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十大投资理财法则
2015-09-10文兴
文兴
高风险匹配高收益
“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对应高收益”这句话主要是从20年以上的长周期角度来衡量的。伴随着对收益的追求,潜在的风险有可能加大,但单纯地放大风险并不一定能相应地提高收益,尤其是在短期的投资行为中。
从长期趋势看,较高风险的投资品种对应较高的收益;但从短期的市场来看,高风险往往只体现出风险的一面,与收益不一定成正比。
点评 “长期趋势”中看不中用。
“4321法则”
“4321法则”是我们常说的家庭收入配置法:40%的收入用于投资,30%的收入用于生活开支,20%的收入用于存款以备应急之需,10%的收入用于保险。尽管“4321法则”普遍被用于理财规划中,但千篇一律的建议并不科学。
一些高收入家庭的应急准备金往往不需要达到收入的20%,年轻人的支出控制在30%也有些强人所难……由于实际情况各有不同,配置应因人而异。
点评 资产配置需因人而异。
股票“80法则”
所谓“80法则”指的是个人资产中投资于股票和股票型基金的比例=80-年龄。如30岁时投资于股票的资产可占比50%。这条法则提示的是投资者对风险的把控,但在运用时,投资者往往容易陷入误区,一味迎合法则,而不顾家庭实际情况。
“80法则”传递的是风险把控,并非意味着对每个人都适用。重要的是找到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匹配的投资方式。
点评 “法则”都是死的。
保险“双十法则”
“双十法则”是指家庭保险的恰当额度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倍,保费支出的恰当比重应为家庭年收入的10%。“双十法则”只提供了一个保险理念,具體是否需要10倍收入的保额、10%收入的保费则因人而异,不用刻意为之。比如年收入较低的家庭要解决衣食住行已经不易,何来资金投保?一切都要从家庭经济可能出现的危机出发,用保险堵住漏洞即可。
点评 购买保险不必求全。
黄金抗通胀
黄金之所以被看做抗通胀工具,除了与前几年价格不断上涨有关,还与中国传统经济思维有关。
黄金饰品在销售时,相比原始金价已经加入了附加值,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黄金本身,还有工艺附加值。经过加工后,黄金纯度不够,保值功能下降。即便金价上涨,金饰品的升值潜力也有限。对投资者来说,以黄金饰品作为抗通胀的工具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点评 买金饰抗通胀不靠谱。
鸡蛋放不同篮子里
资产配置讲求将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但事实上篮子并非越多越好,盲目为配置而配置没有必要。资产达到一定规模时,为分散风险考虑,进行不同的投资配置才具有意义,本金较少的情况下则没有必要。
巴菲特说过,投资人真正需要具备的是对所选择的企业(篮子)进行正确评估的能力,只需要能够评估自己能力圈范围之内的几家企业就足够了。
点评 把鸡蛋放在正确的篮子里。
不负债是傻瓜
是否负债要考虑自己的实际需求与资产状况,谨慎衡量有无实际的借款必要及还款能力,让贷款真正为自己服务。如果不是这样,又何必让银行等贷款机构多赚利息呢?在实际生活中,盲目的负债只会对家庭经济生活产生负面影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信贷是相关机构撬动消费市场的一个杠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是否贷款还是要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与资产状况决定。
点评 根据需求,合理负债。
股市年收益12%
股市的收益率是指一个长周期内的年化收益率,把它作为短期的理财目标则会错配。事实上,短期内市场风向随时可能变化,而手头投资股市的资金还要在一定期限内退出,因此很可能得不偿失。
要想在股市真正赚到钱,必要的学习、研究是必不可少的。还要做到每一次投资前都想清楚其中的逻辑是什么,坚持下去,获得10%以上的年收益还是可以期待的。
点评 别把“长期平均收益”当真。
价值投资=长期持有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买入低估值股票,投资周期随估值的变化而定。很多投资者在谈到价值投资的时候,往往会想到长期持有。
价值投资要求投资者买入价值“被错误地低估”的股票,被低估值的原因一般是市场恐惧、市场不够理解等。有些板块尽管估值很低,却与价值投资无关。而有的低估值公司正处于高速成长期,因此持股的时间可以更长。
点评 价值投资核心是价值。
不割肉就不会有损失
不少股市新手错误地认为,只要坚持不割肉,就不会有损失。实际上,投资者应时刻关注市值变化,而非手头股票的成本,不管是否割肉,损失已经发生了。
很多投资者一旦亏损,就一心希望能反弹到自己的成本价以上来解套。结果一直捂下去,越套越深。殊不知,一旦趋势的发展背离了自己原先的判断,就要当机立断,进行止损处理。
点评 忘掉成本,适时止损。 (摘自《大众理财顾问》)