮山农场迅速调配出200余套安置房,分配给房屋损坏严重、家庭经济困难的职工群众。按照国家和兵团相关政策,房屋严重受损的职工群众家庭可以享受7.9万元的国家抗震救灾补贴;根据受损房屋建筑结构类型,还可以享受每平方米380元至510元的资金补助。近期,皮山农场将分批次安排房屋倒塌的受灾职工群众入住安置房。
在十一连二排伊玛目阿布都克里木·买提亚孜的新家里,这位80多岁的维吾尔族老人高兴地跳起了麦西来普。这几天,每当家里来客人,阿布都克里木·买提亚孜都会带着他们参观新居。斋月过后就是肉孜节,老人逢人便邀客:“欢迎来新家过节!”
皮山地震发生时,正值斋月。“地震发生后,我们有不少信教群众家里房屋倒塌,第一时间就被政府安置在附近的县第一小学的帐篷里,”伊玛目买合木提·买买提说,“信教群众早晨6点半、晚上10点半的饭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直到今天都是这样。世界上哪有这样好的政府?”
皮山县固玛镇大清真寺已经有480多年的历史,地震发生后,房顶的老化木料有的被震得掉下来。地震那天恰巧是周五的大礼拜,近5000名信教群众在清真寺,县委统战部、固玛镇的领导紧急赶来看看清真寺有没有危险。“在地震前后,到清真寺做礼拜是一样的,没有听说政府采取措施不让我们封斋。反倒是政府派人天天来看望我们,让我们在安全的环境下做礼拜、过斋月!”居民阿布拉·吾买尔眼中充满了感激。
60年来,兵团与当地各族群众积极在新疆辽阔的大地上屯垦戍边、发展生产,形成了“边疆同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促进了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幸福的喜悦。
兵地团结共创新生活
“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同时也道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在兵团广袤的大地上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37个民族的干部职工群众,其中少数民族人口37.54万人,占兵团人口总数的13.9%。
兵地一盘棋,融合促发展。各族职工群众的幸福生活凝聚着人心,承载着新疆兵地融合发展的希冀。回顾兵团历史,来自五湖四海的兵团人,既高度集中统一,又深度融入新疆社会,兵团人与当地群众互信互爱,兵地融合之情积淀得愈发深厚,兵团史就是民族团结与兵地融合发展史。
“兵团各级要不断深化兵地融合共建,推动各项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努力实现城镇美、职工富、素质高的目标,使各族职工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近日,韩勇政委在二师、十三师调研时强调,把职工群众的利益摆在了第一位,既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要求,也是兵团发挥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作用的题中之义。
说到民族团结,兵团一建社区西山片区的居民都会提到马木提·阿西木。兵团一建在筹建住宅区的时候,虽然他并不是兵团职工,但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主动申请将自家平房拆迁。兵团一建了解情况后,不仅为他提供了楼房,还给他提供了小平房用来打馕。马木提激动地说:“我不是兵团职工,兵团都对我这么好,不能再给兵团找困难!”他利用业余时间,在小区内办了多期民族团结黑板报,如以爱国爱疆、反对民族分裂、反对宗教极端势力为主题的专刊等,他用漂亮的汉字表达了民族团结的心声。他常说:“敌人害怕我们团结,说明团结最有力;敌人越是要破坏团结,我们就要更加团结!”
其实,类似马木提的事例在兵团随处可见。例如六师五家渠市鸿基焦化有限公司与阜康市上户沟哈萨克乡建立兵地共建帮扶对子,每年公司无偿为上户沟哈萨克乡捐赠尿素肥料,累计达25吨;六师军户农场利用位于昌吉市城郊的优势,每年为昌吉市提供大量牛羊肉和蔬菜,已成为昌吉市不可或缺的农副食品基地;石河子将兵团高效节水农业、机械化采棉技术推广到周边地区,使农民创收,更使新疆成为全国节水灌溉技术最领先的地区与机械化采棉最大的地区。
天山北坡经济带东起哈密,西至伊宁,东西跨越1000余公里,在国务院批复的《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中被列为西部地区重点培育的新增长极之一。作为新疆现代工业、农业、交通信息、教育科技等最发达的区域,兵地双方共同致力于将天山北坡经济带打造成为潜力无限的北疆“金腰带”。
在长期发展中,兵团和地方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兵地融合的内涵也不断延伸,从感情融合、思想融合到利益融合、经济融合。在感情上,兵地双方有事无事常来往,大事小事常商量,感情上不设防,工作上不堵墙;在思想上,双方形成“大合唱”、“交响乐”;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上,双方互相融合,协同作战,形成合力;在经济建设中,兵地双方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统一规划、共同发展”的原则,谁有困难帮助谁,谁有长处学习谁,共同推动兵团与地方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近三年,借助国家援疆和兵团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团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兵团、师重点扶持的19个少数民族聚居团场完成各类保障性住房45575户,棚户区改造20752户,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27.11%提高到2014年的47.54% ,初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体现现代文明的小城镇。
兵团与地方同在一片蓝天下,兵地居民同饮一河之水。60年来,兵团与当地各族群众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大力发展融合经济,开展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经济协作,带动了兵地双方共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