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融媒体时代探索“精准科普”之路

2015-09-10战钊

博览群书 2015年3期
关键词:光明网科普公众

战钊

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传统的传播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要求;与此同时,公众阅读方式呈现碎片化趋势,人们不再依赖一张报纸、一个网站或者一场活动来获取科学知识。最近,光明日报成立了融媒体中心,提出要成为“媒体融合度很高的新闻媒体机构”,将媒体的融合发展推向新的高潮。这对于科普工作而言,也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2014年5月,光明网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合作推出了一档融媒体科普栏目《i科学》,尝试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摸索出一条“精准科普”之路。

授人以“渔”——科普的本质并非灌输科学知识,而是培养科学精神。一些争议性话题具有“谣言先于真理”的特征,强硬地“灌输”真理并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希望通过提供大量的参考材料引导公众自发地思考、分析和判断,以求不断接近真理本身。

“圈子”——在《i科学》的平台上,我们鼓励专家与网友、网友与网友自由地辩论,因为,精准的“圈子”是精准科普的前提条件,充分的讨论是培养公众科学精神的绝佳途径。

“全媒体”——眼下,很多谣言的传播都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而且往往绘声绘色,煽动性极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科学知识的传播大都依赖传统的报纸、广播和电视,虽然语言严谨、表述规范,但似乎总是缺少些感染力。

显然,传统科普“垂直灌输”的做法已经无法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要求,只有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图表、视频、音频、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手段和表现手法,才能打通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掌握科普主动权。此外,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与采集技术使得“跨界沟通”的成本大大下降,权威专家可以与草根网友在虚拟环境下无缝对接,自由地碰撞出思想火花。

截至目前,《i科学》已经推出十期内容,既包括社会广泛关注的对二甲苯(PX)工厂、打击邪教、埃博拉疫情、冰桶挑战等新闻,也有网友起初并不太了解,但通过《i科学》平台得以知晓的新化学元素命名、功能水乱象、同位素与辐射技术对人的影响等话题。参与栏目采写的人,既有光明网记者,也有光明日报记者;稿件发布,除了通过光明网这个载体,有的也在光明日报摘登,并积极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传播;报道形式上,既有文字报道,也有视频访谈、图片故事、图解新闻等创新性手法。其中有几期内容与中国科协主办的“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同时进行,线上线下相互策应,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每一期《i科学》栏目都邀请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或专业机构作为支持单位,聘请相关专家作为“在线嘉宾”,通过光明网论坛发起话题,调动网友参与互动。迄今,已有金涌、徐銤、孙宝国、张焕乔、王乃彦等多位两院院士作客《i科学》,担当访谈嘉宾与科普专家。

可见,传统传播方式中“单兵作战”的记者、平台和渠道,在融媒体环境下都成为传播矩阵中的一环。

在“国人为何抗拒PX项目”一期话题中,仅仅在问题征集阶段,就有超过35000人参与。为了更加直观地了解PX对公众日常生活的影响,我们策划了“没有PX的一天”的科普体验活动,以活动过程为素材制作的图解新闻转发次数超过4000次,单条微博留言超过500条。以上一系列工作为权威专家观点的传播奠定了可观的受众人群数量。

在“新元素鎶、鉝、鈇,君知否?”一期话题中,我们综合运用了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通过报纸、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矩阵推广。值得一提的是,光明网还促成“鎶”“鈇”“鉝”等新词进入方正排版字库和方正输入法,使得这些新词顺利地进入报纸、书本和屏幕,方便媒体报道和公众使用。当然,我们目前的工作仍有一些短板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很多争议性话题上,邀请专家仍有难度;此外,在重大科学事件发生后,如何及时、准确、全面地掌握事态全貌,并将其“翻译”成通俗的语言向公众传播,也考验着编辑、记者的业务能力和科学素养。

总之,融媒体的理念和手段为科普工作统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两个舆论阵地提供了重要抓手,过去单向的、孤立的、平面的科技报道,现在正朝着互动的、多元的、立体的方向大步迈进。

(作者为光明网科教部负责人、《i科学》栏目策划人)

猜你喜欢

光明网科普公众
嚯,祛病了!
主流媒体正面宣传分众化传播初探
科普侠:古代历险 (八)
科普侠:古代历险(七)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图书馆学理论创新的供给侧改革助推问题意识品质的提升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