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济思想全新内涵
2015-09-10顾海良
顾海良
【摘要】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贯穿会议始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深刻阐释,写就了21世纪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新篇章”。习近平总书记的经济思想主要体现在:“社会生产力总体跃升”的新境域、经济趋势性变化阶段性特征的新判断、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布局、“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新格局、“新常态”经济的新探索。
【关键词】经济思想 生产力 转型发展 新常态 【中图分类号】F092.7 【文献标识码】A
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克难攻坚,完成了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开启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又迈出坚实步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问题的深刻阐释,是对他自己提出的“要学好用好政治经济学”的遵循,是对30多年前邓小平提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政治经济学初稿”的赓续,写就了21世纪中国特色经济学的“新篇章”。
“社会生产力总体跃升”的新境域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就强调,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过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当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紧密相联。习近平提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愈益凸显,工程科技进步和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不仅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升的决定性因素,而且成为推动教育、文化、体育、卫生、艺术等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要突出工程技术创新在发挥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作用中的意义和作用,这不仅是新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特征和基本规律,也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根本出路和关键环节。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相连接的新生产力观的结论就是“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
“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是习近平对新生产力观的又一重要观点。他提出,要从“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这“三个进一步解放”的总体关系上,更好地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当代中国正在推进的全面深化改革,既是对社会生产力的解放,也是对社会活力的解放,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总体”意义上的社会生产力的跃升。因此,在开始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时,习近平强调就是为了“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
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根本目的。习近平从“最大限度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到“实现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跃升”的系列阐释,提供了全面深化改革新的理论指导,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生产力理论的新境域。
经济趋势性变化阶段性特征的新判断
对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问题的认识和判断,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基本出发点和重要着力点。2012年12月,在党的十八大后召开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变化、新特征。根据经济发展的这些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必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问题意识”,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引导“问题倒逼”,采取有效举措解决问题。据此,习近平作出了“要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这一涉及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的准确判断。
在201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地把“科学认识当前形势,准确研判未来走势,必须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问题提了出来。他从我国经济中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变化的分析中提出:“这些趋势性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据此,习近平作出了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的判断。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口,体制机制弊端和结构性矛盾是‘拦路虎’,不深化改革和调整经济结构,就难以实现平稳健康发展”。显然,这一“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作为对经济发展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的新研判,无论对经济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还是对新常态经济运行把握,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历史地、辩证地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和阶段性特征,是习近平关于经济发展战略思想的基本方法和重要内涵。
经济转型发展的新布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具创新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体制性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新布局的探讨中,习近平强调,经济体制改革任务远远没有完成,经济体制改革的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出来。要找准市场功能和政府行为的最佳结合点,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布局。
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召开的三次中央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根据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新情况,对经济转型的格局作出新的阐释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一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二是要坚持稳中求进,促进提质增效升级,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三是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产业整体素质;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五是保持物价稳定,为推进改革和调整结构创造良好环境;六是毫不放松抓好“三农”工作,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夯实农业基础,保障农产品供给;七是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八是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支撑能力;九是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突出民生优先,促进社会公正,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十是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等。这些对转型发展中完善和调适经济运行各方面问题的论述,凸显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实践性和指导性。
“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新格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进一步创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新格局中,习近平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极大地拓展了改革开放的视野,全面深化了改革开放的实践与理论。如何“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是习近平部署全方位改革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思想。
在2013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就提出,“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思想。次年3月,习近平再次提到:“要牢牢把握国际通行规则,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既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作为全方位开放格局的新的实验,要提升战略眼光,要增强战略思考。“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在自由贸易试验区要做点压力测试,把各方面可能发生的风险控制好,切实防范系统性风险特别是金融风险”。习近平阐明了“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在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深刻意蕴。
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始建设的同时,2013年9月习近平在出访哈萨克斯坦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10月在出访印度尼西亚时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在全球经济的大平台上,对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国际表达,也是对“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格局的新的战略构思。
2013年10月,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从“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的高度,提出“要同有关国家共同努力,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好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11月,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再次提到“一带一路”建设。自“一带一路”的构想提出以来,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共鸣和热烈反响。2015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将“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这是有望提振全球经济发展的“中国声音”和“中国贡献”,是党的十八大后开拓对外开放新格局的“中国方案”和“中国道路”,也是对“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的理论和实践的新拓展。
“新常态”经济的新探索
对中国经济发展新态势的探索,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一直高度关注的问题。对于中国经济新态势的认识,要正确处理好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和稳妥审慎、稳中求进的辩证关系。在中国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中,既有过去“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也有现在和未来面对的“硬骨头”和“险滩”,需要一种既坚守已有成就和经验的经济发展的“常态”,又不断开拓进取的“新”态势。
中国经济运行轨道,正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的关键时段。这就要求破除“唯GDP神话”、摆脱高速度增长的“纠结”,要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让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要坚守转方式、调结构的总体目标,以提高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提高产业竞争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根本手段,缜密谋划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经济发展的新态势。这些成为习近平谋划经济发展新常态基本事实和重要基础。
“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对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特点,习近平作了深入阐释。在新常态经济发展中,“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经济增长朝着质量更好、结构更优方向发展。面对经济发展这一新态势,习近平清醒地意识到:“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在2014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对经济发展新常态进一步作出新的阐释。他强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没有改变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判断,改变的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没有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改变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这些系统阐释,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和深刻凝练。
(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
【参考文献】
①《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新华网,2015年3月5日。
责编/高骊 美编/李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