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梦北京
2015-09-10杨军
杨军
作为一个外地人,我一直对“北京”二字有着特殊而复杂的感情,问过几个相熟的北京本地人,他们也颇多微词、戏说。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而感受与心得似乎有几分惊人的相似——爱恨交织。北京人爱他们的家乡,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是没有多少道理可以说明白这份爱的;外地人爱北京,因为奋不顾身地聚集于此,拖家带口,希望扎根、发芽于此,那份爱也是道不明、写不清的……北京到底是怎样的?新北京到底有多少老北京的元素?老北京又传下来多少给新北京做家宝的?每个人进入北京的时间、状态和心境都不一样,所以心中理解的那份老北京和新北京的概念框架必然不相同,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去体会老一辈北漂人的心境与历程,看懂自己的过去,读懂未来的自己——读一读《老北京梦寻》吧。
在北京的外地人,每天关心些什么呢?除了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有电视里面的各种政策、法规和现象的讨论等。人们常说,北京人的政治觉悟高,我今天才发现,这不是北京人独有的特性,外地来京的老太太也很喜欢抒发自己的个人政治生活意见,像被压抑很久没有表达过一样,他们都会争先恐后地去诉说他们的认识和感受,这让人想起革命年代井冈山的岁月来。在革命年代,百姓生活贫穷、精神富有,每天没有太多的娱乐活动,但辩论赛和讲故事却是不可或缺的上乘活动。今天,人民的生活富足起来了,大部分中产阶级也开始有房有车了,而精神生活却是相当的匮乏。一帮朋友聚在一起,往往不是打麻将就是洗桑拿、KTV。北京的外地人在闲暇的时候,最喜欢的事情,还是叙说老家的山山水水。你家曾经怎样怎样,我家过去如何如何,你来我往,好不热闹!
在北京的外地人时常想要渗入到北京人的圈子里最终却发现总也加入不了。北京人说话时的那份轻松劲,任谁也学不来了;他们开口便会说,我们北京有故宫、长城、鸟巢、水立方,胡同文化、大四合院、京剧的发源地……开口的那份“我们北京有”,在一瞬间就已经把你排除在外了。但俞敏洪曾经说过:“放低自己的心态,你将会收获不一样的天地。”尊重自己是外地人的事实,再去看北京的帝都文化、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和京剧发源地,似乎天地更加宽广、眼界更加开阔了。
我们不曾真正拥有过北京,我们经历了北京的各大事件。我们对北京的爱是深沉的,不在乎过去是否拥有谁的传说,我们只是在乎在这个追寻的过程中,去创造传说!俞敏洪是一个江阴山里头的人,但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声望;王强是内蒙古包头的小农民教师出身,如今在北京有了自己的家庭与事业;郭德纲一个在天津麻花街上出生的人,如今成为相声界的翘楚,好不气派!北京,是我们的舞台,有戏的人,便会有戏;北京,是我们的未来,你努力拼搏,舞台时刻为你敞开。这就是北京,北京的文化整体是奋斗,是自我的实现。甭管别人在北京如何过活、快乐,你不努力不坚持不加油,你就只能永远羡慕别人的一切,而陷入自己设定的陷阱。
在《老北京梦寻》里,客观描述了北京的胡同文化、四合院文化、吃穿住行文化和历史沧桑感。穿越着所有的线索,作者没有着重埋下艰苦与奋斗的伏笔。古往今来,京都之地从来是竞争最为激烈,斗争最为残酷的地方;老北京是军阀、政治的斗志;新北京是奋斗和未来的比拼!我们从《老北京梦寻》里看到老北京的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似乎看懂了那一个时代年轮;站在北京的地界上,感悟北京今天的发展与变化,你我都是历史的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