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山黑水间的抗战传奇

2015-09-10张春侠

中国报道 2015年9期
关键词:靖宇县杨靖宇抗联

张春侠

在交通如此便捷的今天,要想从北京前往位于吉林省东南部的靖宇县却并非易事。这座仅14.8万人口的东北边陲小城,至今未通火车。路上要辗转于飞机、出租车和大巴之间,需整整一天时间才能抵达。今天尚且如此,当年的情况更可想而知。

然而,正是这个如此偏远的小县城,却是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军14年艰苦奋战的重要战场,并最终成为以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命名的英雄城。

让敌人敬佩的抗日民族英雄

靖宇县原名濛江县,1946年为纪念杨靖宇而更名。在县城西南六公里处,就是杨靖宇将军殉国地­——三道崴子。多年研究抗联历史的文史学者李立斌说,自2009年免费开放以来,这里每年都要接待30余万参观者。

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纪念碑旁有一棵常青树。李立斌告诉记者,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将军最后就是倚靠着“扭劲子树”壮烈牺牲的。1963年该树干枯,为了纪念杨靖宇,人们在原来“扭劲子树”的位置栽了这棵针叶松树,起名常青树,意指将军是松柏常青,永活人间。

跟随着李立斌的讲述,记者进入了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以杨靖宇为总指挥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与日军展开了艰苦奋战,牵制了数十万日寇入关南犯。

杨靖宇用兵如神,一直是日寇挥之不去的“心腹大患”。1940年初,正是长白山区最冷的季节。日、伪军以分兵合击、紧咬穷追等手段“讨伐”东北抗联,使得东北抗联损耗极大。为了保存力量,杨靖宇决定把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活动。

由于艰苦的环境和连续作战,杨靖宇带领的400多人的队伍不断减员。到1940年1月底,队伍仅剩60余人,身后则是穷追不舍的日军。

1940年2月18日,杨靖宇的两名警卫员下山买粮不幸遇难。敌人从他们的遗体上搜到杨靖宇的印章,判断杨靖宇就在附近山上,于是加紧封锁各条道路。2月23日,杨靖宇只身一人寻粮,在三道崴子路遇五个打柴的农民,便请他们代买粮食。不料其中一人回村后告密。“讨伐队”迅速追到,将杨靖宇包围在树林中。

当时,杨靖宇已经断粮五天,患重感冒且双脚严重冻伤。他倚靠着一棵“扭劲子树”,孤身与敌人战斗。关东军留下的一段战场实录这样记述:“討伐队已经向他(杨靖宇)逼近到一百米、五十米,完全包围了他。劝他投降。可是,他连答应的神色都没有,依然不停地手持双枪向讨伐队射击。交战20分钟,有一弹中其左腕。但是,他继续用右手的枪应战。讨伐队认为生擒困难,遂猛烈向他开火。”

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被敌弹射中胸膛,仰面倒在大树旁,年仅35岁。

日本侵略者始终无法理解的是:自2月18日以来,杨靖宇被围困在冰天雪地里完全断粮五天五夜,究竟靠什么生存?为了解开谜团,敌人残忍地剖开他的腹部,发现胃里全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一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谷隆一郎也不得不承认:“虽为敌人,睹其壮烈亦为之感叹,大大的英雄!”他特意为杨靖宇举行了“慰灵祭”。

最后的抗联老兵

在靖宇县,提起黄殿君的名字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作为白山地区最后一位健在的抗联老兵,黄殿君老人见证了东北抗联与日本侵略者在白山黑水间的艰苦战斗。

经过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了龙泉镇龙东村一处整洁的农家小院,黄殿君老人和小儿子黄贵清一家就住在这里。“我爷爷今年93岁了,患有胆结石,岁数大了不能做手术。现在一直卧床,有时清醒有时糊涂。”他的孙子黄守文告诉我们。

在听说我们的来意后,黄殿君老人执意让孙子把自己扶起来。老人长髯及胸、瘦骨嶙峋。由于耳背,孙子在他耳边大声重复后才能断断续续回答我们的问题。

1935年,只有13岁的黄殿君被日伪军强迫修路当劳工,连妇女儿童都被逼着帮忙抬土。一天,他与父亲上山,遇到一队中国军人,就参了军。后来黄殿君才知道,那位“特招”他的首长是东北抗联副总指挥、第二军政委兼中共东南满省委书记魏拯民。13岁的小殿君还没枪高,可是他不怕苦不怕死,“小孩儿”的优势,成为他辗转各地为首长传令的最佳掩护。后来,他被分配到第二军第二师,成为师长——著名将领曹亚范的传令兵。

当问到为什么参加抗联时,老爷子的声音一下提高了好几度:“受小日本子欺负,不听话就喂狗!”

谈到杨靖宇将军,黄殿君显得有些激动:“35岁死的!牺牲的时候我不知道。日本的飞机在天上撒传单,说你们的军长叫我们打死了,你们没有活路了,赶快降了吧。”说到这里,黄殿君老人长长地叹了口气。说起杨靖宇的样子,老人说:“那怎么不记得?大高个子,一脸连鬓胡子,能有一米八。他牺牲的时候就剩五个人……”

黄殿君老人说,那时候,吃不上穿不上,爬冰卧雪,成天吃生苞米粒。这还是好的,有时候三五天吃不上饭,日本鬼子天天在屁股后面追。如今,老人的头部和大腿上,还有抗联时留下的伤疤。当问到怕不怕死时,老人斩钉截铁地说:“为了革命不怕死!”

黄守义小时候经常听爷爷讲抗联的故事,19岁在爷爷的鼓励下参了军,如今在法院工作,“爷爷后来一直在家种地,身体非常好,70多岁还在杨靖宇将军殉国地给学生讲解抗联故事。”

让抗联精神薪火相传

能见到杨靖宇将军的孙子马继民实属不易。他刚刚从通化参加纪念活动回来,第二天还要赶往江苏参加一个电视节目的录制,“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很多地方都在搞和我爷爷有关的纪念活动,所以有点忙。”今年50岁的马继民不无歉意地解释说。

初次见到马继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眉宇间那股英武之气,让人不由感叹:“不愧是将军的后代!”

“我爷爷是个顾大家舍小家的人。他离开河南被派去东北抗日时才24岁,当时我父亲只有两岁,我姑姑才出生五天。自那以后,家里人就再没有见过他。”马继民说。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1905年出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1922年毕业于确山县小学后,又前往省城开封求学。在校期间他接触到很多进步人士,向往革命。1927年春,他被选为县农民协会会长,领导了著名的确山农民暴动、刘店秋收起义。1928年调往河南省委后不久派往东北。

1972年,马继民随母亲到通化为爷爷扫墓,年仅七岁的他才知道自己是英雄的后代。“我后来又去过几次,觉得爷爷非常了不起!”

从军四年、退伍后原本在郑州铁路局工作的马继民,2005年7月来到靖宇县担任县长助理,主抓红色旅游。马继民告诉记者,来靖宇县工作缘于2005年参加杨靖宇诞辰100周年活动,“当时靖宇县政府组织抗联后代重走抗联路。这次经历,让我对这座以爷爷名字命名的县城有了更深的感情,也促成后来我到靖宇工作。”

十年来,为了弘扬抗联精神,马继民协助有关部门对靖宇县境内的抗联遗址、遗迹进行勘查,设立保护范围并立碑说明;对抗联文化和杨靖宇精神进行挖掘和整理,出版了《杨靖宇将军故事百篇》和《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军史》等书籍。靖宇县还成立了东北抗联文化暨杨靖宇精神研究会,马继民任执行会长,多次组织杨靖宇精神宣讲、重走抗联路等活动。

李立斌告诉记者,在马继民的努力下,杨靖宇殉国地等抗联遗址得到修缮和有效保护,红色旅游成为靖宇县的“名片”,“杨靖宇将军殉国地被列为国家100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每年接待参观者数十万人。不仅很好地弘扬了杨靖宇将军的爱国精神,也推动了靖宇县红色旅游的发展。”对此,马继民说:“能为靖宇人民做点事,也是我对爷爷一种特殊的纪念方式。”

如今,马继民每年一半时间在靖宇工作,一半时间在原单位郑州铁路局工作。他在自己投身抗联文化的同时,还向儿子讲述爷爷的英雄事迹。8月22日至26日,马继民还带儿子在哈尔滨重走抗联路,让儿子切身体验抗联精神的伟大。

按照马继民的计划,不久的将来,靖宇县将建成东北抗联纪念园,让更多的人了解抗联故事,让抗联精神薪火相传。

猜你喜欢

靖宇县杨靖宇抗联
杨靖宇的最后时刻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靖宇县农发行积极落实扶贫帮困活动的实施
靖宇县农发行积极开展健身活动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靖宇县农发行积极开展金融知识宣传月活动
吉林省靖宇县四海泉饮用天然矿泉水勘查评价
英雄杨靖宇之死
东北抗联的著名将领李兆麟
东北抗日联军的杰出将领杨靖宇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