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孩子将入学,您做好准备了吗?

2015-09-10刘律廷

妇女生活 2015年3期
关键词:入学作业儿子

刘律廷

主持人语

春节一过,孩子将要入学的家长们就忙起来了,选择学校,调整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及作息时间,为孩子入学做准备。人们公认,入学前的准备工作,会直接影响孩子入学后对新环境的适应程度以及学习状态、自我形象和师生关系。然而很多家长只知“预备孩子”,却忽视了“预备自我”。事实上,“幼升小”不仅是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关口,也是家长适应能力的“试金石”。孩子入学后,家长对孩子的关注点要改变,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方式与频度要改变,对孩子的陪伴方式也要转型。此外家长还要学会放手,从精神上给孩子“断奶”,鼓励他们独自面对学校里各种各样的新挑战。

全家总动员备战“一年级”

(祁女士,35岁,注册会计师)

我有个闺蜜,儿子入学后不久就放弃外企高薪做了全职妈妈。我很不解,问她:“你生孩子才休3个月产假,为何孩子大了反而辞职呢?”她说:“老人搞不定孩子的功课,晚托班和请家教都没用。孩子为了应付作业,每天晚上10点才睡……我也是被逼无奈啊!”据说,她经常因为孩子做作业的事跟孩子发火,“他吃饭要磨蹭一小时,然后找本子、橡皮、铅笔等又要磨蹭半小时,就算我盯在旁边,他晚上也要到9点多才能上床。预习和朗读类的作业只能草草敷衍,结果孩子第二天课堂上听讲糊里糊涂,并导致恶性循环。”闺蜜跟我诉苦,“他们班上好多孩子都有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幼儿园时期不明显,但到了小学一年级,会集中爆发。认真纠正后,孩子会不断进步,但这个过程劳神、费力、伤感情。”

我和老公都是工薪族,承受不起全职陪读的成本。于是我只好未雨绸缪,全家总动员,召开家庭会议之后一家人进行分工:我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老人训练孩子的运动技巧,老公培养孩子的规范意识。

闺蜜的经验给了我启示:习惯培养是重中之重!于是,儿子上幼儿园大班后,我逐步训练他“做作业”。仿照小学作业的几块内容,我布置的作业包括书写(写数字、汉字)、背诵(背儿歌)、朗读(读拼音、字母)、预习(看图说话)、手工(涂色)等。作业的一半需要家长配合,另一半孩子应独立完成。作业量由少到多,从5分钟逐渐增加到20分钟。在儿子“幼升小”那年的暑假,我给他布置的作业类似于小学一年级的正常作业量。暑假期间,我们执行小学生的作息时间,增加了“叠被子、系鞋带、收拾文具”等训练。

为了更好地设置“作业”内容,避免儿子厌学或做无用功,我到书店翻阅了大量有关“幼升小”的书,发现这些书大都枯燥,简直就是一年级练习册的翻版。所以我最终选择了童趣出版有限公司编译的月刊《托马斯和朋友》。每期月刊都分为“故事、游戏、涂色”3本。我将“故事本”作为课本,教儿子汉字、数字和拼音;把“游戏本和涂色本”作为孩子的“作业本”,让他独立完成里面填数字、贴贴纸、描汉字、配对连线等内容。

我上班前写好“作业条”,交给孩子的爷爷奶奶。儿子下午4:30放学,路上玩半小时。5:30喝点水、吃些点心,上完厕所,爷爷就监督他把书本文具摆好,并跟他讲解作业要求,让他独立完成作业。一开始儿子东摸西摸,他爷爷就坐在旁边督促。两个月后,儿子熟悉了程序,也有了自觉意识,爷爷就不用时时监督了,只偶尔透过门缝观察一下就行。

我每天下午6点回家,第一件事情是检查儿子的作业,并予以奖惩。晚餐后,我再陪儿子完成另一半作业。比如背诵、朗读、学新的故事。亲子互动的教学中,我让儿子先自学,看图猜故事,在搞不清楚的地方做个记号,然后“带着问题”听我讲。潜移默化中,我传达“预习”的概念给儿子,让他养成自主预习的好习惯。

这些“作业”最多只需15分钟,更多时间我陪儿子做手工。我了解到,小学老师常布置一些“匪夷所思”的手工,比如自制学习卡片、用红包做灯笼、用树叶做书签、用废瓶子做艺术品等。很多家长疲于搜罗材料,于是我一次性购齐:彩印机、塑封机、打孔器、花边剪刀、一次成像相机、各种质地的彩纸——凡闺蜜家有的材料,我都提前预备。我教儿子装点卧室墙壁、制作《家庭月报》、塑封拼音卡片挂在家具、电器上。做手工的时间一般在半小时以上,既训练孩子手指的灵活性,又训练他集中注意力,将来在课堂上“坐得住”。

作业和手工完成后,我家老人就带孩子去楼下跳绳15分钟(下雨天改为爬楼梯)。据闺蜜说,几乎每个小学生家长都被“每分钟100下”的跳绳达标量“逼疯过”,故此我们让儿子提前练习,多多锻炼。每周末,老人们送儿子参加足球兴趣班,保证足量的户外运动,监督他在各种运动中不断进步。

老公训练孩子懂纪律、有规范、善于安排时间。老公周末常带儿子去附近一所中学的操场边观察长跑队的训练,让他知道吹哨代表什么,犯规会怎么样……为了训练儿子做事有条理,老公还做了一块带月历的“备忘牌”。他把幼儿园老师发的短信内容抄下钉在备忘牌上,还将幼儿园的日程安排标注在月历上。每次安排家庭活动前,老公就带儿子看月历,教他如何做计划。儿子丢三落四的毛病,在这种训练中得到了纠正。有一天,老师通知一周后带盆植物装点幼儿园,儿子在便签纸上“画”了这件事,贴在备忘牌上。到了周末,他提醒爸爸:“今天去买花吧?下周一要带!还有3天啦。”

上小学后,低年级孩子们不会写字记事,各科老师都用“短信”通知。我甚至一天接到过8条老师发的手机短信,感觉像打仗一样紧张。幸好有块“备忘牌”,提醒我合理安排,也帮助儿子记住他要带的东西,分清事情的缓急,并树立时间和纪律观念。

现在,儿子已进入一年级下学期。他懂得先做作业再看电视、自己收拾书包带学习用具、根据“备忘牌”安排节假日;他做作业时不磨蹭、不吃零食,该睡觉时自觉上床。老师说他注意力集中,动手能力强。在小队活动中他是小队长,能照顾到每个队员的需要,深受拥护。

虽然儿子的成绩不拔尖,考不过那些参加过“衔接班”和“兴趣班”的孩子,但我相信儿子潜力很大。因为,知识可以慢慢学,好习惯和好品格的培养,错过了机会就很难再弥补。

纪录片《一年级》给我的启示

(智先生,32岁,铁路票务员)

从去年秋天开始,我家每周都要收看湖南卫视的纪录片《一年级》。那时,儿子乐多正读幼儿园中班,也很想了解小学的生活。

片中的马皓轩小朋友,跟乐多性格相似,凡事争第一。在幼儿园,乐多总要做“头儿”。他身强体壮,比同龄人高半头,虽然不主动欺负人,但如果被欺负了一定会狠狠地还击。我和片中的马皓轩家长一样困惑:每当我想教训儿子时,就有老人教训我……对于儿子的问题,我心知肚明,却使不上劲儿。

借着看电视,我和家里的老人进行沟通。看到片中的马皓轩在入学之后吃了一连串“苦头”,家里的老人都不得不承认,孩子若不在家长那里受管教,就会在学校受管教,而后者会带给孩子更大的受挫感、自卑感和孤独感。片中家长们有许多“不妥的做法”,比如护短、指责老师不公、要求给孩子封“官”等。仔细想来,这也是我家人一直在做的事。这种过度保护,让孩子失去了适应环境和认错改正的机会。

经过讨论,我家人达成共识,要在三个方面训练乐多:第一,管理不良情绪,受了欺负正确处理;第二,服从老师管理,不顶嘴;第三,失败后要接受,不能时时处处争第一。

乐多看到片中“马皓轩和西蒙子打架”的片段,当马皓轩的妈妈问已经认错的儿子“下次想打人的时候怎么办”时,马皓轩说:“掐自己一下然后马上走开!”我问乐多:“你会怎么办?”乐多说:“我去找老师打他。”我借机告诉乐多,发泄不良情绪有很多方式,比如跺脚、深呼吸、到安静的地方待一会儿等。我还告诉他,老师对事情的处理即使不是你要的结果也不要顶嘴,先服从,再慢慢解决。

对于爱动好斗的乐多来说,知易行难。一天,他和小区一个男孩发生争执。他气得大跳,扬手示威。我在一旁命令他先安静下来,他气得跑了几圈,最终控制住了情绪。当爷爷想去帮孙子出气时,我劝住了他。看到我们的态度是“不介入”,乐多就去找男孩的家长“讨说法”,跟对方详细讲述了事情的经过。对方家长让自己的孩子给乐多道歉,仅仅一声“对不起”,就让两个孩子重归于好了。我家老人开始还担心,大人不介入,乐多会不会吃亏?结果证明,乐多不会吃眼前亏——对比他高大强壮的对手,他会识趣地“作罢”,并寻求“第三方”介入来为自己讨“公道”。

为了训练乐多不顶嘴,我们反复告诉他幼儿园和小学的区别——老师具有权威性。看到纪录片里某些家长指责老师,我说:“我们绝不会这么做。如果你被老师责罚,我们站在老师一边。”当然,我也教他如何与人保持良好的关系,别给老师添麻烦,尽量让老师信任自己。

针对他争强好胜、爱当领导的性格,我也进行了平衡,支持幼儿园老师把他的“班长”给“撸”了。尽管有心理准备,乐多还是哭得死去活来。奶奶想去请老师给乐多“官复原职”,我劝她:“就算咱托关系让他做了班长,将来进入社会呢?让他遇到点挫折,才能学会适应集体。”令人欣慰的是,乐多大哭之后很快就把这事给忘了。而且,在老师的帮助下,他跟新班长相处融洽,还能说出新班长的优点。这件事说明,孩子就是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现在,乐多快要入学了。和小朋友起冲突的事儿仍时有发生,但他基本上能做到不动手,对老师、家长也能服从,争不到第一也不会胡闹。我们相信,进入小学之后,他一定会较快地适应。

猜你喜欢

入学作业儿子
入学通知书
打儿子
快来写作业
五行真经
入学面试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入学第一天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