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八路与地道战
2015-09-10陈学文
老八路陈学文,电影《地道战》原型人物,1926年出生于河北饶阳,1937年10月参加抗战,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战时期,他担任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24团通信连班长,参加了五一反扫荡等多场抗日战役战斗。解放后,陈学文曾作为井冈山第一任人武部部长和毛主席合影。
7月上旬,解放军报记者走进江西省吉安军分区干休所,听老八路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地道战故事。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哼唱起电影《地道战》主题曲,陈学文依然声音洪亮。
当时的地道并不像电影里条件那么好
八年抗战打完,我又投入到解放战争中,其间多次负伤。现在虽然身体带病,但我精神还好,说话思路也清晰,见到我的人都说我军人气魄十足。
从军多年,让我最难忘的是1942至1944年这一段经历。
1942年,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日本鬼子开始在冀中平原进行大扫荡,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大平原待不住,大部队都钻地道。这时,以前作为号兵的我也转为战斗班班长,带头挖地道。
当时的地道并不像电影里条件那么好。通道只能容一个人爬过,很艰苦,而且很担心——担心出去打不到敌人;担心地道暴露,一死就是十几号人;担心自己死得不值得,没有杀鬼子赚回来。
我在地窖里躲过敌人的扫荡。那是1942年3月的一天,我在战斗中右腿受伤,被安置在南国县夹河村一户叫杨耀德的老乡家中养伤。由于敌人大扫荡,村民纷纷逃离村庄,当时我因腿脚受伤,行动不便,老乡便把储存白菜和山药的地窖打开,向里铺上一层棉絮,让我躲在地窖里隐藏起来,敌人走后,又将我从地窖里接应出来。就这样,我在地道里躲过了敌人6次扫荡。
伤好后,我带领战士将老百姓家的地窖挖长、挖深、挖大,将地窖改为地道。到后来他们直接把地道挖通,从邻家,到整个村,最后,他们把邻近的村子也用地道相连,不仅利用地道保护伤员,还利用地道的有利地形,与敌人展开战斗,就成了后来有名的地道战。
冀中人民是真正的英雄
曾经的我还是个“叫花子”呢!
那时,由于我年纪不大,比较容易混进老乡中,就化装成讨饭的“乞丐”,深入敌区摸情报,掌握敌人的动向。鬼子一有军事行动,我就及时通知部队转移。有时我还配合当地的“红色联络员”,从敌区弄一些紧缺的药品和食盐,送到地道里去。
当时为了骗过敌人,故意找一些破烂衣服穿,把头发、脸上、身上弄得脏兮兮的,碰到鬼子巡查时,有时还得捡垃圾堆里的东西吃。
为了弄情报,杀鬼子,什么身份方便,我就装扮成什么。在我当侦察员期间,不止装过乞丐,还扮过樵夫。
每当回忆当时的杀敌情景,我仿佛又回到那个烽火连天、杀敌立功的岁月。每每想起我成功杀死敌人时,内心总是乐开了花。在冀中,由于我们神出鬼没,敌人防不胜防,个个胆战心惊,一听说八路来了怕得要死,躲在据点里不敢出来。
好多人都说,我们是功臣,是地道战的创始人。但没有当地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和大力支持,没有军民共同挖地道、杀敌人,地道战不会取得那么大胜利,因此,冀中根据地的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
地道战,狠狠打掉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抬头见岗楼,迈步是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
这是当时冀中根据地的真实写照。1942年至1944年,是冀中平原战斗最艰苦的3年,敌人在公路上、岗楼上的据点像蜘蛛网一样,遍布各个角落,5万多鬼子进村入户进行大扫荡,搞拉网式搜查。
那时,我方战斗人员吃喝拉撒睡全在地道里,白天在地道里待着,晚上再出来打游击。
鬼子据点防范功能齐全,有壕沟、公路,驻点和炮楼200米内不能种庄稼。冀中平原的秋天,青纱帐起来了,我们躲在青纱帐里,专门打炮楼里站岗的鬼子。我带领班上的几个战士从地道出来,夜里奔袭三四十里路,临近清晨,摸到青纱帐里,在离炮楼200米处把枪架好,消灭掉一个鬼子后立即撤离。为了防止敌人报复,我们在南边的村庄打了以后,往东走,再往北走,迂回几个大弯后,趁着夜色再回到地道,留下鬼子在据点里鬼哭狼嚎。
地道战,狠狠打掉了敌人的嚣张气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