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山南北的平凡人之梦

2015-09-10王寅

中国报道 2015年9期
关键词:巴登农家乐小米

王寅

“维吾尔语跟阿拉伯语差别大吗?”

“大呀,差了好几个小时呢!”

米尔扎提·哈木拉提这样回答我的问题时,我一点没有感到惊讶。这样看似无厘头的回答,是这个维族90后乐观、开朗的最真实写照。

恋疆的90后

“叫我小米吧。” 米尔扎提说,他的名字太长,用“小米”这个称呼更方便。小米出生于1990年,家在新疆吐鲁番。“我高中在青岛的内地新疆高中班读书,从小就学汉语。”小米告诉我,考上内地的名牌大学是他小时候最大的梦想。

小米的家在吐鲁番,在当地并不算富裕。“我家经济条件并不好,高中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我家没钱供我上高中。”小米说,当时自己学习成绩并不好,“考得好就属于中等成绩,考得不好就属于中下等。”

让小米决定好好读书的动力来自于已经从内高班毕业的新疆孩子,“我身边有一些从内高班考上内地名牌大学的人——比如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他们大学毕业后的发展都特别好,这让我很羡慕。而且,内高班不收学费,这对我的诱惑太大了!”正是这样的“正能量”刺激,让小米决心好好读书,为自己争得一份好前程。

从2000年9月开始,国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经济发达城市的一类高中开办了内高班。今年8月6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厅召开2015年内地新疆高中班招生录取工作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内高班共录取新生9880人,其中南疆四地州錄取5900人,农牧民子女招生比例达到77%以上。

小米便是这些远赴内地中学求学的众多新疆学子之一。“2006年的分数线是431分,我考了433分。”通过努力换来的成绩让小米成为青岛市第六十六中学内高班预科生。2010年,小米考入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了水均益的师弟。

2014年,从兰州大学毕业的小米进入新华社成为一名年轻的记者。在北京,他蜗居在四平方米的合租房里,每日穿梭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在体会这座千年古都的人生百态的同时,追逐着一个新闻梦想。

不过,由于父亲身体健康问题,小米在一年后辞去了北京的工作,回到了新疆这片养育他的土地。25岁的小米现在是新疆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每天,他都扛着摄像机在天山南北奔跑,讲述这片土地的点滴变化。

忙得都没空旅游了

“不吃完不准走唷!”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方家庄村89号主麻农家乐的老板娘马春芳热情地招呼客人在饭桌前坐下。馓子、哈密瓜、奶茶……各种具有浓郁清真味道的美食一盘一盘被端上桌。马春芳喜欢热闹,来的客人多了,他们全家的收入才能更上一个台阶。

马春芳和丈夫马俊英都是回族。他们有两个儿子,一个上高中,一个在乌鲁木齐工作。孩子上学的学费和一切用度都要靠夫妻俩在天山脚下开的这个农家乐饭庄来挣。

十年前,马家夫妇还都是种地的农民。“我们家以前有28亩地,种些大豆、土豆、麦子啥的。”马春芳说,那时候全家种地一年的收入就一两万块钱,“全家四口人,生活很紧张。”

2003年,马家夫妇所在的方家庄村进行老旧房屋就地改造,马家的28亩地换成了政府免费改造的小院子。第二年,89号主麻农家乐就正式开张了。“连房子带院子,一共580平方米。” 马春芳说,她家的农家乐能同时接待200多位客人。

客人多了,农家乐的收入自然也与过往不可同日而语。老板娘开心地说,如今的日子让一家人都觉得未来有盼头。“当初开农家乐时,把全部家当都投了进去,加上借款,总共投了大概50万元,现在一年的纯利润大概是40万。”这样的收入不仅让老板娘开心得合不拢嘴,连在场的客人都惊呼连连。

方家庄村所在的乌鲁木齐县地处准噶尔盆地南缘的天山北麓。乌鲁木齐县旅游资源占乌鲁木齐市旅游资源的60%以上。天山大峡谷、苜蓿台、5S滑雪场、丝绸之路国际度假区等4A和5A级景区坐落其中。“客人们去滑雪之前,到我们这里吃顿饭,滑完雪之后,再来吃顿饭,然后自驾回家。”马春芳说,农家乐的客人主要来自乌鲁木齐市,从外地来的客人也多半与乌鲁木齐市的客人结伴而行。

十年前,方家庄村只有十几户人家开办农家乐,如今全村已发展到106户。

89号主麻农家乐的老板是回族,特色菜是红烧牛排、夹沙丸子、大盘土鸡等。而哈萨克族牧民巴登家的农家乐则主打哈萨克民族风情牌:干净整洁的毡房备满只有在哈萨克族人家中才能品尝到的博尔萨克、奶疙瘩等点心,游客在品尝哈萨克族特色食物的同时,还能在巴登准备的KTV练歌房嚎上一嗓子。

“当初镇上让开农家乐,我心里没底,手上也没钱,多亏了镇党委的支持,不然可没有今天的红火日子。”性格开朗的巴登说,2007年水西沟镇旧城改造,他父亲的房子被拆迁,集体安置到现在的新址,家里也因此有了270多平方米的住宅和50平方米的院落。

当时考虑到牧民安居之后的发展,水西沟镇政府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旅游,动员牧民经营农家乐,巴登就是当时被动员的经营户。2012年,巴登在院中新建了一个巨大的毡房,“我的农家乐不仅有地方特色,还有我们家族的特点。”这个有特点的农家乐每年给巴登一家带来了十多万的收入。

“以前种地时,根本就没想过能供孩子上大学。”回想起十年前的生活,马俊英唏嘘不已。“过去,一年才赚一万块钱,从没有离开过新疆。现在不一样了,我们在闲的时候还能去外省旅游。”马春芳掰着手指头跟我们数他们夫妻俩去过的地方,“西藏、海南、云南我们都去过。”马春芳手上戴着一个手镯,是在云南旅游时马俊英买给她的。马春芳说,她天天戴着,“宝贝着呢!”

如今,马家夫妇和巴登的生意越来越好,忙得都没空出门旅游了。“我说这话不厚道,但乌鲁木齐市天气热的时候,我们这里游客就多,生意就好。”马春芳开玩笑地说,“我们就盼着乌鲁木齐天天热。”

来来来,舔一舔新疆的果香

在位于南疆的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木本粮油林场,52岁的维吾尔族农民莫合旦站在自家核桃园里进行收获前的检查,再过两个月,20亩预估产量600公斤的有机核桃将被销往北京、上海、江苏等地。

阿克苏位于新疆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阿克苏是西域“龟兹国”、“姑墨国”所在地,曾是“古丝绸之路”上政治、经济、军事、贸易的中心区。今天,阿克苏是新疆南北交通要冲和东西贯通的关节点,成为向西开放的前沿地区。

凭借天山特有的光热条件,近年来,当地政府大力推广林果业,依托丝绸之路经济带构建的交通大通道,阿克苏苹果、核桃、红枣、葡萄……各色果品源源不断销往世界各地。

莫合旦十几年的好朋友赵武忠也在木本粮油林场种核桃。15年前,赵武忠从四川南充来新疆收棉花。到了温宿县后,他发现政府给愿意承包土地的农户提供了优惠的政策。“当时的政策是免三年水费,承包费免三年。我想了想,觉得还可以,就包了30多亩地。”没想到,当年的这一举动,不仅让赵武忠过上了有车有房的生活,还收获了一段千金难买的友谊。

2001年,赵武忠夫妇开始在寸草不生的荒地上种核桃苗。“当时是沙土地,水浇下去不到半个小时全不见了。这里风沙也大,一吹风把石头全都吹起来了,打在身上疼得很。”赵武忠说,2002年刮了一场大风,把一半核桃树的树皮都打掉了,“当时心里别提有多绝望了。”

现实的困境让赵武忠夫妇起了回家的念头,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告诉他:林场的维吾尔族职工莫合旦懂得核桃种植技术,可以去找他帮忙。正是莫合旦提供的无私技术支持,让赵武忠决定留在新疆继续种核桃。而莫合旦借给赵武忠的一万块钱,更是幫助赵武忠度过了核桃树五年后才能挂果的艰难时期。

“2002年的时候,30多亩地要投差不多一万块钱。我们打工一天才挣15块钱,经济上太困难了,那时候菜都没有买过。那一年我们都开始吃苜蓿了,我的小娃娃也受不了了,那个时候娃娃才5岁。”赵武忠说,要不是莫合旦的那一万块钱,他恐怕早就不在新疆了。

2005年,赵武忠赚钱了。那年他承包的核桃林给他带来了一万多元的收入。从那以后,情况越来越好。“现在平均每亩能赚一万多,30多亩地每年能赚三四十万。”赵武忠说,他今年花了将近20万给家里添置了一辆越野车。而且,他家不仅在林场有一套房,在阿克苏市区也置办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房子。“我不是跟你们吹牛,我现在真的觉得日子好到天上去了!”

姑娘指间的金沙

十年前,27岁的哈萨克族姑娘莎丽娅·霍拜是一名服装企业的下岗工人。今天,她创办的新疆沙里金服饰已成为新疆民族服装的知名品牌。

“吹尽狂沙始见金”,莎丽娅说,这是自己品牌名称的由来。她希望自己亲手创办的品牌能在新疆乃至全国、全球的服装市场中站稳脚跟,在大浪淘沙过后成为沉淀下来的那一粒金沙。

从新疆教育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毕业后,莎丽娅成为新疆服装工业总公司的一名服装工人。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公司面临破产倒闭,莎丽娅成了下岗工人。

下岗后的莎丽娅一边打工积累经验,一边调查服装市场的发展规律,空闲时间还参加乌鲁木齐市劳动部门开办的创业培训。2005年12月,莎丽娅怀揣向亲朋好友借来的几万元钱注册了自己的服装公司。

“我跑遍了乌鲁木齐的各大商场、酒店,到处推销我的产品,只要能接到订单,我熬夜通宵赶活儿,都会提前给对方交货。”依靠诚信和品质,仅过了一年,莎丽娅的公司就实现了150万元的销售业绩。

2014年起,莎丽娅与多个社区合作,开办服装加工培训班,免费为100多名少数民族妇女提供专业技能培训,帮助她们突破传统观念,走出家庭自食其力,不少接受完培训的人都留在了她的公司。

维吾尔族妇女赛丽曼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如今是沙里金公司的管理人员。但两年前,她还是一名全职的家庭主妇,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家照顾孩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现在的她,自信大方,穿着时尚。她说,女人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价值,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生活质量才会更上一层楼。

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创业就业,依托各地职业培训基地、创业培训项目,大力开展服装设计、手工刺绣、地毯编织等技能培训。

自治区妇联还专门对南疆各地州开展了免费“送教下乡”活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0期,1900名有创业意向的妇女及创业者参加了培训,许多少数民族女性走出家庭实现就业。据统计,2014年自治区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女性455.2万人,占41.5%,比2008年增长29%。

猜你喜欢

巴登农家乐小米
传递
农家乐里去休闲
杜鹃花红农家乐
巴登-符腾堡州双元制大学
欢迎来咱农家乐
巴登巴登百年温泉小镇
让农家乐再乐起来
杜小米的夏天
读《幸福的小米啦:小米啦发脾气》有感
可爱的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