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共同体”凝聚世界经济新增长点
2015-09-10沈进建陈家勤
沈进建 陈家勤
【摘要】习近平的共同体理念是新常态下指导我国外交、对外经贸战略转移的重要思想,更是世界共同发展的崭新模式。把共同体的传统概念上升为新的理念,并逐步加以实践和完善,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共同体的五大理论体系,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思想在当代条件下的创新和发展。让共同体的意识落地生根需要着手解决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问题,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增加互信,逐步过渡到共同发展。
【关键词】 新动力 命运共同体 思想体系
【中图分类号】D822 【文献标识码】A
自2013年3月以来,习近平已出访世界数十个国家。从中亚到东南亚,从东北亚到南亚,在习近平的外交路线图中,横跨太平洋东西两岸。习近平在环太平洋的行程中,向各国不断地阐述了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的新理念,贴近了各国的民心,得到了积极的响应,盘活了中国外交、外经贸,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共同体”理念的提出顺应了当代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经济一体化、安全地区化的时代要求,引领了当今世界发展的方向,抓住了中国与各国互利共赢的利益交汇点及与邻国深度互利合作的切入点。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全世界诠释中国参与世界治理的理念。
“共同体理念”是新形势下我国大外交、大外经贸战略的指导思想,更是世界共同发展的崭新模式
共同体在中国的实践中,不是一个文件上的口号,而是一个以亚太地区的地缘优势为依托、以丝绸之路为经济发展纽带,是面向周边、互相开放、互相借力给力、互相支持的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共同建设的模式。这个由中国倡导的共同体,不是要建立霸权,干涉别国内政,掠夺别国资源,而是在政治上以实现互相信任为导向,在经济上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在军事上以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为己任,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和挑战,实现各国振兴发展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政治实体、经济实体、军事实体,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共享经济繁荣、地区安全的“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
共同体在中国的实践中也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落实到改革开放,惠及各国的一系列接地气的改革动作和试验、示范。
回顾历史, 人们不难看到,中国第一轮的改革开放是从边境口岸起步的,在邓小平同志“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理论指导下,首先设立了深圳特区,开启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搞活了中国市场经济。现在人们也不难理解,在当前的改革中,在“让这种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的思想指导下,建设口岸互相开放的示范区、自贸试验区、互贸区的尝试,必将为中国与周边共同打造共同体,发挥积极的示范作用。
共同体理念已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
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经济全球化仍然是当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仍然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在十八大报告中,中国适时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并在以后的一系列外交场合使用和丰富了这个理念,逐步在外交、外经的实践中,把共同体的传统概念上升为全新的理念,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即民生上的“命运共同体”、经济上的“利益共同体”、安全上的“责任共同体”。汇集起来理解,有以下几个特定的含义:
一是共同体的切入点。地缘上相近,互相联系的命运;经济上互补,互利共赢的利益;休戚与共,安全上借力给力的责任。
二是共同体的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这也是周边国家的共同诉求和愿望,倡导亲和、诚信、互惠、共同繁荣的理念。
三是共同体的目标。把中国梦与周边各国人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同地区发展的前景对接起来,让中国与周边国家的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
四是共同体的任务。在政治上以取得互信为愿望,共谋和平与发展;在军事上以维护地区安全稳定为己任,共同抵御外部风险和挑战;在经济上以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为目标,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实现各自的发展振兴;在外交关系上以促进民心相通为宗旨,朝着机制更加完善、合作更加全面、协调更加顺畅的方向发展。
五是共同体的行动。道路、贸易、货币、信息、民心相通,制度共建,互相擴大开放的口岸示范区、试验自贸区、互市贸易区。
共同体的理念准确地反映了中国的当代世界观,表达了中国追求和平的愿望,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共同繁荣的责任担当,展示了和平崛起的中国气派,是中国参与世界治理的重要指导思想。
让共同体的意识落地生根需要着手解决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知问题
由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认同等原因,中国与周边国家交往中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周边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上还存有忧虑戒备,主要表现为:
担心中国被西方技术拉拢,成为中国与大国关系的夹缝带,被作为中国二、三流的伙伴,使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名存实亡,因此他们在处理与中国的关系时,还要看其他国家的态度。
担心中国产能过剩,在周边国家制造中国“飞地”,输出过剩产品和低水平劳动力及技术,造成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投资过度依赖,威胁自身安全,从政策、法规上,限制中国投资和产品进口。
针对周边国家的种种担心,中国要让共同体的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必须要以平等、主动、透明和善待对方的姿态,以诚相待,增进互相理解,减少因制度和观念不同所产生的傲慢和偏见。通过首脑外交、学术外交、民间外交等多层次、多角度地增加交流和互信,从感情上消除周边国家对我国对外投资的疑虑,逐步过渡到共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
未来十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间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这个期间内,倡导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谋求各国的共同发展,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寻找与各国利益的交汇点,构建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在共同的发展中提升中国在周边国家的信任度,落实口岸对接和自贸区的试验,互利合作,实现地区与世界的共同繁荣;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凝聚世界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新的竞争优势,加速推进太平洋以西区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这是中国全球治理的大思维。
近两年来,虽然亚太局势出现动荡,但中国采取的一系列积极主动外交行动,加强了与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各国首脑相聚畅谈和平,携手谋发展的共同愿望,为我国与周边国家打造“命運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提供了政策支持,夯实了基础。
在2014年9月12日举行的上合组织会议上,习近平倡导与各国共同打造命运的讲话,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一言九鼎、落地有声的中国行动,得到了各国首脑的支持和积极回应,达成一系列的共识:如俄中西线天然气管道项目要加快建设;中蒙要拉动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跨境运输;中哈要扩大两国能源、双向投资、加工制造业、加强过境运输等领域合作,建设好中亚、中国天然气管道,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土库曼斯坦愿意积极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改善本国交通基础设施,推进中亚同中国跨境运输;吉尔吉斯坦提出与中方合作,打击“东突”和“三股势力”,等等。
2014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22届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中国作为东道主,明确提出要与亚太各国共同发展,并把“共同发展”定为本届大会的主题,邀请各国搭乘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习近平的讲话成为大会的主旨,会上习近平主席首次系统阐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给中国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机遇。预计未来十年,中国对外投资总额将达1.25万亿美元。今后五年,中国进口商品累计将超过十万亿美元,出境旅游人数将超过五亿人次。会议通过了《北京纲领:构建融合、创新、互联的亚太——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和《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亚太经合组织成立25周年声明》,两份凝聚共识、昭示亚太大家庭未来发展前景的成果性文件。同时,会议还有其他丰硕成果,中俄签署了天然气供应框架协议,中韩自由贸易区实质性谈判结束,中日就改善双边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中美达成了新的气候、军事、贸易和签证协议,以及应对全球性反腐败、大规模流行性疾病、恐怖主义、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挑战。这标志着中国倡议主导的亚太自贸区进程的正式启动,进一步凝聚了亚太各国的和平之力。
在北京成功主持了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后,习近平又马上出席了G20国集团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办的峰会,发起了一场外交“闪电战”,取得了丰硕成果。结束了中澳自贸协定谈判,把中澳和中新双方战略伙伴关系提升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澳双方签订了包括气候变化协议和南极合作协议。在煤炭市场和碳排放交易方面,同中国加强合作,等等。
习近平此行还邀请与中国建交的各太平洋岛国领导人在斐济,共同对话,相互交流,共同绘制美好蓝图。中国斐济两国公民互访无需预先申请签证,中国在斐济建设中国文化中心,帮助斐济等太平洋岛国应对气候变化及经济技术合作,共同打造太平洋共同体。
习近平的共同体理念打破了美国太平洋战略对中国的遏制,推动了和平发展的太平洋共同体的构建。世界首脑们的共同意愿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合作描绘了广阔的蓝图,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也预示着一场共同构建“共同体”的大幕即将拉开。
正如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2014年11月30日刊发文章和香港《南华早报》11月13日发表文章所说,“习近平站到世界舞台的最中央”,“随着中国崛起,一种新的世界秩序正在形成”。这种即将形成的世界新秩序就是中国与各国共同发展,共谋繁荣,共同打造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的新秩序。
(作者分别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评价中心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参考文献】
①习近平:《坚持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 2014年10月版。
②习近平:《走出一条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新路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10月版。
责编/徐艳红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